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淮南段推行海事网格化监管的必要性
2012-04-29谢苇陈业国
谢苇 陈业国
摘 要:推行海事网格化管理是高科技手段与现代化管理技术在海事领域的综合。为提高海事监管效能,提升社会满意度,在淮河淮南段推行网格化管理有着积极的社会意义和必要的基础条件。
关键词:港航管理 网格化 淮南航道
将网格化管理的理念引入到海事监管中,以优化海事机构的协调机制和业务流程为手段,以整合海事管理资源、提升海事监管和服务效能、提高社会满意度为目的的新型海事监管系统。交通运输部海事局2009年5月开始在全国海事系统推进网格化管理,目前,上海、江苏、福建等直属海事局都已在积极实施之中,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海事网格化管理的涵义
网格化是管理学的革命和创新,首先应用于城市管理。有关专家研究认为:网格化管理是依托统一的数字化信息平台,将辖区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为单元网格,通过加强对单元网格的部件(静态)和事件(动态)的巡查,建立监督和处置相分离的能够主动发现、及时处置部件和事件的一种管理方式。
海事网格化管理的三个特点:①目标明确。海事网格化管理是借助信息技术和网格化管理思想,实现管理过程信息化、系统化、协同化和实时化的海事监管体系;②保障及时。海事网格化是管理扁平化、流程规范化、反应快速化、监控与搜救立体化、全方位的水上交通安全保障系统;③监控有力。要求做到四个“一切”,即一切执法资源都在掌控之下和调度之中,一切执法活动都在指挥之下,一切执法过程都在监督之下,一切执法效果都是可预期、可评价的。从而进一步整合管理资源、优化工作流程、强化职能。
推行海事网格化管理的主要意义
推进网络化管理是海事自身发展的要求。海事的发展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施行海事网格化监管是对部海事局提出的“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理念创新”的贯彻和落实,施行海事网格化管理也是对发展“数字海事”的有力推进。网格化技术条件下建立的科学规范的流程和精细的分工,有助于职能部门专业技术的加强和各职能部门的横向合作;科学规范的工作流程有利于促进海事机构内部层级间障碍的消除和扁平化管理方式的发展进步。
提升海事水上交通风险管控能力。网格化技术条件下,工作人员通过先进的信息化技术手段和设备能够分析、确定网格危险源和潜在风险,制定管理标准和流程,建立集实时监控、远程控制和现场配合等组织保障体系,从而形成科学、闭合的管理系统。在海事监管中发挥着主动发现问题、主动解决问题, 创造安全、畅通、高效的通航环境,能增强对事故、险情的预防预警能力,提高应急反应能力,从而提升海事机构对水上交通风险管控能力。
明确安全管理责任主体。网格化监管模式下,工作人员定岗、定职、定责;监管任务和责任落实到具体的部门、单位和人员,分工明确、职责清楚,执法过程全监控。这不仅提高了工作人员的自律性和自觉性,提高了工作质量,同时便于监督部门的监督检查。网格化管理从技术上,可以比较彻底的解决管理责任主体缺位和管理真空问题。
降低行政成本,集约利用执法资源。网格化管理模式下,执法人员根据部件和危险源,结合监控情况,科学调派巡航力量,合理安排巡航范围和频度,既避免了巡航的盲目性和不必要的资源浪费,也提高巡航人员的工作质量。让有限的执法人员从繁重的巡航任务中解脱出来,投入到船舶安全检查和危险品监管等工作。同时,实时监控客观上对违法人员形成了较强的威慑力,有助于减少显性违法行为的发生。
推行海事网格化管理势在必行
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水运具有运量大、能耗少、成本低、占地省、污染小的特点,是典型的低碳运输方式。加快内河水运的发展,符合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现实意义。因此,水运的发展受到了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安徽省交通厅厅长梅劲在2010年的“皖江水运高峰论坛”上说,“安徽水运的春天来了”。
在淮南发展内河水运有着独特的优势和特殊的意义。据统计,2010年淮南市港口货物吞吐量已达1100万吨,是安徽境内淮河水系最大的港口,截至2011年9月,淮南市已拥有各类营运船舶1585艘,总载重101万吨。“十二五”期间,淮南市港口吞吐能力有望超过2000万吨;船舶拥有量将达2500艘,总载重200万吨以上。淮南将实现西淝河黄金水道的开发和利用,并有一批新的码头投入使用。面对日益繁重的安全监管任务,传统的监管体制和工作方式是被动的应对,缺乏水上交通安全的长远谋划,对危险的源头控制和过程监控力度不够,且监管手段单一,人治现象普遍,管理不到位,制约了水上交通风险管理长效机制的建立。近年来,安徽省市领导加强了对安全问题的重视,全面提升海事监管水平提到了日程上。
适应转型发展的需要。面对新的发展形势,安徽省地方海事局党委在2009年提出了“两个转变”、“四个提升”的战略方针。“两个转变”即工作重心从以收费为中心向以行业管理为中心转变,行业管理从目前粗放式管理向程序化、规范化、精细化管理的转变;“四个提升”即达到队伍素质、行政执法水平、内部管理、海事形象的提升,是“两个转变”的最终目标。
扁平化管理近些年来在行政管理方法上备受推崇,解决了传统的“金字塔”式层级结构中层次重叠、冗员多、组织机构运转效率低下的弊端,缩短了决策到执行间的距离,管理层级少而管理幅度大,加快了信息流的速率,有助于管理者的快速反应和提高决策效率。同时,扁平化管理的组织形式打破了职责分割,改变了机构上下对口设置的状况,较为彻底地解决了“七站八所”机构林立、分割设置、分段式管理、各自为政所造成的整体效能低下的弊端。
推行海事网格化管理条件具备
硬件设施逐步完善。淮南地方海事局目前已经具备电子化办公的条件。计算机、网络设备覆盖全部辖区,辖区所有趸船、签证点均具备电子政务的条件,已经完成指挥中心的建设。省局还将在淮河干线建设水上交通安全管理系统,对淮河干线实行全方位覆盖、全天候监管。2011年5月,淮河电子航道图系统通过交通运输部组织的竣工验收。安徽境内378公里的淮河航道实现了航道图数字化、航标与船舶监控实时化、信息服务网络化、船舶导航自动化,航道管理和服务进入了数字化和信息化阶段。这为网格化海事监管提供了信息化基础。
政策环境不断优化。淮南市政府先后出台了《淮南市港口总体规划》和《淮南市政府关于加快港口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对淮南港口的总体布局及岸线的利用进行了科学规划,同时明确了淮南港航发展的近期和中远期目标,明确了一批重点项目。安徽省交通运输厅、省地方海事局则对安全监管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要求,按照“既防患于未然、又救急于关键”的原则,有序建设救助基地;提高人命救助和应急快速反应能力,注重立体搜救能力建设,做到应急救助到达时间港区内不超过30分钟、港外不超过60分钟,人命救助成功率大于95%,在政策上明确了发展思路。
人员素质不断提升。近年来,安徽省地方海事局加大了对执法人员的培训力度,执法人员的素质和执法水平大幅提升。每年都有一大批高校毕业生充实到海事队伍中,他们在高校学习期间就已接受严格的办公自动化训练,只需在实践中稍加训练便完全可以适应网格化管理的要求。
体制机制日趋完善。为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适应综合执法的需要,安徽省地方海事局对全系统内设机构进行了革命性的调整。按照“动静分离,综合执法,扁平化管理”的要求,设立政务中心,对所有行政审批事项集中管理;设立监管中心,对市场、安全进行全方位、全天候监管。按照巡航、救助一体化、行政执法综合化的要求,设立若干个执法基地监管。同时按照监管水域覆盖的要求,对交界河流打破行政区划的界限,实行断面管理,解决职能交叉的问题。
内设机构调整整合了资源,明确了职责,深化了分工,强化了监督评议。部门间的权责进一步明确,管理更精细、更专业,减少了交叉,同时加强了合作;思路更加清晰,形成了权责对应、相互协调的运行机制,非常有利于网格化管理模式的推行。
(第一作者单位:淮南市地方海事局 第二作者单位:芜湖海事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