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争”求“本” 重建教与学的方式
2012-04-29戴进
戴进
《新闻晚报》曾有一篇报道,热议上海卢湾区小学试点iPad辅助教学之事。众人皆醉,此文却能冷眼观潮。赞同者认为,iPad新颖别致,自然就能上得天堂,下得课堂。反对者则敬而远之,责其分散精力,为应试而生。双方或捧或杀,针锋相对。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国家要“加快终端设施普及,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要“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的要求从长远的方向,指明了今后我们国家学校信息教育发展的方向。毫无疑问,只要是符合教育教学规律,有益于教学的信息终端,只要是能够构建高效课堂,提高教与学效率的手段,都应该在国家鼓励使用的范畴之内。
iPad进课堂争议的表象在于粉笔与电脑之争。传统教学通过一张嘴、一支笔、一块黑板、几本书,行走天下。信息技术兴起以来,网络通信、虚拟现实、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来势迅猛,大有喧宾夺主之势。行政部门擂鼓推动,鼓鼓催人,教室中读书阵阵,声声依旧,雷声大,雨点小,实际情况是,真正能在课堂上应用又发挥作用的电子信息产品少之又少。猛来个iPad,多数人求之切切,拿来就用。当前,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进程虽然顺利,但我们必须看到,整合之事更多的只是在评课、赛课中运用,在学校中,不少教师仍然尊崇孔先人的传统教学方式。也难怪,就拿语文课为例,又有哪种信息技术能够取代传统语文的读书的感悟呢?信息技术虽然神通广大,但却不是万能,至少现在看来,教与学的方式还未根本改变。
iPad进课堂争议的酸楚在于民族信息高端产业滞后的悲哀。我们争议的是iPad,却不是n-pad(national-Pad),我们的“Pad”又在哪里呢?民族产业的振兴不能只靠奋斗的口号,而要靠持之以恒的实干。民族的,往往是更适用的,iPad不是目标,民族的电子书包产品更让我们有所期盼。我们呼唤信息领域的有识之士能够从争议中读到什么,悟到什么,而不是继续观望。
iPad进课堂争议的背后隐藏着教育管理、教育教研的失位。媒体的鼓噪与教育行政的沉默形成对比。教材有课程规范,神圣的课堂该进什么产品,是不是也应该有个规范呢?不要等到成人片也进了所谓的生理卫生课,才来规范各种电子产品的进出课堂问题。管理部门应该对电子产品有个论证机构,实行准入制度。产销部门和行政主管部门之间是鱼与水的关系,在研发之初进行可行性研究,避免不必要的、脱离实际需要的主观开发。假使iPad进课堂经过专家实验论证对学习效率、学习效果确实有效,就可以大力推广,如果负面大于正面,就应该果断制止。
撇开争议,通过实践来检验真理是必由之路。但无论多少learning,都不能改变学习本身的教育教学规律。我们既需要“云计算”,也需要学生本身的“心算”,实验教学中我们不能放弃动手实验,却也可用“虚拟实验室”巩固加深。技术的进步不是罪过,观念的落后才是错误。我们要把更多精力放在数字化校园后时代中教与学方式的研究上,探讨平板电脑、电子书包等进校园教与学的全新教学规律。iPad是否该进课堂不要通过争议来定论,而应通过实践来证明。从这个角度看,是试点而不是推行,这种方法方式值得肯定。
撇开争议,建设数字校园环境下的教与学的方式是根本之道。iPad进课堂争议的本质在于教与学方式的构建问题。资料显示,从洋学堂到国民政府到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课堂教学时间在不断缩短,这个进程实际上是随着生产力的进步,随着技术的进步不断发展的。时间不断缩短的背后似乎也有着教育理论的不断更新和进步。每次教学的变革都伴随着新理论的发展。从《学记》到《大教育论》,无一不见证人类前行的脚步。现如今,E-learning、G-learning、M-learning等都是应时而生的产物。技术始终超前,而理论往往总是滞后。数字校园时代,我们需要新的理论体系的诞生。我们必须探寻数字化对孩子心理的影响,探寻数字化对教师教法的革新,探寻数字化教与学的适用范畴,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开发真正适合课堂的产品。
撇开争议,构建真正适于教学的电子书包应该成为全民近时的努力目标。iPad进课堂争议看似提醒了我们对电子产品进课堂的关注,实际暗显了我们民族产业的无为。反思近些年我们产业的发展,有多少不是跟在别人的后面亦步亦趋的呢?你苹果公司弄出个iPad,我汉王也来邯郸学步,究竟有多少产业者能够深入课堂去研究教育教学的规律呢?创新人才的培养不仅仅停留在口头上,更要落实到行动中。少些鼓噪者、多些实干者,少些吹嘘者、多些研究者。衷心地希望每个人都能从自己行业的角度创造性思考这个看似简单的争议。教育者,把数字时代的教与学方式如何重建放在突出位置来思考;产业者,把如何开发出助教乐学的电子书包式的终端产品作为近期奋斗的目标;管理者,把如何建立机制,规范电子产品的研发与准入作为短期推动的行政措施。我们每个人其实都不是旁观者,我们每个人都应是这个争议的参与者、行动者。
今日有iPad进课堂之争,明日或又有电子书包抢班夺权之争。无论是哪种信息技术产品进了课堂,我们都要研究、挖掘新产品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要拿出计算机进校园后的研究热情来,对每款产品仔细咀嚼,品味教与学的新味道,一切争议就都不是争议了。
(作者单位:江苏海安县教师进修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