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活动的生活化与趣味化
2012-04-29王春华
王春华
一、数学活动生活化
首先,在数学教学计划制定过程中,内容的选择,要尽可能联系幼儿生活实际,尽管量的感知、时空的认识、数的意义及应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但深浅要符合幼儿心智年龄特点、幼儿可感知的;教学方法要多采用演示、范例讲解、观察比较等符合低龄儿童年龄特点的方式方法,尽可能把孩子们引向动手、动脑、动口的过程中去,让幼儿真正地通过参与、交流、操作、实践活动体验掌握抽象的数学概念、简单计算、统计、归类等粗浅知识,并习得各种数学方法,积累数学知识在生活中存在及应用经验,体现新的教育理念。
其次,教学形式和过程的生活化。无论时间、空间上的顺延、归类和整理,都是生活之中常见的活动,司空见惯,幼儿再熟悉不过了,使得他们积极参与的愿望很强烈。帮助家长和老师解决一些小问题,幼儿会感到非常光荣,乐此不疲。这样对幼儿学习数学知识是最为理想化的,因为自然而然地对抽象的数学问题存在于生活之中的原理,幼儿在潜移默化的活动中就理解、接纳了。活动中,统计计算、归类、比较等数学学习方法也学会了。幼儿一日生活各环节的活动中都有引导幼儿进行数学知识学习的机会。这样做,对于一节好的数学课,教学目标的落实大有帮助,又是幼儿复习、巩固知识的好方式。早晨入园,幼儿观察统计:先来了多少人,又来了多少人,一共来了多少人。吃早点时,幼儿一共多少人,早点多少份等一一对应问题。午间吃饭时,用多少碗、多少盘子、多少勺等数的实际意义应用问题。下午起床,常进行的自理活动,不仅训练了幼儿的自理能力,同时渗透了时间与速度问题,让幼儿明白时间很宝贵,珍惜时间的重要性。晚上离园,让后走的幼儿学习统计:先走多少幼儿?剩下多少?接孩子的老人多少?年轻人多少?男的多少?女的多少?幼儿从中接受了统计、归类、比较多少等知识运用训练,他们很兴奋!
无论规范化、按计划进行的数学活动,还是随机教育,所进行活动的方式和过程都是幼儿生活的常态。
二、数学活动兴趣化
数学活动兴趣化,目的是激发幼儿的求知欲望,积极参与活动,方式方法很多。
1. 模拟和创设情境。数学课教“加减”法运算,有责任心的教师一定设计好几幅图画,还要创编简短的小故事……
2. 以实物、玩教具为依托,让幼儿把玩、摆弄、交流操作实践来探知数学知识。
3. 数学知识融于游戏中,幼儿更感兴趣,让幼儿真的动起来,玩起来。玩是他们最感兴趣的事儿,玩是他们的天性,是发展,是成长,是生活。他们在玩中感受真知,习得能力。真正的幼教工作者都明白:“玩的科学,有价值,便是学习。”问题是你要给他们创设情境,科学地、艺术地、有计划地引领幼儿去探索,去发现和总结,这便突出了实践性。素质教育就是放开幼儿手脚,给幼儿发展空间,安全问题,如果几位老师相互配合,都负起责任来,认真对待每一次活动的人和事,并不成问题。何况,带领幼儿玩,幼儿很渴望、很快乐,也很积极配合。我们经常搞这种活动,大家都有机会参与,他们自然就不争不抢,不闹了。但有些孩子心理有些小问题,这些孩子心理问题正应该在参加活动过程中利用它积极的一面,克服其消极的、负面的行为表现,让他们自己来改变。问题是老师要不怕辛苦,不怕麻烦。事先要制定好计划,准备好材料。别在活动中缺了这个,少了那个,耽误时间。孩子们没事做自然会乱,你要做好工作,交待给幼儿:什么情况下我们玩什么游戏,怎么做你有资格参与。没规矩不成方圆嘛。对待幼儿不偏不倚,他能做什么,喜欢做什么,放手给他机会。表现一般,告诉他:要换别人,你去练习。几次活动下来班风会有明显的变化。要天长日久,这样带出的孩子保证各个都生龙活虎。积极、阳光、向上,还愁不出人才么?数学课也一样,有计划、有内容、有游戏,孩子会有兴趣的。
4. 抓住生活中各个数学节点,向幼儿提出问题,诱发和激活幼儿思维活动,促其主动学习,寻求答案。这种直接方式活动效果更好。
5. 谈话、互动、建立互信关系等方法都可使幼儿对活动产生兴趣。
6. 家园互动、亲子游戏。
总之,数学知识学习兴趣化是科学的,应是数学活动的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