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妇变明星”的教育启示
2012-04-29李璐
李璐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如果教育能发扬我国优秀的家教传统,从生活中汲取教育智慧,同时借鉴国外的理性思维模式,那么教育的明天会充满希望,亿万家庭的生活也会更加美好。
一、故事的来源
“明星”源于我国古代的传说中,据说是华山仙女的名字。《太平广记》中就有仙女明星“居华山,服玉浆,白日升天”之说。后来,明星也用来专指金星。因为金星是较亮的星星之一,所以人们就以“明星”来比喻成绩卓绝、才华出众的人。随着电影、电视这些大众传媒的普及,现在人们所说的“明星”常常指有名的或者技艺超群的影视表演者。
笔者在此所引用事例的主人公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北京大姐,有自己的工作。因为一个偶然的“热心”电话,凭借着自己做家常菜的手艺,她经常出现在电视台的美食节目中,成为大家在街上一眼就认出的“明星”。当然,“此”明星非一部分青少年盲目追求的“彼”明星。该事例的主人公被戏称为“明星”,是因为她的厨艺得到了市民的广泛认可,她的事例和成就给人以鼓舞和温暖。大家觉得这是一个成功的范例,有很强的教育意义。
关于教育的定义,历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参考相关的文献评述,有从历史角度对“教育”的分析,有从语言学角度对教育的分析,更有教育哲学家对教育标准的论述以及教课书式的权威性定义。[1]综合这些观点,笔者认为: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指向人的发展。本文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两个层面来阐释“主妇变明星”这一看似偶然实则必然的事例对笔者的启发。
二、教育能做什么
老北京四合院热闹的生活气息,在她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抹不去的印象。她的记忆里,除了父母,还有四合院里小伙伴的欢笑和金爷、八婶的生活智慧。主人公现在的生活状态和对自己从小钟爱做饭的回忆,使笔者不禁思索,教育能做什么?
(一)教育要注重家庭生活积淀对人潜移默化的影响
1. 中国的“家教传统”和“生活教育”。在传统中国社会,家庭是物质生产、人口生产、教育、娱乐及防卫于一体的社会基本单位,在社会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由于家庭的地位如此重要,以及社会教育、学校教育极端缺乏的客观限制,家庭教育受到普遍的关注。家庭为承担其社会职能,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抱负,产生了种种垂训家人后代立身处世之言,如家训、家诫、家书、家规等,便形成了独特的、蔚为大观的家训文化。有学者认为,家训起自西周,定体于颜之推,宋、明、清三代最为繁盛。[2]在《颜氏家训·序致》中,开宗明文地阐述了家庭教育对儿童成长的重要作用:“夫同言而信,信其所亲,同命而行,行其所服;禁童子之暴谑,则师友之诫,不如傅婢之指挥,止凡人之斗阋,则尧舜之道,不如寡妻之悔谕”。[3]在我国家训史上,曾国藩以著家书而闻名,他一生写了几百封具有家训性质的家书。这些家书虽然思想零散,但勤俭持家、节约资源、以邻为善、家庭和睦的思想贯穿其中。[4]有学者把其思想归结为“八字家规”:早、扫、考、宝;书、蔬、鱼、猪。这些事物也是和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早上起来洒扫院落,要孝敬长辈,常忆苦思甜,要以邻为宝,善待亲戚邻居;要每天读书,勤于劳作,房前挖塘养鱼,屋后种植蔬菜,剩饭残叶养猪。
到了近代,陶行知先生把我国古代家庭生活的传统和学校教育结合起来,由此形成了以“生活即教育”为核心的教育理论。教育源自生活,生活中的智慧启迪着教育,决定教育的意义。生活也因教育而改变,相信有史以来,送孩子接受教育的父母都希望孩子以后的生活会更美好。每个人都和生活的世界紧密相连,只有关注学生的生活场景,生活中的价值冲突和学生内心的价值冲突在学生成长中的作用才能进入教育者的视野,教育者才有可能去发掘其教育价值。
只是教育发展到今天,人们似乎太渴望教育能一朝即改变不太理想的生活状态。学校教育里出现片面追求学生考试成绩、忽视学生丰富生活经验的情况。同时,一些家长随波逐流,只关注学生的成绩,忘了自己作为家长“养育”的职责,给孩子请家教代替。有相关研究表明,父母是否为孩子请过家教对子女的学业成就没有显著影响,而父母对子女学业目标的期望、辅导子女学习的程度等因素对子女的学业成就有显著影响。[5]笔者认为,父母应该承担起自己应有的责任,毕竟家庭是每个人亲情的摇篮。家庭对孩子影响更多的是思想、姿态、作风、行为等,良好的生活习惯、生活态度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的培养有正向的促进作用。自然、亲密的家庭关系,不仅能滋养孩子的心灵,还能对孩子学业成就有正向影响。父母需协助学校优化对孩子的教育,不能放弃家庭生活教育这一宝藏。
重视生活积淀的教育意义,这也许才是教育者该做的。
2. 国外对家庭“社会资本”的关注。中国自古是一个农业式的国家,人们对自然比较亲切,重视生活的纯朴经验,并用各种形式记录下来,寓言、诗歌、戏剧等,有记录的多为经验总结。而国外在重视家庭教育的同时,积极探索具有说服力的理论。
自1980年,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P. Bourdieu)将经济活动中“社会资本”概念引入社会学的研究领域,这一概念就引起了社会学家的广泛关注。目前,这一概念虽然没有权威性的统一定义,但许多学者基本上都认同哈佛大学教授普南特的定义。他认为社会资本是“能够通过协调的行动来提高社会效率的信任、规范和网络”。[6]其中,信任、规范和网络系统成为构成社会资本的核心要素。芝加哥大学社会学教授詹姆斯·科尔曼有意识地把社会资本的概念引入家庭的社会功能的分析中。科尔曼在一项研究中指出,双亲家庭的父母如果有亲密和融洽的关系,可以给子女提供一致的支持和奖赏,这就为子女创造了良好的生长环境和氛围。[7]
故事中的北京大姐没有特别说明父母对她的影响,而是对邻里的印象深刻。父母不在家的时候,院子里的长辈成了她的临时父母,从这些长辈忙碌的身影中她可以体会到关爱和温暖。回到家的父母,看到年龄很小的她在厨房里任意挥洒,也没有责怪。从这些小的细节中,笔者能感受到大杂院里温暖的气息。这些应该就是影响主人公的“社会资本”。
3. 生活和家庭中蕴藏着无限的财富。根据有关学者在教育学部所做的报告,笔者了解到:目前国外有学者根据相关理论,把家庭拥有的社会资本具体化,用数据分析其对学生学业成就的影响,从而为给学校和政府提供切实可行的教育政策提供依据。我国有学者受此理论的启发,有人采用综合的研究方法分析家庭社会资本对诸如学生学业成就和受教育程度的影响。这些研究虽然刚刚起步,不过对我国生活教育传统的深入和发展提供了不错的思考方法和思路,让我们思考如何才能更好地运用生活和家庭中蕴藏的财富。
随着时代的变迁,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对这些浓郁的生活气息似乎有点遗忘,可是父母之间、父母和子女之间那份依恋是无法改变的,关键是父母能否意识到自己对子女的影响,能否主动做些什么。
(二)学校教育要整合家庭教育的力量
我国近代学校教育借鉴国外的较多,但由于中国特殊的国情,在具体实施时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各种问题。目前教育面临的问题之一是:素质教育实施这么多年来仍然看不到理想的效果。同时,我国存在这样的现实: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除了农村大量的留守儿童得不到父母足够的关爱,在那些身处经济发达地区的父母当中,也不乏忽视对孩子家庭教育之人,家庭教育在这些家庭中存在严重不足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把家庭缺席的教育责任推给学校,学校教育能承担得了么?
教育从来不是孤立存在的。如果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不协调,哪一方的教育效果都会打折扣的。不管时代怎么变迁,中国的家教传统是无法丢弃的,家庭教育影响无法消除。同时,透过西方学者的理论可以发现,社会资本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往往容易被人们忽视。现实中出现很多父母经济条件和受教育程度都不错,只可惜他们忽视了孩子对亲密和信任的需求,结果出现不愿看到的结果。
所以,在既定的经济条件下,学校教育虽然暂时不能大刀阔斧地改变已有的考试制度,但是如果能充分挖掘到学生的生活经验,由此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那么教育的效果会因此有很大的改观。我国始于世纪之初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课程内容要加强与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由此,学校教育有足够的理由和支撑珍视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并对其合理利用。当然,这需要家庭的配合,因为学生的生活是完整的生活,不是家校分离的生活。学校如果在已有硬件设施的基础之上,设法加强学校同家长的联系,协调双方的教育理念,合理利用教育资源,这样出现的教育结果也许会更完美,至少不会出现“5+2=0”的现象,学生在学校和家里学到的美好生活方式可以互相印证和巩固,而不是相互抵消。
三、教育能等待多久
孩子就像玫瑰花蕾,有不同的花期,最后开的花与最早开的花一样美丽。五十多岁的那位北京大姐,她今天看似偶然得到大家认可的成就,是她五十多年来生活经验的积淀。如果没有成为明星,她的生活依然幸福快乐,只是她的厨艺贡献给了她的家庭、亲人和周围的朋友,而现在是更多的市民在分享她的智慧。在此套用嘉宾主持的总结:成功是幸福生活的副产品。只是,我们的教育会等待这么晚的成就么?
教育是一项浩大的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得到成效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是有道理的。教育的责任也不能清楚划分哪些是学校的,哪些是家长的,哪些是社会的。由此,教育现在能做的是:学校和家庭密切合作,在适应现实的同时,不放弃梦想、努力前行,使我们周围的教育资源得到合理的开发和运用。
注释:
[1]叶菁,王健.关于教育定义的文献综述[J].当代教育论坛,2005,(6).
[2]谢扬举.家训与中华民族人文精神[J].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2):12.
[3]颜之推.颜氏家训.序致[M].北京:中华书局,1993.
[4]朱明勋.论曾国藩的家训思想[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Vol.8,No.6.
[5]蒋国河,闫广芬.城乡家庭资本与子女的学业成就[J].教育科学,2006,Vol.22,No.4.
[6]赵子祥.社会资本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潜在功能——关于社会资本的社会学研究综述[J]. 社会科学战线,2003,(5).
[7]齐学红.学校、家庭中的文化资本与社会资本[J].全球教育展望,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