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污染”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2-04-29杨新莹李军松
杨新莹 李军松
摘要:信息污染是信息传播中的一种异化现象,有其来自信息生产者、传播者、消费者多方面的成因。信息污染现象已经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重视。信息污染以多种表现形式作用于高校校园,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造成不良影响。高校校园受信息污染影响较大有着其深层的自身原因,高校应当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主体的素质、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和信息价值观、加强大学生道德观教育、增强大学生信息法律意识、倡导大学生信息“低碳”主义和发挥图书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等几个方面抵制信息污染的不良影响。
关键词:信息污染;高校校园;大学生;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D04-0544(2012)03-0160-06
一、信息污染概述
(一)信息污染的涵义
从全球范围来看,互联网、新通讯手段以及大众传媒的发展,使人们一下子从信息匮乏跳跃到信息爆炸时代。现在全世界每年约有100亿信息单元的信息量在传递,并以每年15%至20%的速度激升。这种信息大爆炸,一方面为社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信息动力,另一方面,人们身处信息的汪洋大海,过多的信息使得寻找信息的视线变得更加模糊不清,形成信息超载。因此,骤然增加的各类信息源在带给人们“信息过剩”的同时,又带给人们新的信息匮乏以及信息污染的问题。
国内外学者从自己研究的领域与思维的角度已对“信息污染”进行了界定,但至今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就目前而言,具有代表性的表述有以下六种:一是因对信息服务业缺乏统一的规划和协调,因而使服务体系不健全、信息采集和传递未形成统一的规范和制度、信息流通不畅、信息加工基本处于低级阶段等而引致的信息失实、重复、过载、堵塞、误导等混乱、失灵甚至失效的现象;二是信息量的急剧增加、信息处理过程中所造成的误差等导致的各种意见、判断、选择不可避免地出现的信息偏离事实的现象;三是在信息资源中混入了干扰行、欺骗性、误导性信息的现象;四是无价值与错讹的信息泛滥并造成危害的现象;五是因社会信息流中的信息由于蛰伏着其与生俱来的不完全性、可伪性、时滞性等可污因子以及受人类在信息生产、加工处理、传递与应用等环节中诸如物欲驱动等多因素的作用,带来了与其正效应近乎平行的负面影响的现象;六是在人们从事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及日常生活中存在着许多虚假、冗余、过剩、老化、淫秽等不良信息,从而影响了人们对有用信息的吸收和利用,甚至造成对人类的危害和损失的现象。
简而言之,信息污染是指媒介信息中混入了有害性、欺骗性、误导性等非正面信息元素,或者媒介信息中含有的有毒、有害的信息元素超过传播标准或道德底线。对传播生态、信息资源以及人类身心健康造成破坏、损害或其他不良影响的现象。
(二)信息污染的特征
根据信息污染的涵义,可概括出信息污染具有如下特征。
第一,信息污染是一种非正常的异化现象,是人们在享受信息技术带来利益的同时不可避免附带的负面效应。
第二,信息污染是有害的,信息污染会对人们正常的信息传播、接受、处理和使用产生一定的干扰,影响信息传播的速度与效率,对社会和个人造成比较严重的影响。
第三,信息污染会使信息获取成本增高,增加人们对信息筛选、判断、甄别的难度,破坏信息生态系统的平衡。
第四,信息接受者的判断能力对信息污染的效果有决定性作用,信息接受者对信息污染的有效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和控制信息污染的不良影响。
第五,信息污染有其不可消除性,只要信息大量传播,信息污染就是必然存在的。
(三)信息污染的成因
信息污染现象是多种因素共同促成的,既有技术本身的因素,也有一些主观人为因素。为了分析信息污染在各个不同环节的成因,笔者从信息生态链角度分析信息污染是如何产生的。
信息生态链被定义为“存在于特定的信息生态中的、由多种要素组成的信息共享系统。按照国内学者观点,在信息生态链中主要有信息生产者、信息传递者和信息消费者三类信息人。三者之间互相合作、相互依存,在不同条件下他们的角色也可能发生转换。例如信息消费者可能在汲取信息后变为下一轮信息生态链中的信息生产者。
第一,从信息生产者角度分析。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信息污染提供了客观前提。有的信息生产者为了谋求个人利益,故意制造大量虚假但是能带来经济利益的伪信息或淫秽信息等。计算机、互联网、手机、有线电视等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全世界每天都有非常庞大的信息量在传递,客观上给信息生产者提供了生产信息的渠道。
第二,从信息传递者角度分析。有的信息传递者缺乏信息素养或职业道德,对要传递的信息不加甄别过滤,不负责任地将伪劣信息传递给信息消费者。信息服务产业管理不规范、信息法制不健全和信息监管的失灵导致本应被阻却消灭的污染信息广泛传播。
第三,从信息消费者角度分析,由信息消费者造成的信息污染主要是因为信息消费者的识别判断错误造成的。信息消费者对接收的信息判断力往往依靠自身的知识积累、文化水平、职业素养、处世经验、主观倾向等因素,如果消费者接收的信息本身就是失真的,而自身的判断又错误,就会接受错误的信息并影响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四)信息污染已经引起世界各国重视
在世界范围内。信息污染已经引起一些国家政府的重视。以针对暴力内容特别是暴力镜头日益泛滥为例,许多国家已经深感忧虑和不安——新加坡设立了调查电视过激暴力场面的委员会;马来西亚新闻部则要求禁播有暴力的节目:加拿大广播电视和通信委员会(CRTC)在1993年10月通过了《反暴力法》;1988年5月英国设立广播标准委员会(BSC),负责监督媒介中的暴力描写、性表现及品位等问题;1996年8月巴西司法部和巴西电视台成立了专门机构审查电视节目,以减少荧屏上的暴力和色情镜头;澳大利亚已经开始采取对策限制电视、视屏游戏中的暴力描写和性描写:美国制定了相关法律,开始对暴力镜头进行削减。
信息污染的问题不仅引起了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也引起了一些民间组织热烈讨论和高度关注。一些有识之士提出并大力倡导“信息环保主义”,这一运动正在美国发展壮大。美国的信息环保主义者认为,信息时代的首要污染物,已不仅仅是向空气中排放毒素的化学品制造商、或者是砍伐原始森林的木材集团、或者是将湿地开发成购物广场的地产商,而是来自媒介、客户、同事和广告商的大量有害无用信息。
二、信息污染对高校大学生的影响
(一)信息污染与大学生传媒应用习惯
从大学生日常信息交换途径来看,除了同学间的人际交往以及阅览书籍、报刊、杂志,接触电子产品如电脑、手机是大学生目前主要与外界人际交往、信息往来的方式。
笔者在完成2011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信息时代背景下信息污染对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作用的“消解”》过程中,在天津市以3000名在校大学生为样本做了一项《大学生上网及手机使用情况调查》。调查表明:
从网龄上看,大学生的网龄最长为10年,最短为1年以下,平均网龄视学生籍贯地区不同而有所差异,原籍为发达地区如上海和北京等地的大学生的平均网龄为6年。原籍为内陆城市的大学生其平均网龄为3.5年,全国约有一半以上的大学生网龄达到三年以上:从大学生最喜欢访问的网站类型来看,前三位是娱乐休闲、社区、综合;从大学生经常点击的内容来看,前三位是音乐,歌曲、电影/电视连续剧、社会/娱乐新闻;从上网时间看,约有70%的大学生每天上网时间超过了1个小时,其中约有30%的人每天上网时间超过3个小时;从上网地点看,原籍为发达地区的大学生个人电脑拥有率较高,上网地点通常是在宿舍,原籍为一般地区的大学生上网地点通常是学校机房或者网吧;从大学生上网时的心理状态看。大学生通常在无所事事时,需要查资料时。需要沟通联络时,寂寞郁闷时选择上网;在手机使用方面。94%的在校大学生拥有手机,约80%的大学生经常使用手机收发短信,45%的大学生经常使用手机上网。
上述调查表明,大学生长期使用电脑、手机的行为使他们掌握较强的信息获取、搜索能力,也为他们获得污染信息。受到信息污染的影响提供了可能;多数大学生喜欢上网或使用手机浏览娱乐休闲、社区、综合网站恰恰是网络上信息污染密集地区;大学生喜欢点击的社会/娱乐新闻中包含着大量的八卦新闻或者花边新闻,这些非官方的新闻很大程度上成为网络信息污染;大学生经常上网的机房或者宿舍都非个人私密场所,这就为大学生获取污染信息后二次传播二次污染创造了条件;大学生在无聊、寂寞、无所事事等心理状态下,更容易降低对信息的洞察、分辨能力,较容易受到信息污染的负面影响。因此,大学生的这种传媒应用习惯大大增强了高校中信息污染的机率。
(二)信息污染在高校大学生中的表现形式
信息污染的表现形式,从不同角度,可以有不同的划分。对于高校大学生来说,信息污染的表现形式主要可从以下两个角度划分。
第一种角度:依据信息污染的危害原因,信息污染表现为信息超载、信息垃圾、信息失真、信息文化侵蚀、信息重复等现象。
1信息超载。信息超载又称信息相对过剩,是指个人或系统所接受的信息超过其处理能力或有效应用的情况。对于大学生,就是信息的数量超过了系统或学生个体的承载能力,使得个体对其所接触的信息来不及选择判断分析就被动接受。比如,国内每天就有2000多种报纸出版,每月有近万种杂志出版,每年有几十万种图书出版,还有广播、电视、手机等工具任你选择,更重要的是,互联网把全球50多亿人联系在一起,只要打开计算机,就会面对无穷无尽的信息。一般来说,一个人接受并处理信息的能力是非常有限的,当信息输入超过人的信息接受能力时就会出现信息超载现象。本身在校大学生就具有社会经验不足的特点。对于掌握的信息经过深思熟虑还未必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而在信息超载的情形下,大学生对信息完全无法做出任何加工和判断就只能被迫接受。大学本身是培养和激发创造力的地方,信息超载极大的压缩了学生的思想和精神的空间。削弱了创造力。信息超载使学生们面临新的信息匮乏。面对信息海洋却找不到所需信息,致使信息吸收利用率反而下降。
2信息垃圾。美国学者尼尔·波斯特曼(NeIl Postman)指出:“我们已经把信息变成了某种形式的垃圾”。信息垃圾主要是指冗余信息、老化信息、虚假信息、污秽信息等有害性和有毒性信息。根据资料分析,在全球信息系统中,信息垃圾比例不低于50%,有的学科领域甚至占到80%。信息的丰富性并不能主动带来信息的高质量。信息能力的膨胀同时也是制造噪声与信息垃圾能力的膨胀。互联网上的信息垃圾现象尤为严重。正如复印机帮助人们保存有价值的文件的同时,也为人们制造了更大量的信息废品。互联网与其他媒体相比,具有更大的开放性和随意性,任何人都可能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和传播者,这使得网上信息变得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直接的后果是信息泛滥,甚至是信息真假难辩。美国《纽约太阳报》的创办人本杰明·H·戴伊和《纽约先驱报》的创办人詹姆斯·G·贝内特在新闻传播界被称为“黄色新闻之父”。如今,黄色新闻已遍布全球的各种传播媒介。在中国某些报纸的“周末版”、“星期版”和一些娱乐性的小报中,黄色新闻和暴力内容也是屡见不鲜的。
对于分辨能力较弱的大学生来说,网上各种形式的暴力宣传、淫秽信息、色情信息不时地冲击着他们的视觉神经,在电影、电视、网络和DVD、VCD中,有害有毒信息更是充斥其中,影响他们的信仰和身心健康,摧毁他们长期建立起来的道德伦理观念。
3信息失真。互联网提供了一个高度开放的信息环境,任何人都可以在网上发布信息。由于网上信息发布没有严格的新闻审查和核实机构,使得大量虚假、错误的信息涌入互联网,也给造谣者、信息制假者提供了可乘之机。如我们每过一段时间,就会看到一些论坛里有人发布某地要发生地震的消息。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由于每个人所持立场和所持观点不同,对人或事物的描述和评价中往往也渗透着大量的虚假、伪劣信息。时过境迁,这些留存的虚假、伪劣信息便给后人理解和认识当时的历史造成欺骗和误导,成为信息污染。比如对重大事件进行报道时,不客观公正,报喜不报忧,只讲一面之辞,甚至利用大众媒介为恶势力公开辩护。…这不仅在当时会对受众造成欺骗和误导,许多年后,当人们再看这些人或事件时,更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失真信息不仅影响人们对网络信息的有效使用,还可能给用户带来经济损失或者精神伤害,一些社会谣言会使涉世未深的大学生产生恐慌、绝望的情绪,降低对国家和社会的信心。而且这些有害、虚假的信息占用了大量宝贵的网络资源,降低了网络运行效率。
4信息文化侵蚀。西方发达国家利用其信息技术上的优势向发展中国家输出其价值观念,以实施“信息殖民化”的行为。国际传播中,传播的信息总是趋向于服务本国或本地区的政治、经济利益,这样必然形成以少数发达国家语言、思想、文化核心的全球信息体系。实际网络上的这种文化侵蚀直接地表现为英语文化对其他国家民族文化的侵蚀。造成对大学生及年轻人传统文化、民族文化意识强烈的冲击。
5信息重复。现在有一种现象非常普遍,就是很多报纸、杂志、门户网站刊出、转载的内容高度雷同。不仅信息内容交叉重复,甚至连叙述口气、评述角度、价值判断、版面风格都大同小异。打开收音机或者电视,发现广播电视节目也是这样。这就是信息高度交叉化、重复化和同质化的现象。这种“众口一词”的重复信息,对大学生的时间和精力是一种浪费,也不利于大学生个性化思维的培养。
6信息侵权。基于侵犯知识产权和隐私权导致的信息污染,可以称作信息污染中的信息侵权。如大学生可能接触到的经剽窃产生的作品、盗版的影视作品等,或者经他人非法公之于众的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等。时下,网络“人肉搜索”行为的盛行,使这种信息污染日渐普遍。
第二种角度:根据信息污染源的分类。信息污染可划分为实物型信息污染、文献型信息污染、电子型信息污染源及网络型信息污染。
1实物型信息污染。实物型信息污染又称为现场信息污染源型信息污染,是指具体的观察对象在运动过程中直接产生的有关信息污染,包括各类社会活动、发生的各类事件、学术讨论会、产品推介会、展览等。比如说当大学生临近毕业找工作参加各种招聘会时,往往会收到大量良莠不齐不同单位的资料和宣传册,其中有很多对学生来说是无用的垃圾招聘信息或虚假招聘信息。
2文献型信息污染。文献型信息污染主要是指承载着系统的知识信息的各种载体信息污染源导致的信息污染,在高校中包括图书、报纸、期刊以及专利文献、学位论文等。比如目前在图书市场上“成功学”图书比比皆是,有的书店里仅“成功学”图书就有几百种,每天的销量十分可观。各种“成功学”图书充斥市场,一些图书粗制滥造、夸大其词,让“成功学”图书几乎成为一种“伪知识”的代名词。再如,大学生可以接触到的学术期刊中、报纸中,存在的一些经剽窃产生的学术论文。这些“伪成功学”的鼓吹或者剽窃产生的学术论文,会使大学生潜移默化产生不劳而获的错误观念。
3电子型信息污染。电子型信息污染主要指通过使用电子技术实现大众传播的信息污染源,包括广播、电视、手机、电子刊物等。对于高校大学生来说,就是他们可以接触到的电子媒介中的信息污染,如电视中的色情淫秽信息,电子学术数据库中的学术不端论文、反动或者淫秽手机短信等。根据工信部的统计,截止2010年5月,我国移动电话用户达到7.96亿户,普及率达到59.6%。有关调查表明,在每年多达几百亿的短信息中,属于个人通信类的只占30%左右,其余大量的短信息内容没有多大的价值,而且有不少是不良短信。手机短信是目前大学生相互联络的重要方式,而且手机短信具有接收方式被动性的特征,导致大学生无论愿意与否,都要接受甚至阅读这些短信,包括信息污染短信。
4网络型信息污染。网络型信息污染是指蕴藏在计算机网络,特别是互联网中的信息污染。它也是目前对大学生影响程度最高的一种信息污染。大学生经常接触到的如电子邮件信息污染、微博等交际软件上的信息污染、网络论坛信息污染、淫秽色情、暴力网站的信息污染、反动网站的信息污染等。随着互联网的深入发展,网上的信息污染现象若不能进行有效控制对大学生的影响将会越来越严重。
第三种角度:根据造成信息污染的信息本身是否是有害的信息,也有学者将信息污染划分为有用的信息污染、无用的信息污染、有害的信息污染。根据这种划分。认为除了无用信息或有害信息造成污染外,如果信息本身是有用的。但是有用的信息过度重复或者造成超载,也会造成信息污染。笔者认为,凡是过犹不及,有用信息本身过分重复冗余,导致信息污染本身也导致了信息的一种“无用”。
(三)信息污染在高校中影响较大的深层原因
除了大学生心理尚未成熟定型,辨别能力缺乏,对网络、手机等传媒的依赖程度高等前文所述已经众所周知的原因外,信息污染在高校大学生中影响更为明显还有其深层次的一些原因。
第一,大学生从众心理较其他人群更为明显。美国心理学家所罗门·阿希在1950年代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阿希请大学生们自愿做他的被试者,告诉他们这个实验的目的是研究人的视觉。当某个来参加实验的大学生走进实验室时,他发现已经有五个人先坐在那里了。事实上他并不知道。其他五个人是跟阿希串通好了的假被试者(即所谓的“托儿”)。阿希要大家做一个非常容易的判断。他拿出一张画有一条竖线的卡片,让大家比较这条线和另一张卡片上的三条线中的哪一条线等长。判断共进行了18次。事实上,这些线条的长短差异很明显,正常人是很容易做出正确判断的。然而,在两次正常判断之后,五个假被试者故意异口同声地说出同一个错误答案。于是许多真被试者开始迷惑了,他是坚定地相信自己的眼力呢,还是说出一个和其他人一样、但自己心里认为不正确的答案呢?结果发现:平均有33%的人判断是从众的,有76%的人至少做了一次从众的判断。鲁迅先生曾在杂文中刻画了现实中类似的情景:“假如有一个人,在路旁吐一口唾沫,自己蹲下去,看着,不久准可以围满一堆人;又假如又有一个人,无端大叫一声,拔腿便跑,同时准会大家都逃散。”
从众心理和行为,也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随大流”。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从众行为是由于在群体一致性的压力下,个体寻求一种试图解除自身与群体之间冲突,增强安全感的手段。由于大学生在心理上还不成熟,自主判断分析能力较差,情感上还不稳定,社会经验还不够丰富,人生观还未完全形成,长期集体生活等原因,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容易出现较多的从众行为。
大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上的从众倾向性,更加为高校中的信息污染现象提供了土壤。当少数学生从媒体中获得一些假新闻、或者传言、或者小道消息时,也许他们本身对这些内容还是存在起码的鉴别能力的。但是大学生这个群体比起上班族或者其他群体更加热衷关注时事,关注社会。假如身边多数同学都在议论一则网络、手机或者小报上流传的消息时,从众心理使得一些大学生自己也开始接受这样的污染信息,失去自身的判断力和创造性思维,深信乃至传播;或者一些学生对于流传的污染信息虽然有着自己不同的看法,但是迫于“合群”获得安全的需要,心理上会产生一种无形的压力,以至不敢质疑或者放弃自身的想法,信息污染由此在大学校园得以蔓延。不过,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的从众心理,也可以促进学生理性从众行为的发生,促使有利于大学生成长的群体亚文化的形成及发展,在大学生中产生德育的群体效应,由此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第二,校园信息传播中“把关人”作用的缺失。把关人这一概念在传播诞生之初就已经在发挥作用,卢因于1947年在《群体生活的渠道》一书中认为在群体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的渠道。传播学中对于“把关人”的研究就是研究新闻的流通与“通道”的关系。“关卡”的作用在于对于一条信息或新闻的“进”与“出”作出分辨、判断和决定。由于外界信息或新闻的无限性和传播渠道的有限,就迫使在传播过程中要有“关卡”以限量通过等等一系列因素。把关人在大众媒介处理信息的过程中用以确保信息的准确性、传播方向的正确性,保障公共利益。如2000年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和信息产业部联合发布《互联网站从事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对我国的互联网站分为“新闻网站”和“综合性非新闻单位网站”,对他们的权限和审批条件分别作出规定。其中规定,新闻网站可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综合性非新闻单位网站不得登载自行采写的新闻和其他来源的新闻。这种作用就是一种“把关”作用,将信息污染阻却在主流新闻传播渠道之外。
但是,大学生除了从主流新闻媒体获取信息,更多的
还是通过使用网络(论坛、博客、微博等)和手机获取信息。与传统媒体对新闻采取先审核后发布的次序不同,网络博客、BBS论坛、手机短信等都是先发布后审核,发布信息后即使后来经审核后删除,也会给网民一个先入为主的印象。如2007年,山东济南市曾经经历一场三小时的特大暴雨,一位女网友在舜网论坛注册网名“红钻帝国”,散布“银座购物广场淹死人”的虚假消息,传闻在网络上和当地民众当中广泛流传,虽然当地几次发布官方声明,称并无人员在商场内淹死,仍有很多人不相信。网络传播中不是没有把关人,但由于网络信息传播的多向性、发散性,使得网络媒体的把关控制力减弱。在网络上,从信息发布到这条信息被网民阅读和转载,由于网管、论坛版主等“把关人”往往不可能在第一时间对所有的信息进行管理和筛选,中间很可能会缺少审核的环节,因此很难对信息实施有效的管理,造成“把关人”作用的缺失。同时,超链接、探索引擎等服务的提供者则由于网络信息量过大而无法起到传统媒体严格的把关过滤信息污染的作用。手机短信和手机上网更是缺少“把关人”的角色,审核力度严重不足,有效审核手段缺乏,致使污染信息在大学生中间肆意传播。
三、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信息污染防治
高校作为文化研究中心,是传播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主要渠道。是培育民族创造力的殿堂。如果不能有效遏止高校的信息污染问题,不仅会造成各种自由化和反动思潮纷涌,打击青年创新能力。影响人才的全面培养。甚至会扭曲年轻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用马克思主义教育消解高校信息污染的不良影响是十分有必要的。
(一)要减少和消除信息污染对大学生的不良影响,应当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主体的素质
教育和传播是人类的活动。人的素质高低决定着该项活动能否收到实效。教育者应当加强自身的理论素质和政治敏感性,提高辨别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切忌人云亦云。如果教育传播者没有较高的素质,良莠不齐的思想信息就会混杂于传播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收效甚微,还有可能遭受到不良信息的侵扰,加剧信息污染现象。
那么,如何提高教育者自身应对信息污染的素质?第一,教育者要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教育者自身的道德直接关系到“以什么样的形象参与社会信息交流,以什么样的思想品德教育学生,以什么样的知识信息传递给学生”这样一个原则问题。当教育者处于信息社会环境下面对各种思潮时,有红的、黑的、白的、黄的,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就全靠教育者信息道德维持。第二,教育者要不断优化知识结构和增强信息素质,要给学生一杯水,教育者必须先有一桶水。这桶水究竟如何,是清澈见底,还是浑浊不堪,毫无疑问。与教育者素质,尤其是知识结构、信息素质密切相关。教育者要不断优化知识结构,增强自身信息素质,才可能具有较强的识香花辨毒草的能力,才能尽可能减少不良信息对受教育者的侵扰。第三,教育者应当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教育者必须具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首要职责,是向青年学生宣传、灌输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在宣传、灌输之前,教育者首先要教育好自己,要努力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邓小平理论的基础理论知识,要比别人学得更扎实,更有成效。在新的历史时期,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教育者才能从根本上认识和抓住问题的本质,才能引导受教育者正确地解决各种社会问题、人生问题,帮助他们分辨是非,明确方向。教育者必须具有广博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广博的专业知识,突出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和业务方面的知识,包括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经验、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方法论、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历史的专门知识。掌握专业知识,有利于教育者提高业务能力和专业水平,这样教育者在充分认识、了解受教育者的接受规律和信息需求特点的基础上,可以运用适当的传播媒介适时有效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教育影响。教育者必须具有丰富的相关学科知识。相关学科知识是指与思想政治教育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知识,它包括伦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政治学、法学、外语、自然科学、文学、管理学等。第三,教育者应当熟悉当今信息环境。要消除信息污染对当今学生的影响。教育者必须大量掌握时下网络、手机、纸质媒体的信息现状,对传媒中的热点信息,学生议论的信息,社会关注的信息甚至是不良的、虚假的信息充分了解,在广览各类信息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政治理论素质和知识结构,做到在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上针砭时弊,对症下药,有的放矢。
如前所述,高校信息污染的深层次原因之一是“把关人”作用日益弱化。思想政治教师应当在课堂上担当起对学生感兴趣的、热衷传播的信息的“把关人”角色。促进高校有益信息的传播,抵制信息污染。
(二)要减少和消除信息污染对大学生的不良影响,应当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和信息价值观
网络是工具,信息是资源,人是主体。大学生要在网络信息的海洋中自如地畅游,就必须具有抗御风浪的本领——即良好的信息意识和信息素质。提高大学生信息素质,是高校校园对大学生们的追切需要,也是预防网络信息污染的最根本的途径。所谓信息素质,是大学生适应信息社会发展变化而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本领,信息素质不仅包括信息获取、信息开发和信息利用的能力,还包括信息意识、信息情感和信息伦理道德。
信息意识是指人们对信息的态度和对信息的敏感程度,是人们对自然界和社会产生的各种理论、观点、实物、现象,从信息角度的理解、感受和评价的能力。良好的信息意识是提高信息能力的基础。加强大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要重点培养其信息资源利用能力,使大学生在浩瀚的信息海洋中能够进行有效查找,能够快速确定自己需要什么信息,并及时获取所需信息;能够分析、评价、筛选、判断所获得的信息,摒弃错误信息和有害信息,汲取有价值信息。
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什么是价值、怎样判断价值、如何创造价值等问题的根本观点。在信息环境下,大学生的信息价值观就是在复杂多样的信息海洋中,准确判断信息的真伪、可信程度;哪些信息是权威官方可以传播的。哪些信息是需要用怀疑的眼光去看待的;哪些信息是对自己有益的,哪些是对自己有害的。信息价值观是大学生对具有污染、冗余和噪声的信息源的主动防护的敏感程度。防治校园信息污染的关键,除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素质外,还要加强大学生信息素质和信息价值观的培养,使其自觉抵制各种污染信息,才能从根本上净化信息环境、杜绝校园网络信息污染。
(三)要减少和消除信息污染对大学生的不良影响,应当加强大学生道德观教育
信息道德是人们开发信息产品、使用信息技术过程中应遵循的行为规范。信息道德是信息素养的灵魂,信息素质的高低、信息意识的强弱直接影响整个信息环境的好坏。高校作为培养接班人的重要阵地,更要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教育,使大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道德准则,实现信
息行为的自我约束和控制。使广大学生能够在自由驰骋的网络中,自觉尊重知识,尊重他人知识产权,提高信息鉴别能力和批判能力,对病毒、垃圾等有害信息做到不浏览不传播,提高广大学生对信息污染的“免疫力”,增强对有害信息的抵抗力,自觉维护网络世界健康有序发展。
(四)要减少和消除信息污染对大学生的不良影响,应当增强大学生信息法律意识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中。有培养大学生法律素养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在这门课当中的法律基础部分教育中,应加强对大学生的信息法制观念的教育。近些年。我国相继出台了有关保证网络安全、防范有害信息侵入的法律法规,如《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警察法》、《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国际联网管理办法》、《专用网与公用网联网的暂行规定》、《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出入口信息管理办法》及《中国计算机信息系统保密管理暂行规定》等。大学生学习生活在信息密集的环境中,应尽可能的了解信息法律法规,在信息获取和信息传播中自觉遵纪守法,并且以法律的手段保护自己的信息权利和信息安全,防止信息污染。
法律基础课还应让大学生了解到,在信息行业的规范化、信息技术标准、信息资源管理、信息人才管理等诸多领域。信息法律法规尚不完善。我国亟需统一、系统、完备的信息法律体系来保护和规范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保证信息管理部门、司法执法部门在实行宏观管理时有法可依,从而以强有力的法律手段控制信息污染的生成、侵蚀和污染信息的传播。使大学生关注我国信息立法的进程,关注并阅读了解新的信息安全法律法规,只有懂法,才能运用法律的武器保障高校的信息安全。
(五)要减少和消除信息污染对大学生的不良影响,应当在大学生中倡导信息“低碳”主义
当今社会“低碳”理念是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和谐主张的发展。笔者认为,除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强调“低碳”,保护环境,在减少和消除信息污染对大学生的不良影响方面,也应当借鉴“低碳”理念中的某些思想和主张。信息环保主义运动和媒介生态学理论为解决信息污染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也给了我们五点启示,在高校思想政治传播和教育中应当将以下五种启示传授给学生:第一,坚持“绿色”原则。学生主动接受“绿色”有益信息,即尽可能地减少信息污染;第二,坚持多样原则,即允许多种信息并存,对人类来说,信息多样化就像生物多样化一样重要,大学生接触信息时应多听多学,兼听则明;第三,坚持平衡原则,即既不要造成信息富集、信息超载,也不要形成信息盆地、信息饥渴,大学生应当有选择的接触信息,接受的信息量控制在自己能够承受的范围之内;第四,坚持循环原则,即保持信息良性循环,加强文化活力,大学生应当将有益信息、有用知识、党和国家政策传播出去;第五,坚持“扎根”原则,即在“扎根”中国文化土壤的基础上,弘扬优秀的中国文化,东方文化和世界文化,大学生应当主动了解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知识。
(六)要减少和消除信息污染对大学生的不良影响,应当发挥图书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中心,担负着传播党和国家路线方针和政策、为高校师生信息导航等职能。高校图书馆近年来通过不断加强数字化建设,已经成为信息高速公路上的重要节点和信息传播的主渠道、集散地。加上高校师生对图书馆有较高的信任度和依赖度,这些都为高校图书馆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应对和防治网络信息污染创造了有利条件。图书馆应当加强信息资源加工整理,选择健康有益的资源,输送更多优质健康信息以“淡化信息污染”。图书馆还应当加强信息导航和咨询服务,教会学生如何选择和辨别信息,在学生阅览的同时,引导广大学生远离信息污染源。
参考文献:
[1]李志义,从信息传播谈信息污染的原因[J]图书与情报,1998,(1)
[2]李军松,邵俊,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信息污染研究[J]教育探索,2009,(4)
[3]韩刚,覃正,信息生态链:一个理论框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7,(1)
[4]娄策群,周承聪,信息生态链:概念、本质和类型[J],图书情报工作,2007,(9)
[5][7][8][21]邵培仁,大众传播中的信息污染及其治理[J]新闻与写作,2007,(3)
[6]周淑云,信息污染及其控制[J],现代情报,2009,(02)
[9]孙海英,网络信息污染与大学生良好信息意识的培养[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0,(4)
[10]郭佳慧校园网信息污染控制措施探讨[J]情报探索,2010,(2)
[11][13]程艳林,庞燕,网络信息污染的潜在危害[J],传媒观察,2008,(07)
[12]汪永东,许明峰,加强通信短信息管理,规范短信市场发展[J],通信管理与技术,200 4,(1)
[14]晓庄,“从众心理”的妙用[J],中外管理,2011,(02)
[15]吕金勇,网上群“碘”的盲目从众心理[J]人生与伴侣(月末版),2010,(1)
[16]薛小荣,田云章,大学生从众行为及其管理策略[J],管理观察,2009,(3)
[17]朱丽,“把关人”力量在网络传播中的削弱以及引起的信息污染[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3)
[18]李军松,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主体素质与信息污染的防治[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6)
[19]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0]周瑞华,培养大学生良好信息素养,防治校园网络信息污染[J]网络财富,2010,(1)
责任编辑刘凤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