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栏式房屋与杆栏式房屋辨析
2012-04-29戴强胜
戴强胜
对于教材中干栏式房屋和杆栏式房屋两种说法,笔者认为应该是干栏式房屋。“干栏”一词在古代文献材料中已经出现并沿用至今,另外可根据该建筑的建筑特征以及汉语词典的解释加以判断。
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 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6月第2版)这本书中,《与同学们谈历史》其中一张知识卡这样写道“河姆渡人已经住上了杆栏式房屋”,但是本书的第二课《原始的农耕生活》中却这样写道“河姆渡原始居民住着干栏式的房子,过着定居的生活”。很明显,前后两个字用的不一样,那么到底是干栏式房屋还是杆栏式房屋呢?
“干栏”一称,在古代的一些书籍中已经出现过,是对古代南蛮部分民族居住房屋的音译名称。《博物志》称:“南人巢居,北溯穴居,避寒暑也。”又称:“僚者,盖南蛮之别种……依树积木,以居其上,名曰干栏。”《梁书·林邑圆传》已有记载:其国俗“居处为阁,名日干阑”,干阑即干栏,也叫麻栏。《魏书·僚传》说:僚者,盖南蛮之别种。自汉中达于邛笮、川洞之间,所在皆有……依树积木,以居其上,名曰干栏。干栏大小,随其家口之数。《旧唐书?南蛮传》记载: 南平“土气多瘴病,山有毒瘴与池虱蝮蛇,人并楼居,登梯而上,名曰干栏。”此后一直至明清时期,历代各类史书或方志中多有关于干栏住居的记载。在《辞海》中“干栏”一词是这样解释的:住宅建筑形式之一。又称高栏、阁栏、麻栏。分两层,一般用木、竹料作桩柱、楼板和上层的墙壁,下层无遮拦,墙壁也有用砖、石、泥等从地面砌起来的。屋顶为人字形,覆盖以树皮、茅草或陶瓦。上层住人,下层用作圈养家畜或置放农具。
中国南方,地势低洼,雨大水多,我们的古人从鸟巢得到启示,在树木之间建造房屋,被传为是有巢氏的发明。干栏式房屋就是指建于木桩上面高离地面的房屋。这种木构建筑,是对原始巢居的继承和发展。“干栏”式建筑的一般特征是:在高出地面的密集桩木上建起平面为长方形或椭圆形的屋架,覆以正脊长于正檐、呈梯形的“长脊短檐”屋顶,一般是房屋上层为人居住,下层饲养牲畜,其最大的优点就是通风防潮。凡是具如上特征的房屋,在各个民族中,称呼虽有不同,均可称为“干栏”式建筑。早在六七千年以前,浙江河姆渡人就已经能够建造干栏式房屋了。到“河姆渡文化”时期,它已成为长江流域地区的主要建筑方式。
在汉语词典中,“干”有两个读音分别为“g"Dn”和“ g鄋”,其中读“g"Dn”的解释有①没有水分或是水分很少;②不用水的;③加工制成干的食品;④空虚;空无所有;⑤只具形式的;⑥属性词,拜认的;⑦徒然;白;⑧形容说话太直太粗(不委婉);⑨<方>当面说气话或抱怨的话使人难堪;⑩<方>慢待;置之不理。而读“g鄋”解释有①事物的主体或重要部分;②指干部。“杆”也有两个读音分别是“g"Dn”和“g#3n”,其中读“g"Dn”的解释为杆子,而名词“杆子”的解释为①有一定用途的细长的木头或类似的东西;②<方>指结伙抢劫的土匪。而读“g#3n”的解释有①器物的像棍子的细长部分(包括中空的);②用于有杆的器物。
通过分析干栏式房屋建筑特征可以知道,在建造这种房屋的时候需要制作并填埋许多桩木,房屋牢固与否关键是看这些桩木,因为这些桩木起着支撑上层建筑的一个重要作用,因此可以说桩木是整个干栏式房屋的关键部件或重要组成部分,而“干”在汉语词典中有一种解释就是事物的主体或重要部分。在干栏式房屋中如果用细长的木头或类似的东西作为桩木显然是不能够支撑上层的沉重建筑。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这种建筑是干(g鄋)栏式房屋而不是杆栏式房屋,因而教材《与同学们谈历史》其中那张知识卡应该改为“河姆渡人已经住上了干栏式房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