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用“镜”去赏识学生

2012-04-29卞恩鸿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12年3期
关键词:海伦马克优点

卞恩鸿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等人于1968年做过一个著名实验:他们在小学选取3个班的儿童进行“预测未来发展的测验”,然后将认为有“优异发展可能”的学生名单通知教师。其实,这个名单只是随机抽取的。它是以“权威性的谎言”暗示教师,从而调动了教师对名单上学生的某种期待心理。8个月后,再次智能测验的结果发现,名单上的学生的成绩普遍提高,教师也给了他们良好的品行评语。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罗森塔尔效应”。

罗森塔尔效应反映出人们的信念、成见和期望对所研究的对象产生的影响。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亦要如此,多用“镜”去赏识学生。

一、寻找优点用“显微镜”

人人都有优点。“盯着优点看到的都是优点,学生尽力展示的也是优点。”这虽说有点偏激,但肯定有一定的道理。

人都是需要激励的,尤其是小学生,一句由衷的赞誉或是夸奖,可能使他们终生受益。他们一般不大关心以往自己是怎么做的,而对教师的形成性评价的关心却尤为强烈,他们喜欢把教师的赞誉、夸奖看做是自己积极行为的结果。

这不禁让我想起一个来自美国学校的经典案例。年轻的女教师海伦发现自己所教的班里有不少学生学习很吃力,一些人因此而有些灰心。特别是马克,他生性活泼,又很淘气,上课的时候很爱讲话。有一次,海伦情急之下甚至撕下两条胶纸,在他嘴巴上贴出一个老大的“×”。无奈之中,海伦想出了一条“妙计”:要求每个学生在纸上写下班级其他同学的优点,然后海伦分别抄下大家写给每个人的优点。再把这份“优点单”发给学生自己。海伦惊奇地发现,好多学生像变了个人似的,对自己充满了信心,学习成绩都有了明显提高。若干年过去了,马克在一次战争(越战)中阵亡。当海伦和同学们参加他的葬礼的时候,马克的父母拿出了儿子一直随身携带的、曾经打开折合过多次的两张笔记本纸。海伦一眼就认出了,这是当年全班同学列出的马克的优点单。马克的父亲告诉老师,这是从马克的遗物中发现的。这时,马克的同学们围上来说,我们都珍藏着自己的这份“优点单”,因为,它在我们遭遇困难的时候,能够激励自己,笑对人生!

老师让全班学生写他人的优点,并及时反馈给每个学生,这是一种面向全体的、多元的、多样化的、发展性的自我评价:肯定每个学生的优点,珍惜每个学生的进步,善待每个学生的缺点,期待每个学生的发展,发现每个学生的特点,就在他们的生命中注入了属于他们自己的精神财富和教育力量,就给了他们一个充满自信、值得期待的未来。我相信,如果马克的生命历程更长久的话,这份“优点单”作为激励源泉将更长久地存在于马克的精神世界里,成为他人生旅程的不竭动力。

二、展望未来用“望远镜”

每年高考放榜后,都会有多省的文理科状元陆续曝光于荧屏报端。然而,一项调查却显示,自1977年至2008年32年间1000余位大陆高考状元中,竟无一位是学术界、商界、政界等方面的顶尖人才,他们的职业成就远低于社会预期。

高考状元的发展成就远低于社会预期,反而是一些在班级排名第十几名的学生,当年在校毫不起眼,后来却出人意料地小有成就。有人称其为“第十名现象”。第十名群体的共同特征是:他们受老师和父母的关注不像尖子生和后进生那么多,学习的自主性更强,兴趣更广泛,在成长的过程中学有余力、学有潜力。真应了《世说新语》说的“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中科院院士、中国杰出的数学家、复旦大学前校长苏步青,美国物理学家、现代物理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爱因斯坦,中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德国生理学家、构造心理学派创始人之一、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冯特,中国当代童话作家郑渊洁,英国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自然哲学家牛顿,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沈从文,北京大学西语系毕业生、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英国前首相、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丘吉尔,世界文豪托尔斯泰,曾被网络称为“学生时代成绩差的十位名人”。

以上列举的部分精英,他们曾是老师眼中的笨蛋、班上的落后分子,最后却为社会乃至世界作出了卓越贡献。无论来自何处,家境如何,智商的差异,他们都曾有着同样不如意的学习经历。正是这些失败,让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不断摸索、积累经验,最后取得了令人刮目的成绩。他们的成长,有的来自师长的鼓励,有的来源于自身的努力,因此,我们教育工作者不能鼠目寸光,不能“以成绩论成就”。

三,挖掘潜能用“透视镜”

国家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戴家干表示:“教育和考试的目的是挖掘学生的长处。”他认为,把孩子的长处挖掘出来,即使不能进入培养精英的学校,也可以进入别的学校,也有寻求自己发展的途径和办法。“我个人觉得,人的一生主要是在不断地认识自己、寻求发展。教育很大的功能是要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寻求发展。”

诚然,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认知特征、不同的兴趣爱好、不同的欲望渴求、不同的价值取向、不同的创造潜能。正是这些不同,铸就了千差万别的个性。教育的根本任务就在于挖掘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个性,让个性由依附走向独立,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内敛走向凸现,让学生在班集体这个小社会中既彰显个性,又和谐发展。正如肖川在《教育的力量》中所言:“良好的教育使得一个人成为真正的人,成为他自己,成为一个不可替代的、立于天地之间的、大写的人。”

挖掘学生的潜能,一要挖掘学生的自信潜能,二要挖掘学生的兴趣潜能,三要挖掘学生的自主潜能,四要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

教师要有一颗包容之心,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独特的思维和包罗万象的见解,用平和的心态为孩子构建和谐的精神家园。积极地挖掘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让学生充分地体验成功,让每个学生的成长变成一个成功而精彩的故事。成功的学生是幸福的学生,让学生学会追求和享受成功,进而获得幸福的人生,

四、促进成长用“反光镜”

“失败乃成功之母”,其实,“成功更是成功之母”。回顾过去,反思失败教训,总结成功经验,是成长过程中的必要策略。

在教学中我经常反思:课上,有没有让学生把话说完?有没有听取学生的意见?对待随机生成的问题是否处理适当?有没有“分层教学。分类指导”?我是这样反思也是如此做的。

教师回顾过去,反思教学,对学生的成长定有促进作用。而学生的自我反思,对自身的成长更是功不可没,曾子日:“吾日三省吾身”,我自己每天反思,亦要学生反思:学习有没有不尽心尽力的地方?与人交往是不是有不诚信之处?老师讲授的内容有没有复习?

“温故而知新。”复习固然重要,但预习比复习更重要。江苏泰州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

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减轻了学生的负担,解决了后进生的问题,全校学生每门课考试成绩几乎都是优秀;山东聊城杜郎口中学的课堂,采用“预习一展示~反馈”的教学模式,是对课堂教学的真正意义上的改革,这两种著名的教学模式都折射出“预习”的重要。

自我反思是积极进取的表现,是自我赏识的表现。如果自我都不赏识,谁赏识?

五、一视同仁用“平光镜,,

“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这佛家参禅的“山水境界“可用来类比评价教育的三种境界。

“见生是生”是教育的第一境界,这类境界往往是教师初识学生,学生往往自然展现自己的千姿百态。在老师眼中,学生犹如白纸。“见生不是生”是教育的第二境界。这类境界完全是教师从主观感情出发的,而不是客观现实中的学生。“见生只是生”是教育的第三境界。这是一种悟境,教师的心灵与学生已师生两忘,融为一体,套用黑格尔的话说,就是“在教育中,感性的学生是经过心灵化了,而心灵的学生也借感性化而显现出来了”。在中国教育中,第一、二种境界最为常见,第三种境界最为难得,

安徽亳州的郑心合老师曾经收到过一封学生来信。”老师,我恨你!”这是信开头的一句话。看完信,郑老师才明白原来因为自己对优秀生学习优待,对后进生处处关爱,对~般生“另眼相待”,而这名叫佳文的学生偏偏是一般生,自己平时基本不问,所以在自己高中即将毕业不知何往的情况下,寄来一封“请教信”。

像郑老师这样“三类学生三种待遇”的做法,随处可见,越是优秀的教师越突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不是一句空话,教育亦不例外。身为“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要能公平地对待每一名学生,小到座位安排、上课提问、课后辅导、提拔干部、表彰奖励……要能客观地评价每一名学生,无论他的父母是干部还是农民。无论他的父母是富人还是穷人,无论他的成绩是优秀还是一般,甚至很差。

教学中,有时候又不能“一视同仁”。学生个体存在差异,所以教师不能用同样的教学目标要求每一名学生,要因材施教。比如,在布置作业时,为了让“优生学得好、差生学得了、中等生学得饱”,可以由浅入深地出一些题,让学生“自选”。一般做法是。要求后进生做前几道题,后几道题鼓励他们钻研;要求中等生看过前两道题。会做的不做,后两道题可以不做。但是鼓励钻研;要求优生看过前四道题,会做的不做,必须完成后面的题。当然,这种做法不会让优生觉得优待,不会让差生觉得亏待,也不会让一般学生觉得“另眼相待”。学生和家长都会理解和支持的。

总之,端正态度知生心,排忧解难暖生心,廉洁奉公得生心,以身作则服生心,公道正派聚生心。

个人的自我发展,都会因为教师或他人的帮助而有所成功。只有教师把重点放在创造学生自我发展的平台上,自我教育才能正常启动。教育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帮助成长中的个体自我发展。作为教师,我们要善于用显微镜寻学生的优点,用望远镜看学生的未来,用透视镜挖学生的潜能,用反光镜促学生的成长,用平面镜看学生的缺点,甚至要用哈哈镜瞧学生的特点。倘若如此,未来的数学家、文学家、科学家、军事家、奥运冠军、演艺明星……或许就在我们的教室里。

(责编:子君)

猜你喜欢

海伦马克优点
连通器及其应用
《如此优点》
我的优点是什么(上)
我的优点是什么(下)
马克·吐温:辣你没商量
我最喜欢的一本书
马克明篆刻
Asian Insights in Davson Art
点亮生命
海伦·凯勒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