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的山:“齐烟九点”何处寻
2012-04-29普珉
普珉
济南地处泰山山脉与黄河之间,是一块朝西北倾斜的平原,中间有许多独立的小山、丘岗,不知何时被统称为“齐烟九点”的区域风景。李贺的《梦天》诗最早记录了这一典故:“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自李贺起,“齐烟九点”便屡屡为历代诗人所吟咏。至今在通往千佛山兴国禅寺的山道上,还留有一处牌坊,上题“齐烟九点”。
济南的山丘适合远观近察,耐人琢磨,名字也取各自的外在特征与内涵。比如匡山形如倒扣在地上的筐子;华山又名华不注,形如花骨朵;鹊山因扁鹊炼药于此而得名;药山,因出产进贡朝廷的矿石药材阳起石而得名。其他山也大致如此。因为此类山丘有十余座,所谓“齐烟九点”究竟是指哪九座山,至少有两种说法,因此可把“九”当作虚数。清初诗人王士祯从北京来济南,一路上大平原地远天空,看无可看,了无生趣。但当他一进入济南地界,看见点点丘山就兴奋异常,写下了“万点莲花从天落”的诗句。这些山原来都远在济南北郊的田野上,显得卓尔不群,但现在它们大多都淹没在城市的楼群中,因此和千佛山比,也就成了社区里逼仄的公园,“齐烟九点”只能去想象了。
除了看得见的山,济南还有3座看不见的小山。从前有个“三山不见出高官”的说法,暗示济南人杰地灵。原来的历山顶子街上,有座不足一米高的小山,也叫历山(千佛山最早叫历山),在居民的院子里,后来被埋掉了;第二座山叫铁牛山,是一块大陨石,在府学的院子里;第三座山是灰山,已经下落不明。我见过一张它的照片,被砌在墙里,据说其上常年不落灰尘。现在只有铁牛山失落后又被找回,摆在复建的府学文庙中。
大明湖南门外原来有座拱桥,叫鹊华桥,抗战时被破坏掉了,站在桥上可以看见黄河两岸的鹊山与华山,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元代赵孟頫的《鹊华烟雨图》,大致就是从此处望过去的秋景。
夜色中,登千佛山望远
千佛山是离济南市区最近的山,因此上面的寺庙香火旺盛,市民登山供香之余,还能远眺济南城及其北方的平原丘山与河流。
作为济南三大名胜之一。旧济南八景中,有两个与千佛山相关:“佛山赏菊”和“佛山倒影”。“佛山赏菊”是立于山巅看南边的佛慧山上黄花烂漫于红叶之间;“佛山倒影”则是于大明湖岸上或船上看水中的千佛山倒影。明人张鹤鸣写到:“佛山影落镜湖秋,湖上看山翠欲流”。《老残游记》中,也写了这个景致:“到了铁公祠前,朝南一望,只见对面千佛山上,梵宇僧楼,与那苍松翠柏高下相间,红的火红,白的雪白,青的靛青,绿的碧绿……”
这两种景观差不多已经消失。有人曾提议恢复“佛山赏菊”的景观,其实很无必要。过去佛山在荒郊野外,森林茂密,晨钟暮鼓,鸟鸣山深,的确是个消除尘虑的好去处。而现在,再现这一景观的空间已经不复存在,恢复了又意义何在?如今春天在千佛山上,还可以看佛慧山上青色点点的荒林中怒放的迎春花,也是一片连着一片,相较“佛山赏菊”,未必逊色。
夜攀千佛山,别有一番情趣。我们从东门而上。一路上,若有夜风吹拂,你会觉得一身的凡尘俗虑被轻松地刮去,一种继续前行的愿望攫住了你,应该是一种白衣飘飘的飞翔感灌注了全身。当此之际,三三两两地走着,比成群结队地走要合适得多。因为你需要静默地感受,而不是以言语填充夜晚下寂静的空山。我自己则希望能顺着山坡草地漫无目的地走去,但实际上离开了道路后,基本上就只能小范围活动。
山上没有路灯照明,也不黑暗,道路梯级清晰可见,山腰庙宇和山顶有灯,但北边城市灯光的映射使之亮如白夜。好在夜攀千佛山并不是来看夜色的,而是看城市的灯火。从前天空清明,置身山上,可以看大明湖,看“齐烟九点”,看黄河如带。如今都看不见了,且灰蒙蒙的城市看上去只会黯然神伤,因此只剩下夜半登高看城市的灯火了——在山腰庙宇的院子里看见北面城市里的万家灯火是一种温暖。在山巅看见绕城高速的路灯遥如飘带垂直于黑夜,可以享受寂寞的静美,看见周遭灯火如海环绕此山,也未尝没有飞升飘举的荡漾之情。
也有人觉得在山上可以看看月亮看星星,由于夜色浅淡,星月其实没什么可观的。夜攀千佛山也不止于看人类的灯火,你还可以静坐在山风里,在雨的间隙看见夏夜的大块暗乳色的云朵飘浮过去,似乎人也可以与之上下飘浮。这,已成离我们城市生活最近的大自然了。
从南门下山,感觉就像走进群山的怀抱,沿路和山坡上的松柏都大有年头,且已成精,它们所散发的奇异的香气不仅提神,而且杀菌。
南部群山中的历史印记
济南的南部,东西向横亘着绵延无际的群山,那是泰山山脉的尾端,它遮断了南北交通。济南至泰安一线峡谷自古为南北交通咽喉,其战略意义尤为重要。因为是当年齐国的边境门户,如今在南部的群山上还能看见东西蜿蜒的齐国古长城遗迹。苍茫的群山之间,白云苍狗,留下义士与乱党的传说:范蠡、张良、娄敬隐居的娄敬洞,黄巢败退的营地黄巢村,辛弃疾追杀叛徒后,饥渴难耐,一枪扎出的枪杆泉……
千佛山与其南部的佛慧山之间,峰峦叠嶂,山势峻拔,危岩横出,山峰突兀环列,形成峭壁环抱的山谷,现有旅游路贯穿山谷,此间已经成为市民寻常休闲游览的胜地。
自古代帝王泰山封禅起,历代文化便遗留于此,儒、释、道为代表的文明之兴衰,都在群山之间留下了深刻的痕迹。不论是清修者还是避祸者,在泰山山脉中留下了很多佛寺、道观,香火盛极一时。至今,南部山区从东到西,那些或残破或完整的建筑遗迹还在诉说岁月沧桑:灵岩寺、兴国禅寺、四门塔、开元寺,衔草寺……不论这些寺庙兴废如何,它们都依傍在秀美的山间,镌刻着历代高僧大德飞扬的灵魄。
咸丰四年(1855年),太谷学派创始人周榖的弟子张积中来到济南,住在西南的黄崖山,筑山寨聚众讲学。他的学说总儒、释、道,贯穿古今,门徒上万人。他因材施教,口传心授,不立文字。张积中统一管理其弟子捐出个人资产,还建立了严格管理制度与章程,且有独立武装,被称为“黄崖教”。黄崖教吸收了基督教的一些因素,是东西文化思想交流下萌芽的新型学派组织。不过后来,这个组织却因受捻军牵连而被官府剿灭。刘鹗也曾入山学习,在其被剿灭后,曾在《老残游记》中为之鸣不平。
南部山区是济南市的肺叶,已经有了跑马岭、七星台、九顶塔、水帘峡、朱家裕、九如山、红叶谷、金象山等诸多旅游景点,成为市民近郊游的主要选项,可搭公交车,可自驾,可单车骑行,也可以徒步前往,在亲近自然、强身健体的同时,还可凭今吊古、抒发个人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