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院校校企合作的制约因素分析

2012-04-29苏宗敏

沿海企业与科技 2012年3期
关键词:制约因素校企合作职业院校

[摘要]建立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满足企业需求的实用型技能人才,无疑是当前我国职业院校必须面对的一项重大而又艰巨的任务。由于企业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高度重视,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愈加蓬勃发展。但是,这种职业教育模式在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遇到了合作双方不可回避而又无力解决的诸多难题。

[关键词]职业院校;校企合作;制约因素

[作者简介]苏宗敏,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财会金融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社会经济统计,广西南宁,530007

[中图分类号] G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23(2012)03-0109-0003

校企合作是职业院校谋求自身发展、实现与社会需求接轨、提高教学质量、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一线实用型技能人才的重要举措。其目的是让学生在校期间能够将所学的专业知识与工作实践有机结合,让两者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以切实增强职业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实用型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

一、我国职业院校校企合作的现状

(一)政府大力提倡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提出“建立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制度”,并要求成立高技能人才的校企合作培养协调指导机构,并明确了该机构的职责;对政府、职业院校、企业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制度中应承担的责任进行了明确的界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再次明确提出要改革现有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通过校企合作,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二)职业院校正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有效途径

职业院校为了提高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解决学生实习、就业难等问题,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纷纷积极谋求与企业之间的合作。通过校企合作,职业院校正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积极研究开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课程体系和标准,全面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实践证明,有的职业院校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涌现出不少校企合作的成功典范。

(三)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热情不高

虽然,职业院校的校企合作项目在数量上已经初具规模,但能够建立起长久稳定合作关系的却不多。由于目前校企合作缺乏必要的激励机制,与广大职业院校积极主动的态度相比,许多企业就明显地表现出消极被动的姿态。现在大多数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主要是靠人脉关系来维系的,基础非常脆弱,经不起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和时间的考验。

(四)校企合作缺乏必要的规范和管理

目前,我国的校企合作缺乏必要的规范,管理混乱的问题十分突出。例如,对于合作企业的资质、合作的形式、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合作期间学生的管理等问题都没有明确统一的规定。有的职业院校通过压缩校内教育课时,大幅增加学生校外实习的时间来实现校企合作。校内教育正在被淡化,这应当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校企合作是培养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但不能因此而削弱校内教育的作用。校内教育对于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专业知识结构的形成具有直接的重要影响,是其他形式的教育所无法取代的。因此,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校内教育是学生成才的基础,是校企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既要转变重校内教育,轻校外实践的观念,又要防止校外实习过多,校内教育被削弱的现象,做到校内教育与校外实习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二、校企合作的主要制约因素

(一)办学目标与经营目标之间的差异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以教书育人为主要目标,带有更加明显的公益性质。而企业是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的具有法人资格的营利性经济组织。企业一般以追求利润最大化或者股东权益最大化为目标。学校的办学目标与企业的经营目标之间的差异,是合作双方的根本矛盾所在。由于职业院校的学生顶岗实习,能够为企业创造的价值非常有限,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成本较高,所以企业普遍认为在校企合作中的获益不大。有的企业甚至将参与职业院校的合作视为一种负担或者损失。因此,实现职业院校与企业在合作中的利益均衡是解决两者之间根本矛盾的主要途径。

(二)校企合作缺乏必要的保障机制

虽然校企合作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已经成为评价职业院校教学改革成果的重要内容之一,但因为至今仍没有完备的体制、机制和制度的保障,缺乏统筹规划和有力的政策支持,而成为技能人才培养的软肋。从整体上看,目前校企合作的层次还比较低,稳定性还比较差,合作的效能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缺乏合作办学的内在动力,很难实现自我发展和完善。在现有体制和制度的框架下,校企合作双方的权责不明确,加大了合作的风险,打击了合作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学生顶岗实习增大了生产的安全隐患与管理工作的难度,一旦发生纠纷或者安全事故,处理起来非常困难。而且,校企合作项目无论是寻找合作机会、项目的启动、开展都需要资金的支持。由于企业愿意提供资金支持的比较少,如果政府没有任何的配套经费,那么职业院校的负担就会更为沉重。

(三)校企合作项目的吸引力不足

一方面,校企合作对企业的吸引力不足。因为在校学生普遍存在缺少实际工作经验、社会阅历浅薄等弱点,加上学校的教学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存在一定的差距,到企业以后要真正能实现顶岗独立工作,还有一段相当长的适应、学习的过程。而实习期时间较短,且有的学生实习结束后不愿意留在企业继续工作。另一方面,校企合作对学生的吸引力不足。校企合作是一种“双向选择”,所以也必须考虑学生的需求。通过大量的调查,笔者发现学生对于学校安排的校外实习,考虑的因素主要有:实习岗位与所学专业是否对口、实习期间的待遇、实习的地点等。目前在校学生人数众多,但企业能提供的岗位十分有限,因此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实习不能做到专业对口。由于学生一般不具备独立工作的能力,所以实习待遇也相对较为低廉。有的企业在合作协议上就明确提出不给实习生任何工作报酬,甚至要求学生额外缴纳一笔费用。现实中的种种原因导致了部分学生不愿意接受学校提供的实习机会,甚至是排斥的。

三、如何解决校企合作的难题

(一)政府应及时出台相应规范和保障机制

校企合作要健康发展就必须打破双方不对等的合作关系,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降低合作风险,协调好校内教育与校外实习之间的关系,保障双方的合法权益,增强合作的稳定性。而这些仅仅依靠市场机制的调节还是远远不够的,甚至是无法实现的,这只能由政府负责建立规范的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和制度并加以保障,避免其无序发展,引导职业院校与企业实现合作共赢,使校企合作成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根本途径和普遍模式。

(二)引导学校和企业建立正确的合作观念

实践证明,校企合作是企业回报社会,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途径,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公益事业,有利于贯彻国家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站在学校的角度,希望进一步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在办学模式上取得突破,解决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站在企业的角度,可以利用学校的资源来培养所需的人才,例如将企业员工的订单培养、岗前培训、在职培训等交由学校来做,也许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还可以起到提高企业知名度、提升形象的作用。所以,应该在全社会范围内为校企合作营造良好的氛围,树立正确的合作观念。

(三)建立有效的校企合作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

教育主管部门应主导建立起有效的评价体系,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和评价程序,对校企合作的绩效进行全面评估。同时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充分激发企业、学校参与校企合作的欲望。通过评估,一方面对支持职业教育、积极参与校企合作,良好效果的企业实施多方面的激励,表彰其对教育事业做出的突出贡献并给予奖励,如允许其适当提高员工培训经费的提取比例,给予税收优惠;在人才培养创新、技术更新改造、综合实力评估等方面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另一方面,对校企合作成果突出的职业院校也要在资金分配上给予倾斜或者奖励、树立先进典型,在重大项目上给予优先支持。

加强校企合作是推进职业院校与企业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建立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制度,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技能人才,无疑是当前职业教育改革所面对的重大挑战。由于我国校企合作尚处于探索阶段,相应的体制、机制和制度的保障都不完善,许多因素都在制约着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建立深入、长期和稳定的合作关系。因此,全社会都应该行动起来,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校企合作创造更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1]黎刚.高职校企合作如何破解企业不积极的问题[J].高教论坛,2012,(2).

[2]李静.高职院校工学交替教学模式若干问题的思考[J].科技信息,2012,(3).

[3]杨圣春,张挺. 高等职业院校校企合作双方利益均衡研究[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2).

猜你喜欢

制约因素校企合作职业院校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论城市社区体育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武汉市部分高职高专院校足球课的开展现状及制约因素
关于惠城区发展农业的调研报告
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发展制约因素的探讨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
对实训教学体系改革进行的思考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