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高《品德与生活》课堂实效性的策略

2012-04-29李雪辉

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 2012年3期
关键词:品德与生活品德课品德

李雪辉

一、用亲切语言温暖学生

传统的品德课教学往往是教师教、学生学,教师是课堂主导。而新课改中更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教师角色、学生学习方式都发生了转变。教师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儿童活动的指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学生与教师之间不再进行权威性的“对子”交往,教师放下架子,走近学生,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教师变成了与学生平等交流的朋友。在教学《我背上了新书包》一课时,由于孩子刚刚从幼儿园迈入小学,为了营造一种温暖、和谐的课堂氛围,教学一开始,教师先进行自我介绍:“亲爱的小朋友,欢迎你们来到我们学校学习,你们已由幼儿园的小朋友变成了一名小学生,我是你们品德与生活课的老师,以后我们会在一起学习这门新的课程,如果你们遇到困难可以来找我,我会帮助你们,你们愿意和我成为朋友吗?”一席话,顿时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也消除了小学生入学时的恐惧心理。用亲切的语言与学生平等交流,不仅使课堂气氛宽松融洽,更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

二、用问题情境唤醒学生

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激发他们主动探索知识的热情和兴趣,形成学生自主探索的动力。传统教学中,常常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由提问到解答的教学模式,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没有体现出来。在教学《我和太阳做游戏》一课时,先组织学生充分体验阳光下的活动,然后在探究和太阳有关的自然现象时,教师适时提出“你们知道影子和太阳的关系吗?”这样质疑的问题情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思维,针对问题,学生再通过小组讨论、实地观察、查阅资料和实验操作等方式解决问题,学生们的探究意识明显增强。

三、用实践体验感悟学生

道德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儿童是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体验、领悟并得到各方面发展的,重视与儿童生活世界的联系,有利于儿童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传统的品德课多是空洞说教,通过一两个生动的故事或者典型事例传授给学生一个道德观点,尽管故事生动有趣,但故事必然是发生在别人身上,有的甚至离学生的生活很遥远,从中获得的情感体验远不如直接参与实践活动的亲身体验。新版本的《品德与生活》教材,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让学生有了亲身实践的机会,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如,《我有一双明亮的眼睛》一课,为了让学生体会眼睛在自己和他人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并对盲人和患有眼睛疾病的人表现出同情心,让学生蒙上眼睛,扮演盲人穿衣、写字、走路等,然后请扮演盲人的小朋友谈谈感受。学生通过体验和感悟所得到的这种体会是真实的、有效的,有利于激发他们自觉付诸行动的动机。亲身实践体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学生自觉地生情,自觉地感悟。

四、用广阔空间发展学生

与传统的品德课相比,《品德与生活》课更强调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让每个学生的个性都能得到充分发展,允许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看法,用不同的方法和途径解决问题,以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在教学《春天来了》一课时,为了给学生提供广阔的空间,可以采用学生自主活动的方式,根据教学实际,将学生分成“找春天”、“感受春天”、“颂春天”、“留住春天”几个活动小组,设计活动方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组合,分组展开活动,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观察,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的状态。这样的学习是有效的,学生在表达对春天的热爱时分别用了“照一照”、“写一写”、“画一画”、“唱一唱”、“颂一颂”的方法,不仅体现了《品德与生活》教材的活动性、开放性,也让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了快乐,也加深了对春天的认识。

五、用激励语言评价学生

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个性、潜能的发挥,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激励性的评价尤为重要。在评价时,要多关注学生丰富的情感体验和个性化的创意。但如果评价语过于简单或反复重复,不但起不到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作用,一段时间后学生也会失去新鲜感,评价就失去了意义。我们不妨在对学生评价方面多用心思考,适时适度地对学生的进步给予评价,掌握好评价的时机和尺度。评价要特别关注那些平时不听话或学习差的学生,通过激励让他们增添信心,以追求评价的最大效应。

猜你喜欢

品德与生活品德课品德
抓细微之处 促品德养成
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融入法制教育
对小学《品德与生活》学生自主学习的反思
体验式学习在品德与生活教学中的运用
品德教学利用微课开展预学的实践研究
在思想品德课中教师如何以“惰”督“勤”
品德微视频评价的思考
品德
如何使初中思想品德课灵动起来
思想品德课教学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