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课堂教学
2012-04-29杨芹
杨芹
在我国几千年的教育史中,师生之间的人人关系在学校教育中常常被异化为人物的关系,教师职业被看作是出卖知识的职业,师生关系被看作是买卖关系,把教育活动和师生关系的理解引入误区,久而久之,师生关系变得机械而毫无生气。在新课程改革、素质教育思想的大力指引下,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对教育价值观、新型学生观以及学校教育活动的性质有了全新的认识,尤其是对课堂教学活动“生命性”的全新认识。为了培养出适应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教育必须重视人的生命价值,把增进人的生命主体意识看作是时代对教育功能的主要规定。在当今的许多课堂,我们已经能够感受到教师对学生的主体性和生命价值的尊重。本文从两堂语文课对新型生命课堂教学模式做了探讨。
一、充分尊重学生,把课堂“主人”权还给学生
有一堂语文课,课文的题目是《老牛》,教师想采用讨论的方式对老牛的特点进行教学。教师把这想法告诉了同学们,没想到这个小小的提议,一下子就引起了学生们的兴趣,激活了学生们的表现欲望。同学们在了解了课文大意之后,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对老牛特点的认识。甲同学说:“这是一头工作了一辈子的,但没有怨言、性格也很安详的牛”。甲同学本以为老师会很赞许他的观点,没想到老师摸摸他的头,示意他坐下。乙同学又说:“这是一头快要死的牛”,老师笑笑,没有作答。丙同学说:“这是一头体弱多病的牛”。老师失望地摇了摇头。接着,又有好几位同学先后发表了自己的想法,但是这些奇思妙想并没有得到老师的肯定。当然,也有些同学没有说话,只是默默地听着,写着……
这是一个看似热热闹闹的课堂,学生的主体性看似得到了重视,课堂气氛也比传统课堂活跃,但这是否是我们所倡导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呢?当然不是。问题出在教师身上。教师把民主的讨论当成了一种摆设,同学们在被老师牵着鼻子走,教师没有发挥生命课教学中的“问题引领”作用,不善于扑捉课堂信息,没有把学生当做课堂的“信息源”。此外,教师没有及时对学生的回答做出积极的评价,没有激活学生的思维,没能与学生进行真正的思想互动,学生的生命性没有在教学中真正体现出来。在引导同学们总结牛的特点时,这位教师对学生的智慧缺乏信心,迫不及待地把早已写在教案上的答案板书在黑板上——“瘦、老、病、死”。学生因其奇思妙想没得到教师的肯定而变得灰溜溜的,积极性受到了很大的打击,创造性也没有得到应有的培养,教师的智慧、课堂的精彩和师生的生命性也因缺少师生思想交流和情感互动而变得黯然失色。其实,这样注重形式上的讨论犹如水上浮萍,犹如过堂风,不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那么,怎样改变这种现状?笔者认为,首先教师有必要重新认识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各自的角色,重塑新型师生关系。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不仅是知识的“呈现者”、对话的“提问者”、学习的“指导者”、学业的“评价者”、纪律的“管理者”,更重要的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呈现出信息的“重组者”。[1]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课堂的主人,教学参与的主体之一。教师要认清师生各自的角色,并相互配合,让课堂的精彩不断涌现;其次,教师要真心实意地把对学生的生命关怀贯穿到教学过程中去,引导师生真情实感的投入,让所有学生都积极主动参与讨论交流,多给学生积极鼓励性的话语,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灵感,让课堂绽放出智慧的火花和师生生命的光彩,让老师深切感受其职业的生命价值,并不断提高职业水平,不断完善对生命意义的认识;第三,教师要充分发挥其聪明智慧,善于捕捉课堂信息,善于“大问题设计”,适时给予学生智慧的点拨,把课堂引向深入,打开相互的思路,让师生的思想火花在交流、辩论中碰撞,生命的意义在其中得以淋漓尽致地彰显,学生也在参与和思考中发现问题,并不断尝试解决问题,不断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信心和勇气。
二、把课堂还给学生,让生活走进课堂
新课程倡导通过改变课堂教学的过程结构和组织结构来改变教师课堂教学的行为结构。给学生提供每节课不少于三分之一的时间参与课堂教学,使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多方面发展的机会。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教知识,更要教知识结构,要把知识活化,教学生学习的方法和策略,如记忆理解的策略;时间、学习环境的选择策略;尽可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培养学生热爱学习、自主学习和独立学习的能力和习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使课堂成为培养学生自我记忆能力的最好场所,”这是我们课堂教学改革追求的目标,也是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的意义和目的所在。[2]下面是一课堂教学片断,也许会对我们理解课堂的生命有所帮助。
这是一堂为生字“岛”配画的语文教学片断。首先,教师把“岛”字写在黑板上,然后他转过身问同学们:“谁能先说说岛字的特点?”甲同学站起来大声说:“岛是由鸟和山组成的象形字。”老师向甲同学投以赞许的目光:“你说得真好!”乙同学站起来铿锵有力地说:“上周末,我和爸爸妈妈去公园划船,看见湖中心有一个小岛,岛上有许多树和游人,岛的周围还有小船和清澈的湖水。”“说得真好,水让小岛活了起来。我们想象得出你的生活很幸福,谢谢你告诉我们你的周末生活。”乙同学高高兴兴地坐下了。老师又问:“谁能把小岛画在黑板上,并解释一下画面的内容?”同学们争先恐后举手,争取这个表现的机会。紧接着,老师又向同学们提出:“谁能用岛字组词,或者说一句话?”同学们的思维更活跃了,有同学说:“从我家窗户看出去,可以看见马祖岛。”“我们的祖国有许许多多举世闻名的小岛。”同学们踊跃地回答着,其场面就连听课的老师都深受感染。
在这堂小学语文课上,这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自始至终地坚守着“把课堂还给学生”的教育理念,在课堂动态生存中注重学生思维形成的特点,积极鼓励学生自觉投入到教学中,师生有真实的感情投入和交流互动,教师把每一个学生当作活生生的生命个体,自始至终都表现出对学生生命价值的尊重,教师的生命性也得到了良好的彰显;此外,这位教师还善于捕捉动态生存的教学资源,通过抛出一个个有挑战性的问题,紧紧把握住了课堂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并且巧妙地把课堂引向思维的深处;教师还及时对学生的回答做出积极的回应,把学生的生活经历引入了课堂,“水”让课堂进入了思考的状态,师生的思维也在不断的拓开、拓展,教育的育人价值得以淋漓尽致的体现,学生的生活经历和真实体验得以有机会表达并与大家一起分享,几乎每个人都有获得实实在在发展的感觉。在“还课堂给学生”的教学过程中,师生、生生智慧相互启发,智慧的火花不断碰撞,谁也不可否认——“教学真是一门艺术啊!”
三、建构生命课堂教学模式对教师的要求
生命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必须具备以下素质:
首先,教师要相信学生的智慧。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中,我们常常看见教师给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还未等学生思考,教师就迫不及待地给出了答案。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但提问也需要技巧,教师自问自答式的提问又有何价值?教师的智慧不在于比学生的知识多多少,而更多体现在“大问题设计与思维引领”上,引导学生不断积极跟着老师的思维来思考,启发学生提出来自学生自己认知世界的未知问题,通过师生、生生讨论探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和学生的智慧和生命正通过此种方式得以淋漓尽致的展现,这不正是我们目前提倡的“以人为本”教育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真实展现吗?
其次,在生命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学科知识和教育教学知识,还必须具备捕捉课堂资源、信息的智慧和意识。在传课统课堂教学中,教师把教学过程、教学内容等一切都课前预设好,然后按照教学计划,按部就班的完成教学任务。此种教学模式更多地体现了教师对课堂和知识的权威和垄断。在充满生命的课堂里,老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指导者,更是课堂资源的捕捉者、判断者、组织者和障碍的排除者。在充满生命的课堂教学中,任何令人意想不到的惊喜或尴尬都有可能出现。信息时代下的学生已不再是“知识的容器”、“被动的知识接受者”,他们思维活跃,知识不再仅限于课本或依靠老师课堂传授。生命课堂教学中的师生更像一个战壕里出生入死的战友,师生在人格和地位平等的基础上,在生命课堂里共同探求新知,共谋发展,为人类的文明和进步一起努力。在生命课堂模式下,教师要不断学习和养成资源意识,并抓住课堂上动态生存的资源,把学生的思考引向思维深处。诚然,教师的资源意识不是天生的,也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养成的,更多要靠教师在长期教学实践去摸索、去养成、去感受。久而久之,资源意识就会越来越强,生命课堂也会越来越精彩。
最后,教师要抛弃“师道尊严”。教师不要过分依赖教学经验和课前预设好的教案,而是要“注重对以往教学经验的反思和重建,不断充实自身的教学理念,进而改变自己头脑中的观念、行为习惯以及内部的实践标准、参照系。这一切,都使得教师逐渐成长为自觉的、有理念指导的、自主的变革实践者”。[3]在生命课堂模式下,教师除了要培养反思意识和行为习惯,还应把反思的成果变成自觉的行动,付诸于日常教学实践,不断完善教学方案,不断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在变革中完善自我,唤起人的主体意识,努力成为教学变革的开拓者。
四、结语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课堂教学蕴藏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的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新人的培养和师生的成长,课堂上才会有真正的生活。”[4]回顾教学组织形式发展的历史,从个别教学到集体教学,又从集体教学向个别教学发展转化,教学正走着一条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发展之路。[5]如何实现教学向着现代化、科学化、个性化、多样化、人性化的方向发展,如何在继承我国优秀丰富的教育教学遗产、借鉴国外先进教学理念和教学经验的同时,建立起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创新型人才需要的、有中国特色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把“以人为本”思想贯穿到日常的教学中去,让更多的师生体会到课堂的生命价值和生命关怀,让我们的课堂更多地充满人性的色彩和光辉,是值得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认真思考的人生课题。
注释:
[1]叶澜.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新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探究之二[J].教育研究,2002,(10).
[2][4]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J].教育参考,1997,(4).
[3]张向众.学校变革中研讨性评课文化的更新[J].教育实验与研究,2007,(2).
[5]黄济.教育哲学通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