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开发校本课程的实践探索
2012-04-29倪静静
倪静静
一、落实校本培训,转变教师思想意识
1. 集中共学。充分借助网络优势,采取每周轮流讲座的形式,分两个层面进行:一个是校级,另一个是镇级。具体操作时,由主讲人将讲座材料及附以的学习心得收藏到学校及镇课程开发理论学习共享文件夹中,挂在学校网站上,其他教师根据自己的时间随时阅览,再写出学习心得。为保证资料的价值性和适用性,每位主讲人在准备讲座材料的过程中,都要阅读大量的书籍,搜集大量比较前沿的、有实用价值的相关学校课程的开发与使用资料。
2. 分散自学。要求教师做到“五结合”、“一精选”。“五结合”,即结合学校课程的开发内容、结合学校课程的使用方法、结合学科教学、结合新教学理念、结合主题教研活动。“一精选”,是指依照“五结合”,将从报刊杂志及网上看到的对自己开发和使用学校课程有指导意义的好文章摘录成卡,粘贴到理论学习笔记上。摘录卡要做到:(1)重点突出。摘录重点、要点、热点。(2)学以致用。对感触深的地方,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学用结合,写出感想或体会。
二、有效利用资源,理清课程开发程序
1. 根据校情,确定目标。根据学校具体情况,分析确定课程目标,并对目标进行详细说明,即明确指出课程期望达到的目标或明确提出期望在学生身上形成的行为。比如,当大量的外来及网络词汇冲击着汉语言文字之时,当母语悄悄远离孩子们之时,我们开展了“亲近母语,诵读经典”这一特色化活动,围绕此活动在1~5年级中开发了《诗情画意》、《文海拾贝》、《母语积淀》、《名篇赏析》、《走近论语》这5门学校课程。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咀嚼文字的美感,感悟人生的道理,掌握表达交流的艺术,从文本中得到智慧和启示,对母语产生亲近感,让汉语言永远焕发出迷人的光彩!
2. 依据目标,分析资源。根据详细说明的课程目标分析学校课程资源,以提供给学生的学习经验进行选择。比如,中心小学开设的《贝壳彩绘及组装》、《葫芦彩绘及烙画》,就是在深入分析学校师资力量,当地资源供应以及学生个性发展需求的基础上,确定了以贝壳、葫芦彩绘为艺术特色的学校课程。
3. 及时检查,评价反思。在实施过程中对课程目标在学校课程教学中的实现程度进行及时检查,指出已经达到的目标和需要进一步改进的方面。多方参与,包括教师、学生及其家长、社区人士、专家等,使学校课程在边开发、边实施,边实践、边总结的过程中不断趋于完善。
三、实施各类评价,激发课程开发动力
1. 学生评价。将学校课程的评价纳入学生评价当中,作为学生综合素质的一部分。第一,定量评价:包括出勤率;学习研究过程性记录;学习成果,包括作品及阶段性研究报告等。第二,定性评价:学生在整个学校课程的完成学习、探究、合作过程中的情感投入、态度转变、合作意识、创新精神、动手能力、价值观的形成等方面的表现。学期末,根据以上记录,采用师生评、生生评、家长评的多元评价方式,描述性评价与激励性评价相结合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综合评定,评定结果分为真棒、很好、加油。
2. 教师评价。将学校课程的开设质量作为教师评价当中重要的一项业务能力。用“一评三查一展示”进行评价。“一评”:每学期两次的课堂教学评价,采取人本化的管理手段,每次常规听课结束后,都要将全校的最高成绩以及教师本人成绩书面通知给任课教师本人,如果老师对自己的成绩不满意,可以提出二次授课,直至其满意为止。“三查”:一查学生学习过程性资料,如作业、成果(作品)或师生对学习情况的记录;二查师生对学习过程的评价资料;三查教师对学校课程讲义开发的价值和讲义使用情况反思。“一展示”:学期末将学校课程的开发使用情况以学生作品或者研究成果的形式向中心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监控委员会汇报,评价成绩采用“优秀、良好、一般”等级制。
3. 学校评价。评价分三个层面:第一,开齐学校课程。即开发门类符合课程方案要求,讲义编写科学适用,既关注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又能提升教师的专业成长水平,同时促进学校文化重建与制度变革,有利于形成学校办学特色。第二,开足学校课程。即开设节数符合课程方案的要求。第三,开好学校课程。即学校课程讲义的可操作性要强;过程性资料齐全;学校对师生的评价科学合理。学校评价采用过程监控、成果展示的方式。由中心小学课程开发监控委员会对各完小进行督导评估,成绩记入年终各完小教育教学总体成绩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