APP下载

课外资源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2012-04-29李婷

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 2012年3期
关键词:古诗文教材资源

李婷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从这样的要求出发,我们应广泛涉猎、搜集和掌握教材外资源,并在课堂教学中将其与教材创造性地融为一体,从而达到丰富学生知识、开拓学生视野的目的,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教材外的资源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如何让它们走进语文课堂并引发学生的兴趣呢?笔者认为,可以从远、近两个维度进行尝试。远,就是引导学生多读一些国学经典;近,就是鼓励学生体验生活,将教学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

一、远,要“读”经典

国学经典是几千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淀。近年来,重读经典的社会呼声也越来越高。无论是从教书育人的角度,还是从文化传承的角度,学校和教师都有责任让国学经典走入课堂,以满足学生求知、求美、求善的欲望。虽然语文教材中有一些这方面的内容,但是从数量和质量方面来看,并不尽人意。因此,在日常教学中,如何根据学生实际,结合课文内容或教材特点进行超链接语文教学,从而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将国学经典融入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中,就显得十分必要。

首先,要精选内容,强调语言与精神的典范性。中华民族的经典诗文浩如烟海,作为语文教师,应炼就一双慧眼,将那些最适合学生诵读和理解的篇章遴选出来。被挑选的作品起码要具备以下特征:一是声韵铿锵,琅琅上口,文句简单而易于诵读;二是情感热烈,积极向上,能指导学生的思想行为。我们分年级列出的学生必读书目,如《弟子规》、《三字经》、《论语》、《笠翁对韵》、《中庸》等,基本都符合这一要求。尤其是这些经典中所传达的诸如“天下为公”的理念、“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风骨,不仅激励过无数的仁人志士,同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品格和操守。

其次,在学习方法方面,坚持以诵读为主,重在积累。古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能吟。学生的积累丰富了,自然“腹有诗书气自华”。这也正是“诵读经典——经典记我心”活动的主要宗旨。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遵循“不求甚解”的诵读原则,让学生在朦胧中把握古人经过无数探索才找到汉语言固有的音韵之美,体会到经典所体现的对于宇宙万物关怀的情感,感受到作者的品格、修养和抱负。当然,我们并不提倡呆板死读,而是鼓励适度创造,追求“激趣、识读、体验”的渗透融合。比如,在背诵活动中,我们采用“拍手歌”、“换词唱经典”、“小小擂台赛”、“师生对对子”等形式,以增强背诵的趣味性与实效性。在背诵方法上,则总结出“据时背、据意背、归类背、辐射背”等多种技巧。我们也非常注重内容深度与诵读量的关系,恪守从简单到复杂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从句到段积少成多,并凭借声调、节奏等方面的体验和想象,去感悟语言,升华情感。此外,为了保证诵读的时间,又不增加学生负担,学校规定每周的晨读时间诵读经典。学生也可以利用每天语文课前5分钟时间,进行“课前一吟”,做到读而常吟之,“学而时习之”。各班每周还将诵读内容写在黑板的左上方,时时更新。

总之,背诵、吟唱相互结合,不拘形式,不求甚解,直面经典,培养学生诵读古诗文的习惯,体味古诗文的韵律美和内涵美。需要指出的是,我们强调“不求甚解”,并非全由学生自己去感悟,教师不做任何讲解,而是在学生充分体验了诗文的韵律之美后,再针对学生的特点及知识水平,进行古诗文的语言训练,引导学生感悟古诗文所蕴含的独特魅力。

从实际效果上看,诵读经典对于促进学生的语文能力效果明显。比如,在六年级进行的《笠翁对韵》已结出硕果:学生不仅能把《笠翁对韵》熟记在心,而且掌握了对对联的方法要领,具有了作对联的能力。在不同年级,还涌现出大量的“诵读之星”,经典名句、名篇常常是脱口而出;在作文中,不少同学则擅长引经据典,文采斐然。学生们甚至将经典名句、名段嫁接到艺术节的歌舞或小品演出中,令人击节赞叹。

二、近,要“读”生活

语文教材是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课程资源,但我们不要忘记:语文教材的内容来源于生活。任何课堂教育包括语文教学在内,都不能脱离生活和时代,这也是语文教学向生活、向社会开放拓展的基础。即使是上一节提到的对于经典诗文的学习,也必须坚持它的现实生活意义。比如,我们在选择诵读篇目时,一个很重要的标准就是看它是否对提升小学生的文明素养有指导性。《弟子规》中的第一句:“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就是教育学生如何尊敬长辈、孝敬父母亲的。在《论语》中,类似指导个人礼仪和行为的句子更多:“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等。这些教诲放在今天也并不過时,对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具有积极意义,也是他们融入生活、增强生活能力的必修课。

陶行知是主张学生“读”生活的。他强调说,要“解放儿童的头脑,使他们可以想。解放儿童的嘴巴,使他们可以谈……”语文教材资源提供的是基本的理论和方法,对于这些理论和方法的掌握及驾驭能力,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向生活学习的热情。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总是广泛利用校外的图书馆、布告栏、报廊、标牌广告、工厂等提供的范例或资源,选取其中与学生学习内部条件相一致的、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内容,结合课堂教学,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让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得到有效提高。比如,在教学《新型玻璃》这篇课文的时候,我们会发动学生到校园外寻找各式各样的玻璃,然后在课堂上鼓励他们对不同玻璃的材质、作用进行对比,抽象的课本文字因此变得鲜活起来。事实上,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更轻松地掌握了书本知识,也增加了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认识。再比如,《只有一个地球》这样的课文,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会安排学生到日常生活中去观察,并提出一系列可以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你观察到哪些污染和浪费的现象?通过什么途径去改变?你自己有没有浪费或污染环境的不良习惯?如何改正?学生们带着这些问题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结果使课堂与课外紧密结合在一起,拓宽了课堂的“空间”,不仅有助于扩大学生视野,也提高了他们的观察和理解能力,并帮助学生培养起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文明习惯。

有这样一种观点: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我们不妨在这个观点中融入“生活”二字,因为越是生活化的情节和场景,越是让学生感到亲切和熟悉,也越是容易被理解和消化。而语文教学正是培养学生语言和写作等实际能力的课程,脱离了生活,仅仅拘泥于课本中的字、词、语法或结构分析,虽也可以获得语文知识,但学习的效果肯定是事倍功半的。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早就说过:“教材只纯作教课的依据,要教好,使学生受益,还更要靠老师的善于运用。”这句话告诉我们,教材只是提供了最基本的教学资源。在课改的道路上,我们要善于挖掘、巧妙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向经典学习、向生活学习,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求知欲对这些资源进行整合,如此才能不断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他们更积极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去。

猜你喜欢

古诗文教材资源
教材精读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资源回收
古诗文阅读备考指津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引领小学生诵读古诗文之妙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