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化型校园建设
2012-04-29王晓伟卜春江
王晓伟 卜春江
[摘要]在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建设的大背景下,校园文化建设势在必行。文化型校园的建设是时代的要求,精神文化的号召。校园文化建设在培育接班人和教书育人工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文化型校园;价值诉求;原则;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2)03 — 0158 — 02
随着我国高校在管理和体制方面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校园文化建设暴露出一些新的问题,大学精神的低俗、大学校园环境建设的缺失以及相关制度的不完善,这使得大学校园建设成为我国教育家重点研究的课题。在“黑龙江省高校党的建设暨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工作会议”上,文化型校园这一概念被提出,其主张营造一种和谐、幽静的校园环境,用学校的优秀文化和办学特色来培养大学生人文内涵。人文内涵主要包括,政治立场、道德水平、智力潜能、心理素质、审美观点和人际关系等〔1〕。文化型校园不仅可以为国家培养符合时代需要、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新时代大学生,而且可以提高高校自身的科研和制度水平,缩短我国高校与世界高校之间的差距。高校必须要强化文化宣传,增进教师与学生的文化意识,加快文化培养方法的创新步伐,积极建立相关的保障机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去,充分地在文化型校园建设中体现高校特色文化,形成全校师生的统一文化观念,发挥校园文化强大的精神力量,从而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文化型校园的内涵及特点
文化型校园建设是时代发展的需要,随着我国经济水平和思想的不断进步,我国大学需要更多的人才(师生)支持。文化型校园应该为在校师生营造和谐、幽雅的校园环境和文化氛围。在这种环境中,培养师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并在学校的教育、管理、教学等实践活动中体现大学的人文精神和大学精神。
(一)文化型校园文化的内涵
文化型校园与校园文化不同,校园文化属于文化型校园的一部分,文化型校园是校园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文化型校园是一种全方位的、多层次的校园文化。文化型校园要将人文精神体现在大学的教学、历史继承、校园环境、建筑特色、学校制度和教师素质等方面,在和谐、幽雅的校园环境中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包括主体精神、诚信品德和法制意识),激发学生自我学习、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内在潜能。“文化型校园的建设和发展总是引领着地区文化甚至整个社会文化的发展,因此,科学地传播和不断地创造出更加符合时代精神的校园文化是学校义不容辞的使命”。〔1〕文化型校园建设的内涵应该包括五个方面:
第一,文化型校园体现高校整体风貌与精神文化
文化型校园首先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基础,以不断改善校园基础文化设施为保障,以提高学生素质、提炼大学精神、提升校园文化品位为建设重点。以改善校风、教风与学风为实施目标。校园精神文化是高校的灵魂之所在,而校园的整体精神文化则能够以校风校训、基础设施、学生素质以及校园文化品位为载体充分地体现出来,文化型校园建设包含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层面。是新时期对于校园精神文化的重新演绎与再次创新。
第二,文化型校园是对校园环境文化良好发展的真实体现
校园环境文化包括校园的整体规划设计与绿化景观等要素,同时也包括行政后勤服务装备、教学办公设施以及文体活动中心等基础设施文化。校园环境文化的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客观环境与氛围,更好地服务于整体校园文化的进步,文化型校园建设侧重于具象文化内容的进步与抽象文化精神的提升,校园文化环境的改善可以说是构建文化型校园的题中之义。
第三,文化型校团以校园文化活动为主要的依托与载体
校园文化活动指的是高校为促进自身的发展与完善而组织开展的全部文化活动。除常规教学以外,各高校均会围绕自身的学科优势以及文化特色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第四,文化型校园是对民族文化的体现。无论我国经济如何发展,文化型校园都始终以民族文化为根本,有选择地继承我国的风俗、文化和智慧精华。目前,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就继承和发扬了我国的传统文化,这种对于民族文化的弘扬在文化型校园的建设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第五,文化型校园建设要求学生与教师全程参与
在文化型校园的建设中,人是不可替代的主体,建设文化型校园要靠全校师生共同的努力才能得以成功,构建文化型校园,要求师生必须要严格要求自己,要能够体现出文化型校园建设所要求的文化理念,遵守校园制度,领悟贯彻校园的办学思想,并用与文化型校园相一致的文化价值观知道自身的教学或学习,并将这种思想、制度、文化形成一种固化的坚持与习惯。
(二)文化型校园的特点
文化型校园应该具有以下五个特点:
第一,独特的社会职能特点。大学既要塑造师生的人格,还要推动社会的进步,更要承担特殊的社会职能。
第二,继承特点。大学精神的形成不是短时间内的事情,而是需要几代大学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果,需要一代一代人之间的继承并不断地发展。
第三,开放特点。文化型校园不是一陈不变的,其在保持自身内涵不变的条件下,不断接受新生事情和思想,来丰富自身的内涵。
第四,渗透性特点。文化型校园要将人文精神渗透到大学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包括师生素养的培养、教学计划的制定、校园制度的建立、校园环境的营造和学校建筑的建设。
第五,示范性特点。
文化型校园带有一定的示范性,这种示范性指的是其能够让活动在文化型校园建设中的优秀人物通过自身的言传身教来感染别人,为他人做出示范。
(三)文化型校园建设意义
校园文化丰富多彩,这些多元的群体能够促使学生形成集体意识和团体精神,学会互帮互助和奉献精神,能够促进学生的个性和共性发展,加快学生的社会化程度〔2〕。在优良的校园文化的熏陶下,学生的知识、人格、精神都会有大幅度的提升。倡导学习文化,以建设学习型校园为目标,大力提倡学习科学文化和精神文化,由此理解“学无止境”和“学习改变命运”的道理,从而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文化型校园建设也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和民族自尊心,促进和谐社会的建立。另外,高校在建设文化型校园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和谐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和目的,着重打造和谐校园文化平台,培养符合和谐社会需要的精神品质、心灵情操和智慧能力等多方面发展的合格人才,不允许有脱离和谐社会教育目的的活动。总之,文化型校园建设就是要通过提高高校的内在文化,将学校的文化特色和办学理念付之于行动,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二、建设文化型校园坚持的原则
为保证文化型校园建设的正确性,并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一)针对性原则。即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正确的方向和目的,着重打造校园文化平台,塑造精神品质、心灵情操和智慧能力等多方面发展的合格人才,不允许有脱离教育目的的活动。
(二)整体性原则。即把校园文化作为一定组织结构和技能的整体来考查研究,分清主体和部分、主要和次要等内部关系,与实践和真理相结合,整体规划和设计,使得校园文化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进行。
(三)选择性原则。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对自身历史文化和社会大文化要正确的筛选和排斥,弃其糟粕,取其精华,有选择的吸收和继承历史的、社会的和外来的知识体系、道德标准、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
(四)独立性原则。学校应该结合自身的办学环境、师资力量、发展主题和专业设置,因地制宜,突出校园文化主题,大胆创新活动载体,充分发掘本学校的特色文化内涵,打造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
三、建设文化型校园的途径
校园文化建设应该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教书育人为目的,以全面发展、素质教育为途径,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既重视硬件建没,也重视软件建殴,既体现主旋律,又倡导多样化.既加强规范引导,又注重个性发展,从而实现校园文化的不断发展和全面繁荣。
(一)改善学校内部环境,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物质保障。
总体来说,优化学校的内部环境要做到: 第一,培养校园文化氛围。文化型校园建设要侧重软实力建设,通过资料记载和实物展示,让大学生牢记校训、唱校歌、戴校徽、用校标,加强校报、校园网络、校出版社、宣传栏等,发挥舆论宣传阵地在文化型校园建设中的巨大作用,使大学生对校园文化环境形成认同感。第二,要优化校园文化环境。比如可在教学楼、行政楼以及图书馆内悬挂标语、名人名言、名人画像等。通过这些细小的宣传而形成一种教育力量,促使学生内心思想的不断升华。第三,提高教育者的教学水平和管理水平,保证师资力量,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二)提升学校软件建设,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后续支持。
相对比较而言,良好的软环境建设更能激发人们蓬勃向上的精神,在潜移默化中完善人的品格,陶冶人的思想,提升人的素质。第一,坚持主流文化为重点,抵制和反对不良文化。第二,坚持先进文化的正确方向,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根本出发点,坚持教育为本、德育为先的思想。第三,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构建和谐校园,为学生的学习和实践活动提供一个优良的精神平台。
(三)完善学校办学制度,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永恒动力
制度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灵魂和大脑,它决定着校园文化建设的品味和方向,它引导文化建设的先进性、科学性、人文性和政治行。高校文化型校园建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来解决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矛盾和问题,坚定不移地推动大学校园文化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高校在进行文化型校园制度建设的同时,以满足师生需求为根本,保持科学态度,将科学发展观与校园实际情况相结合,并将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成果转化为促进文化型校园环境建设的科学思路,推动校园文化制度的建设。比如:《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和《师德教风建设实施方案》。制度的实行必须要结合学校的实际办学环境,与现行的教学体制相辅相成,为学校的文化建设提供方向和制度保证。要确定校园文化建设的工作体系:学校党政领导齐抓共管,职能部门分工负责,师生员工全员参与,整体推进文化型建设的健康持续发展。
(四)突出社会导向作用,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方向标
应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理论导向和政策导向,在宣传教育、研究创新和制定政策的过程中,都要响应时代的进步和未来的强音。把社会上出现的新事物、新发现和新观点作为教育的依据和参考,通过校园人的实践,对校园文化注入新鲜的血液和活力,又借以指导实践,使之与校园的各个方面融合在一起,促进校园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
总之,通过建设特色、优良、先进的校园文化,有力的推动教育体制的进一步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形成“竞争、合作、求实、创新”的校园文化氛围,以教书育人、全面发展为载体,为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为学校各项工作的全面提升注入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陈海涛.关于建设文化型校园的思考〔J〕.科教文汇,2007,(02).
〔2〕刘德忠.论校园文化建设〔D〕.东北师范大学,
2003.
〔3〕王雯妹.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与内涵〔J〕.光明日报,2007,(04).
〔责任编辑:侯庆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