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运动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2012-04-29熊玉玲祝天桥

云南教育·高等教育研究 2012年3期
关键词:对策研究高校现状

熊玉玲 祝天桥

摘要:高校运动会是学校体育竞赛的主要形式,为高校体育的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但是传统的高校运动会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使运动会难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需要。通过对传统运动会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改进与完善的对策。高校运动会应该具有更加开放的形式,更加适应学生的需要,为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增强体质提供一个较好的平台。

关键词:高校;传统运动会;现状;对策研究

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民健身的重点,是终身体育和竞技体育的基础,在学校教育和人才培养系统工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高校运动会作为学校体育竞赛的主要形式,是学校规模最大的竞赛活动。在推动学校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开展,丰富师生的校园文化生活,选拔优秀体育人才,促进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等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教育的发展和改革的需要,传统的高校运动会的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新时期学校体育工作的需要,特别是对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学习态度、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终身体育的意识等方面存在较大的不足。

1 高校运动会的基本现状

1.1 形式单调,项目设置单一,学生参与面较少

大多数的高校运动会沿袭了多年不变的“田径运动会、学生运动会”的老传统。基本上都是在3天左右的时间内完成比赛。在项目设置上,受到传统竞技体育运动思想的制约,以田径项目为主,以跑跳投三大类为主,展开十几个项目的比赛,竞技性较强。对参与者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要求较高,只有少数学生具有参加比赛并取得名次的能力。而且运动会以个人项目为主,集体项目少,比赛形式,比赛方法一成不变,缺乏集体性、趣味性、表演观赏性项目,运动会成了少数“体育尖子”竞技的舞台,大多数学生对参加运动会的比赛项目没有信心,或者是积极性不高,只是出于观望、应付或凑热闹的状态,甚至有些学生做着与运动会无关的事,或者到现场点名签到后就见不到人了。

1.2 运动会设置项目与教学内容相脱节,与学生的兴趣相脱节

大多数学生进入大学后,像三级跳远、铅球、铁饼、跨栏等一些技术性较强、危险性较大的项目根本就没有接触过,更不用说练习过,然而这些项目还是成为每年校运会的主要项目。在比赛中三级跳远三次试跳都违例而没有成绩,跨栏比赛栏架被不断踢倒或学生摔倒,在铁饼、标枪比赛中因技术不正确而发生惊险场面或危险事件的情况也时有发生。而公共体育课的项目如球类、太极拳、健美操等,还有一些技术简单而健身效果明显的项目如跳绳等,这些学生喜欢,参与面较大,能够体现学生的个性或特长的项目却难以登上校运会的舞台。

1.3 竞赛规程和比赛规则过于正规化,竞赛办法限制了参赛学生的人数

校运会的参赛办法明确规定了参赛单位的总人数,个人限报几项,每个项目限报多少人,无形中抬高了参赛的门槛。而名次的录取又降低了参赛学生的热情。每项比赛只取前六名,那大多数学生都是凑数的,根本就没有取胜的可能性。这样的评奖方式过分强调竞争与选拔,只注重结果,不看重过程,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难以达到享受体育乐趣的目的。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就学生喜欢的运动项目展开过调查,了解到喜欢球类运动的学生男生占86.3%,女生占69%;喜欢武术、太极拳的男生占67%,女生占43%;喜欢健美操的男生占42%,女生占88%;而喜欢田径项目的男生占32%,女生占17%。在与学生的交流沟通中我们还了解到,有30%~35%的学生作为运动员参加过校运会,但其中又有20%左右的学生是经过班干部或辅导员的多次动员才参加的,只是抱着“管他的,应付一下”的心态。绝大多数的学生只是旁观者。有些学生甚至从小学开始到大学从来就没有参加过任何比赛。大多数学生都只是看校运会而不是参加校运会。通过调查了解到,各个高校以往以田径项目为主的运动会越来越难以适应学生的需要,难以适应高校体育教育发展的要求,改革势在必行。

2 对策与建议

2.1更新高校运动会的观念及指导思想

现在的大学生无论是在生理和心理上都趋于成熟,他们能够理性的考虑问题,具有较强的独立意识和自信心,具有鲜明的个性。不管是出于学校和社会对他们的要求还是自身发展的需要,只要他们觉得有用有兴趣的就会积极的投入其中。大多数学生对体育活动有正确的认识,他们知道参加体育活动能够强身健体,能够放松身心,提高学习效率,能够加强同学之间的交流。我们对校运会进行改革就是要搭建一个新的平台,既能够满足学校体育教育的要求,又能够真正成为培养学生的成就感、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的最佳途径,提高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健身的积极性,增强体育意识,提高体育素养,打造出具有自己鲜明特色的体育文化环境。

因此在学校体育工作中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是新时期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重点,是大力推动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举措。同时,深入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形成浓郁的校园体育锻炼氛围和全员参与的群众性体育锻炼风气,有效的促进广大青年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切实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

2.2 构建高校体育文化节能够满足当代大学生的需要

体育节是近年来在国内外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它以“重在参与、展示个性”为原则,以全校师生为主体。它的活动内容比较广泛,包括竞赛、休闲娱乐、体育文化讲座、健康知识宣讲、体育图书展等多项活动。目的是推动全民健身、宗旨是育人,鼓励个人表现,强调团队精神。

2.2.1 体育节应该具备的特点

2.2.1.1 群众性

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强调指出,学校运动竞赛“首先不应该为了在比赛中获胜,而应该是为了锻炼强壮的体魄。”“学校内的竞赛,比赛坚持真正的群众性,不能以学生有无运动能力,作为能否参加体育运动的依据,使学校内的体育竞赛仅仅成为少数运动尖子角逐的场所。”学校体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性活动,不存在选拔与淘汰,要考虑全体学生的需求。在项目设置、竞赛规程和比赛规则的制定等方面从全体学生出发,使大多数学生都有机会参加。同时校运会不单要面向全体学生,还要面向全体老师,使运动会成为联系全体师生的桥梁。

2.2.1.2 教育性

体育作为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坚强的意志品质、勇于进取的拼搏精神、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比学校其他任何活动的机会都多,对于学生的人生态度、情感、价值观的形成具有独特的、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作用。通过校运会的成功举行,促进和推动学校体育各项活动的开展。在学校里形成人人参与、个个争先的学校体育运动的氛围,创造生龙活虎、生机勃勃的校园文化环境。

2.2.1.3 多样性

校运会的对象是全体学生,为了吸引、鼓励不同水平和层次的学生参加,就必须考虑它的多样性。从项目设置、组织形式、场地、器材、方法等方面,增加集体性、知识性、娱乐性、趣味性,减少竞技性、竞争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广大学生参赛的积极性,真正表现出校运会是学生的舞台,是展现学生风采的平台。

2.2.1.4 健身性和娱乐性

各种体育活动和校园文化有机融合,使大学生在参加各种体育活动的时候,不仅能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还能够参与到各种与体育有关的、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中来,如体育知识讲座、体育知识竞赛等等。使健身、娱乐、文化、教育融为一体。

2.2.2要形成体育文化节鲜明的主题

体育文化节要有鲜明的主题,具有时代性和感召力,可以根据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和具体任务确定当年体育文化活动的侧重点,并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来确定主题。目的是弘扬体育精神,倡导人文关怀,促进学校发展,增进师生健康,丰富校园文化。如以“健康快乐”为主题,以“团结协作”为主题,以“青春风采”为主题等等。

2.2.3.项目设置要适应学生的需要

2.2.3.1 竞技类的项目

竞技类项目表现的竞争性代表了体育运动的精髓,体现了人类不断挑战自我,战胜自我的精神。能够满足大学生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现代竞争意识,使他们勇于进取,积极向上。对现有的竞赛项目进行筛选,保留原有项目中观赏性较强,场面扣人心弦,引人入胜,深受学生的喜爱的项目如100米,4×100米接力,4×400米接力,跳高,急行跳远等项目。去除技术难度高,危险性大,运动强度和运动负荷较大的项目,如:三级跳、100米栏、5000米、10000米、标枪等。也可以将竞技性较强的项目改为表演性项目,充分发挥高水平运动员的能力。

2.2.3.2 强化竞技性与娱乐性、健身性表演性与终身性融合的项目

这些项目对身体素质没有过高的要求,重在学生的踊跃参与,达到健康其体魄,娱乐其身心的目的。这些健身表演性的体育活动包括健美操、太极拳、啦啦操、足球绕杆射门比赛、篮球投篮比赛等,以及体育游戏、趣味活动如跳绳接力比赛、运球接力比赛、袋鼠跳、拔河等等;这些项目都是以院、系为单位组织比赛,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同时可以结合本地区本民族的特点,开发一些具有民族特点的活动,如:“三跺脚”等。

2.2.4体育文化节的组织工作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

根据体育文化节的规模,在主管体育工作的校长的领导下,由各部门分工负责展开。一般包括校团委、学生处、体育系、总务处、医务室等等。由于组织工作比较复杂,可以将组织工作分配到各系,以各系学生会为主要的实施者,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及组织协调能力,而教师主要承担咨询和指导工作。当代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他们已经有足够的能力去完成一些工作。同时对于确实因为身体原因或其他原因无法参加比赛及各项活动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有选择的参加竞赛组、裁判组、宣传组、场地组、后勤组等等。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体育文化节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2.2.5体育文化节的实施工作以学生为重点

体育文化节的实施阶段可以分为基本阶段和集中阶段两部分。

2.2.5.1 基本阶段

在1--2个星期的时间内安排内容包括:1.学校有特色的体育项目表演如团体操、健美操、太极拳、啦啦操、跆拳道等观赏性较强的项目。以及文艺演出、美术作品展等,将体育与艺术,体育与美术结合起来,丰富师生的校园文化生活。这些体育项目表演、文艺演出或美术作品展也许不一定能够登上正规场合,但是能表现出同学们的努力和进步。2.可以请一些高水平的表演团体进行交流表演或部队的队列表演、军体拳表演。3.在基本阶段可以就一些比赛项目如:足球绕杆射门、篮球投篮比赛等,以各个系为单位做选拔比赛,推荐出各系最终参加比赛的队员。4.安排体育知识竞赛、体育知识讲座、观赏体育类电影等等,将竞赛与表演、参与与观赏运动技能、体育知识的普及与提高有机结合。这些活动都可以利用课余的时间来进行,不影响学生正常的上课时间。

2.2.5.2集中阶段

在3天左右的时间内完成各竞赛项目、趣味活动的最后决赛。将体育文化节中学生的风采以摄影展的形式展现出来,成为校园文化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可以看到体育文化节的重点并没有放在最后的集中阶段,而是在前期的基本阶段,也体现出体育文化节重过程,轻结果的特点。以体育文化节为契机,掀起学生体育锻炼的热潮,广泛传播健康理念,使“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等口号能够深入人心。在传统运动会上被看作重头戏的开幕式和闭幕式以及评奖方式这些环节在体育文化节上都不是重点。开幕式不意味着开始,闭幕式也不意味着结束。体育文化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延续、不断拓展的过程。在时间上一直延续,在空间上不断拓展。在体育节的举办过程中积累经验,构建形式、内容更丰富多样的活动,适应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和需求。让学生的锻炼意识、参与意识、健康意识一直贯穿学校体育的全过程,一直贯穿其生活的方方面面,养成锻炼的习惯,全面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潘绍伟,于可红. 学校体育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

[2]雷鸣.探究高校传统运动会改革对提高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影响[J]. 体育学刊,2008.6

[3]毛振明.为激活校运会献良方[J]. 中国体育报,2002.4.18

[4]周济. 在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中国学校体育,2007.1

猜你喜欢

对策研究高校现状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切入学生生活构筑地理生活化课堂研究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我国建筑安装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与实施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