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活力
2012-04-29朱重林
朱重林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础途径则是教学。为顺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我校以课程改革纲要精神和《课程标准》全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进行“双主体教学”的教改实验,大力改革课程教学,探寻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开放的、充满活力的教学方式,为促进每个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营造舞台,让课堂教学达到生命主体的充分发展,凸现了主体性、自主性、差异性、愉悦性和创造性,使课堂教学成为师生心态开放,主体性凸现,个性张显,创造性解放,充盈一种教学情境和精神氛围的过程,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活力。
一、主体性:优化教学过程,强化主体意识
在实践过程中,要十分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着眼于学生主体的发展。总结出的基本模式为:
①教师活动:
②学生活动:
③认知心理:
要不拘泥于这一模式,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允许对模式中各个环节进行灵活的删调和增补,有效避免模式的程式化。
1. 教师主体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体性是教育智慧的集中体现,主要体现在定向、引导、点拨和评价,创造性地组织教学,努力改变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不断激发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和发展,使学生的个性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2. 学生主体性。主要体现在“学生循导学读”,要培养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要倡导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关注培养学生学习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做到“三有”和“三多”。
三有:课前有自由表达的机会,通过预习,师生共同讨论研究预习中碰到的问题和想法;课中有交流表达的机会,课中多采用分组讨论法,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课后有个别表达的机会,对课堂上存有的疑惑,在课余时间可以继续与个别学生就此问题展开讨论,从而养成有问题就讨论的良好习惯。
三多:多一些自学量,要求学生独立思考,看谁想得快,做得好;多一些审题时间,就是培养学生从不会读书到会读书,不会解题到掌握解题规律,让学生边读、边画、边想,培养分析综合能力;多一些操作量,不论从思维的发展,还是从课堂节奏的张驰结合、动静搭配来看,都是十分必要的。
二、自主性:重视自主参与,促进自主发展
“双主体论”强调对学生智慧的挑战和好奇心的刺激,使学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到充分的发挥。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教学要紧紧围绕使学生学会学习和创新这个中心,优化教学方法和结构,把“读”、“讲”、“思”、“动”挤进课堂。
1. 把“读“的时间还给学生。语文课要“以读为本”,让学生多读,读好,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读,书不读熟不开讲。以读代讲,以读促思,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理解课文,体验感情,训练语感,让学生充分参与阅读实践全过程,培养自能读书的能力。要把准可读处,让学生读出感情,精心选择读的形式和方法,披文入情,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兴奋的读书状态,与作者所描绘的意境产生共鸣。如,教《美丽的小兴安岭》的“春”这一节时,先让学生说说读懂了什么,然后教师引读:春天树醒了(生读文中描写树木的句子,以下依此类推),雪化了……小鹿跑出来了……春水涨了……原木淌着……之后,让学生围绕“醒、化、跑、涨、淌”引发想象,拉近学生与小兴安岭的距离。
2. 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教师的精讲是必要的,但是引导学生主动表达自己的认识,交流自己的感想更重要。教师要多提供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例如,提供“咬文嚼字、议论纷纷”的机会,让学生对重点词、句,特别是含义深刻的句子品个够,议个透。在议论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从中找到根据,发现学生的疑难点,进行点拨、归纳、梳理,“峰回路转”,让学生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在潜移默化的议论品评中自己感悟教材、理解语言、积累语言、尝试语言,并逐步学会运用语言。
3. 把“思”的空间留给学生。教师备课时,要认真钻研教材,重视学法研究,准确地把握新旧知识的结合点。在教学过程中,要采取切合实际的教法,引导学生参与认识、理解、掌握新知识,从而在头脑中构成新的知识体系,让每个学生围绕探索的问题,自己决定探索的方向,选择探索的方法,让学生自由地运用适合自己的思维方式开放性地去探索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4. 把“动”的体验留给学生。课堂教学过程,教师应该努力做到:能让学生动眼的地方,一定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能让学生动脑的地方,一定要让学生思绪驰骋;能让学生动口的地方,一定要让学生说;能让学生动手的地方,一定要让学生去做;能让学生动笔之处,一定要让学生去写……教师要把体验还给学生,使学生思维活跃,兴趣盎然,真正体验到“主动参与”的乐趣。如,在教学《要下雨了》第2~9自然段时,为了使学生弄清下雨前的三种自然现象,学习有关的自然常识,可以设计分角色朗读,让4个学生分别戴上小白兔、燕子、小鱼、蚂蚁的头饰,要求扮演者读出问话、答话、陈述的语气,边读边表演。之后,让全班学生齐读,自由表演,以读激情,自悟自得。
三、差异性:关注个性差异,注重发展能力
“双主体论”关注和承认差异性,不把“差异”当作包袱,努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实现在原有基础上的提高,各自的特长和个性都能得到健康、充分的发展,还学生以生动活泼,还学生以需要并具有发展可能和主动性的多姿多彩生命体的本真。因此,充分利用、尊重学生的特长,把自主权还给学生,让他们每个人都能在课堂学习中尝到成功的乐趣,从而逐渐成为学习中自觉主动的参与者。
1. 重视培养自学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自学氛围,提供自主空间,指导学生借助教材学会自学,使学生由“苦”学变“乐”学,由“学会”到“会学”,不断提高自学能力,养成自学习惯。如,教学《詹天佑》时,可以开宗明义,从中心句入手学习课文,提出本课的自学要求:①找出中心句并理解句意;②了解课文围绕中心句写了哪些内容,重点写了什么内容;③哪些词句跟中心句关系密切,这些词句是如何表现中心的。要求学生自己默读课文,边看边想边划,边读边体会,遇到困难就联系上下文读一读,不懂就反复多读,再不懂就记下来,课上请教老师。这样,学一篇课文,教一种学法,持之以恒,学生的能力就会不断提高,并能逐步做到无师自通。
2. 重视合作交流。学生在全体自主探索的基础上,互通见解,展示个性思维方法与过程,小组相互讨论,分析与交流,在交流中反思,使自己的理解更加丰富与全面,最后形成共识,进一步归纳、验证、形成结论。在合作交流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在互相交往中所表现出来的尊重、沟通、包容、优势共享等非智力因素,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培养合作意识和交往能力。
四、愉悦性:转变师生关系,关注情感体验
教师从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师生成为“学习的共同体”,努力构建民主、平等、尊重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圍,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热情。同时,还要创设问题情境,抓住重难点,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背景材料,做到“三化”:
1. 问题情境趣味化。就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情感因素,认知内需,为学生提供新颖有趣的情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激活探究欲望,唤起学习动机,达到生趣、激情和引欲的作用。
2. 问题情境动态化。在教学中,根据知识本身的特点和学生能力水平巧妙设境,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尝试表演等方式,使静态的问题动态化,帮助学生加深对抽象形式化问题的理解,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教学《狼和小羊》,师:“狼想吃小羊,想到怎样的程度呢?”生:“非常。”(师出示幻片,引导学生观察,把狼的神态描绘出来)生:“两眼直瞪瞪地盯着小羊,不禁口水直流”;生:“咧着嘴,龇着牙,翻卷着血红的舌头”;生:“牙帮咬得咯咯直响,喘着粗气”……之后,引导学生有表情地朗读有关句子。这样,通过观察、想象、说话、朗读使抽象的“非常”具体化,而且理解得透彻。最后,通过放录音对动作表演加深理解,强化感受,训练语感。
3. 问题情境现实化。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把教学内容生活化,加强学生生活与课堂内容的联系,以使学生在具体形象、可感中发现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
如,苏教版第一册有一首优美的儿歌《家》,在学生理解了课文以后,让学生联系生活,用“什么是谁的家”的句式来说一句话,学生们都说得很好:夜空是星星的家;夜空是月亮的家;宇宙是飞船的家;树林是小鸟的家;蓝天是太阳的家;大海是浪花的家……
五、创造性:鼓励探究发现,培养创新思维
“双主体”教学的最终归宿是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1.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敢说、敢问、敢辩,努力营造适宜学生创造性思维表现和发展的精神环境。允许插话。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疑难进行解答,或对某一知识点进行讲解或对某一学生表述进行评述时,就允许学生插话,或对某一观点持有不同意见而进行质问或反驳。教师要满腔热情地欢迎和支持学生,决不能训斥、挖苦、打击学生。
允许失败。课堂上,学生不活跃,不敢大胆发言,原因之一就是怕说错、怕失败、怕丢面子、怕给老师添“麻烦”。因此,扭转这种局面的唯一办法就是课堂上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积极探究,深入思考,善于发现问题,并敢于提出新见解。
允许标新立异。对于小学生来说,创新意识的萌芽除了有賴上述两方面创新氛围的营造外,还应提倡学生敢于在课堂上“标新立异”——想人所未想,发人所未发,而不人云亦云。
2. 重视“开放性”训练,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开放性的题型可分为:条件性开放题、策略性开放题、结论性开放题、综合性开放题。
条件性开放题。其特点是根据所给的结论,要求从不同角度去寻找获得这个结论的条件,对不足的条件应给予补充,对的条件应给予取舍。经常性的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选择性。
策略性开放题。其特点是一般都给出了条件和结论,解题者应由条件去推断结论,或根据条件判断结论是否成立的策略是多样的。此题型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结论性开放题。其特点是只给出一定的情境,利用条件、解题策略和艺界的知识去分析思考,多方构思。此题型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应该让我们的学生在每一节课上,享受到热爱的、沸腾的、多姿多彩的精神生活”。“双主体教学”注重开放和生成,努力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教学运行体系,不只关注“教和学”,更关注师生在课堂上感受到生命的涌动和成长,感受到人性创造的魅力。突出了以上的五性,从生命的高度来认识和创造,让每一节课都成为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的生成过程。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使课堂教学与学生的情感、体验、思维、创新水乳交融,使学生的身心得到主动、和谐、全面和可持续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