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提高新闻发现力的理论探析
2012-04-29王咏雪
王咏雪
[摘要]新闻发现是新闻工作者政治水平、业务素质的综合反映和集中体现。新闻记者的第一技能不是写作而是发现。新闻发现不仅体现在新闻采访环节,也大量体现在新闻选题研究、稿件修改、版面编排过程中。新闻发现能力是每位新闻工作者必须具备的,新闻工作者急需提高新闻发现能力,以适应新闻工作的需要。
[关键词]新闻实践;新闻发现
[中图分类号]G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2)03 — 0101 — 02
新闻发现是新闻工作者政治水平、业务素质的综合反映和集中体现。然而在新闻实践中,难度最大的是发现,日常新闻业务琢磨最多的是发现。实践迫切需要发现新闻的科学方法。
发现是客观事实转化为新闻报道的关键。客观事实并不能自己成为传播媒体的报道,没有人发现,无论具有多大新闻价值的事实也永远成不了新闻。新闻虽是客观世界的反映,但不是客观世界的全部。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如何将千类万汇的客观事物中的一些事情传播开来,取决于新闻工作者的发现。
新闻发现是要对事实传播价值进行识别,对事实宣传价值进行判断。通过发现,最大限度地挖掘新闻的信息值和评价值,发觉新闻的时事价值和历史价值。采访过程固然是发现新闻的过程,但新闻发现不只存在于采访过程中。新闻发现贯穿在采写、编辑的全过程中,是要搜寻、掘取的。
有人说,整个新闻思维归结起来就是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写什么,二是怎么写。写什么是新闻发现问题,怎么写是新闻表现问题。提高新闻发现能力是新闻从业人员应该具备的素质。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承认认识的能动性——人的一切认识都是有主动性的。在新闻实践范围内,认识的主体是人(新闻工作者),认识的客体是新闻素材。人在自觉的活动中,都有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一名新闻工作者缺乏主题性的人难以发现新闻。
新闻发现既然是人的一种认识活动,也就必然有其内在规律可循。人的认识有其固有的客观规律。世界上只有尚未掌握其客观规律的物质运动,而没有不具备客观规律的物质运动。
剖析新闻发现的具体运作过程,主题能动地认识客体,通常有这样一些思维内容:1.面对某一事实材料,迅速判断它有没有新闻;2.面对某一新闻素材,迅速判断它是一则什么新闻,其新闻价值多大,多大范围的读者会对它感兴趣,从哪一角度组织材料才能充分体现出新闻价值,怎样报道它才能最大限度吸引读者注意力;3.面对许多新闻事实,迅速判断哪个重要哪个次之;4.面对一时无新闻的材料,辨认其发展变化趋势,把握新闻“生长点”;5.面对无关紧要的新闻材料,辨认其可能引发重要新闻的因素等。
一、要有识见能力
做过五十多年记着的冯英子曾著文称:新闻记者最重要的是识见,是那种通过事物的表象去认识它的本质的能力,是对事物发展和未来的识断能力。
新闻报道是经过记者发现、选择后的事实,而记者对事实的发现、选择是由其识见所支配的。记者识见的最终物质体现,就是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新闻报道。换言之,新闻作品是记者识见的外化、物化。有识见才能有所发现,识见独到,报道才有新意,识见深刻报道才有分量。
报界有这样的说法:可读性是报纸的生命,思想性是报纸的灵魂。作品的思想性是由作者的识见所决定的。思想独到是记者的第一素质。而新闻工作者的识见依赖于问题意识。要以新闻工作者对人生、社会、对所有客观事物的总体把握、理解、识断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存在的矛盾抓问题。许多时候,许多反面问题,从全局出发,从大局出发,即使不能报道,把握它也很有用处,它会使自己在抓正面问题时更有力量。
借用人家的思想、智慧,是记者便利地增长识见的方法。对记者来说,每一天的报道对象在某种程度上都是新的、陌生的,记者不可能对每一个问题都进行专门研究。采写新闻的过程实际就是学习积累的过程。积累思想的途径很多。请教专家、学者、权威人士,翻阅有关方面的材料、著作、论文,应当是记者的家常便饭。
二、要有批判精神
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没有批判就没有发现。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新闻所需要的批判精神,一是指这样一种思维和心理状态;遇事反问一句“是这样的吗?”二是指那种不轻信现存结论、不怯于且善于生出否定意见的思维方式和思维风格。
一位曾经获得范长江新闻奖的新华社记着说过:记着笔下有财产千万,记着笔下有毁誉忠奸,记着笔下有是非曲直,记着笔下有人命关天。新闻工作者的这种责任感不仅来自良好的教育,也靠各种社会实践的积累。
三、要有事件意识
从记事的角度讲,新闻与历史相同。不管是记载历史,或是采写新闻,都着眼于“事”字。人类今天所作所为所遭遇的事情,新闻和事分不开。事件意识对新闻工作者来说,也是必备素质。
看新闻,人们印象最深,记忆最长久的,也是那些重大事件、典型事件。
新闻的使用价值在于,告诉读者所生存的这个地方、社会、世界及大自然乃至宇宙,发生了什么与他们有关、值得他们关注的事。抓新闻就是盯住社会上发生的大事。
任何事都发生在一定时间和地点。《礼记·大学》中说:“物有本末,事有始终。”记事就是要告诉人们事情的本末始终,即告诉人们何事何时何地何因何果。专业就是新闻的五要素。新闻主要是写事,写典型的事,即使写人也是依事写人,终究离不开大量的事。新闻的个性就是追求特别,注视变动,崇尚新奇。这种理论共识是新闻工作者锻炼和树立“事件意识”的认识论基础。
记者有没有“事件意识”,对采访对象叙述事实角度的引导会呈现很大差异,所采集和发现的新闻感染力也会大不一样。
事性新闻数量大,是中国新闻的一大特色。非事件性新闻不像事件新闻易于公众关注,可读性感染力差。提高新闻宣传质量,十分重要的一环是提高非事件性新闻报道水平。用“事件意识”改造非事件报道,化“非事件”为“事件”,是提高新闻宣传质量的有效途径。
四、要有历史观
所谓“历史观”,就是深刻把握事物客观发展历史走向的思维观念。 “历史观”就是融入这一客观规律的思维头脑。具体地说,就是以“过程论”为哲学依据,在认识任何事物的时候,都把这一事物放到自然历史过程中去考察和把握。
历史学可以使人们具有原件。但稿新闻的大多数不可能专门学习历史。新闻工作者储备历史知识,除日常注意学点历史以外,还要时常学习,以弥补学业不足。大跨度的时空观往往造成新闻工作者的慧眼。这种时代慧眼,异能异常敏感地感受社会生活事件;二能知晓这个时代最需要什么、问题是什么、解决问题的途径在哪里;三能从别人的眼皮底下抓住具有时代意义的题材,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
五、要有好奇心
从事新闻工作所需要的好奇心,“永远用陌生的眼光看身边的世界。”永远对生活充满好奇心。
热情是好奇心的指点。善于发现新闻呢的优秀记者,一般都具备“好奇心”和“热情”两大品质。苏联《真理报“记着波列伏法依认为,“对待任何一个事件永远应当像对待一个新的前所未见的事件一样。这样,新鲜的认识就会产生新鲜的思想和需要的语言。”满腔激情才能富有发现冲动。发现冲动是一名记者,一张报纸生机与活力的源泉。
六、要有创造激情
发现新闻是一种创造性脑力劳动,需要创造性的思维方法。创造的实质是把已知的材料重新组合,产生出新的事物或思想;创造力,就是产生形成新思想观点的能力。
创造性的思考由开放的思考和集中的思考所构成。开放的思考是指方向多样变化的思考,集中的思考是沿着某个一定的方向的思考。创造的思考过程就是在开放的思考里收集信息资料,再把它们“关在”集中的思考里组合整理,从而产生新的思想、新的概念。
在新闻实践中,不少人追求自己思考的完美,遇到新闻事实材料不是快节奏地多方向地问它几个为什么,担心这不妥当,那不强档,久而久之,这也好像不是新闻呢,那也好像不是新闻,不值得报道,思维反映迟钝。在发现新闻思维过程中,新闻工作者个体的思维一开始不必追求尽善尽美。
七、要有辩证头脑
列宁说:“就本来的意义说,辩证法就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中的矛盾。”按照辩证法的基本观点,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啊站的一切过程之中,世界的发展是自身所固有的各种矛盾发展的结果,世间一切现象是普遍联系和永恒运动变化的。
所谓“辩证头脑”,就是把握事物的矛盾法则,观察事物分析问题的时候“一分为二”,首现从对象中找到矛盾的两个方面,然后分析它们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敏锐独到地把握事物各矛盾方面的有机联系,是辩证头脑在新闻发现实践中的表现。
孤立地、割裂事物客观联系地认识事物,是形而上学的特征之一。辩证思维要求从事物的普遍联系中去认识对象。
把握矛盾的对立同意关系,发现事物之间的特殊关联,是人类一切创造发明的起点。在新闻实践中,许多事实的报道价值也恰恰需要通过事物之间的联系才能显示出来。从事物的特殊联系中辩证地把握新闻生长点、发掘隐藏的新闻线索,是许多优秀记者的思维风格。
八、要有系统思维
按系统论的观点,系统无处不在。系统论有四条基本的原则:整体性原则、相互联系原则、有序性原则和动态原则。这四条原则要求新闻工作者遇事即把事物当作一个系统,遇事辨析与其他事物的联系,不孤立地看问题,遇事把握它的客观发展过程,遇事推测它的前因、判断它可能出现的后果。
新闻思维遇事要把它置于大的社会系统中进行透视,放入更广泛的社会大背景之下思考,是新闻工作者以开阔的视野发现新闻的前提。
判断典型人物、典型经验、典型事件,更需要这种置于社会大系统、大背景下的思考。
九、要有大众感
舆情、舆论是一种群体的意见和态度。社会上发生的任何事情都会在一定的读者身上反映出来,一切社会现象、社会我呢提都以一定范围的读者作为承载对象。新闻工作者的庶民感就是老百姓的感情、老百姓的态度,就是大多数人的感情、大多数人的态度,就是社会大众的观点、社会大众的立场。
记者写东西,不是写日记只给自己看,新闻等在报纸上,是给别人看到,而且看的人越多越好。新闻与读者,新闻表现的内容与客观事实之间有事可能会有一段空间的距离,新闻工作者应当努力缩小这个距离。
一则新闻有社会各方面的参与,其价值会远远超过新闻本身的价值。只有参与,读者才可能从新闻中主动自觉地认识自身,认识他所生存的环境,从而生发改造生存环境的愿望。新闻也就因之有了深度。新闻工作一天也离不开社会大众,一刻也离不开社会实际。科学的思维是最切合实际的思维。脱离社会生活实际,记者就会思维迟钝、目光短浅。
十、要有比较习惯
为旧事找一面镜子,给旧材料一个新说法,是一种常见的发现。通过比较来认识事物,是人类认识事物的科学方法。
新闻崇尚变动,追求特点。抓新闻就是抓去不一样的东西。只有通过纵横比较,把事实摆到一定的历史过程中,和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才能把握事物才能在的特定时间和空间,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特点。
抓新闻常常需要异中求同。提炼新闻主题的过程,是一个异中求同的过程。许多事情原先是零零碎碎的,一旦发现它们的内在联系,一旦找到它们的共同点,把它们凝聚在一起,时常使人产生柳暗花明的感觉。
采访新闻也如此。新闻职业要求从业人员善于用比较的方法区别事物,遇事就条件反射式地在头脑中比较一番,把它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点,使人们容易辨别它的标志性东西,迅速准确地找出来。
〔责任编辑:晓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