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贫困生资助中的感恩教育

2012-04-29刘丽华

课程教育研究 2012年3期
关键词:资助者人生观贫困生

刘丽华

【摘要】对于贫困生来说,物质的资助固然重要,但心灵的关注和精神的资助更重要。感恩不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品质,它需要教育的点拨和引导。只有通过感恩教育,帮助他们树立起自尊自强、健康向上的人生观,尔后再促使他们把这种被动的接受,升化为内在的精神驱动力,最终转化为自觉自愿的行为,令其主动的完善自我,回报社会。这样才能真正达到资助他们的目的,有效地帮助他们塑造健全的人格,从而使他们全面、健康地成长、成才!

【关键词】感恩教育关注心灵精神资助自尊自强健康向上塑造健全人格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3-0047-01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代圣贤自古就教导后人要懂得知恩、感恩、报恩。然而,遗憾的是贫穷让当今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过早地尝到了人间的辛酸冷暖,从而造成他们性格的偏执。致使他们不懂得感恩,只是一味的追求享受、不懂节约、荒废学业、浪费青春等。鉴于目前这种现状,我认为在开展资助工作的同时,对受资助者进行及时的感恩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首先, 我认为对于贫困生来说,物质的资助固然重要,但心灵的关注和精神的资助更重要。

造成学生家庭贫困的原因很多:有的是因病致贫;有的是因祸致贫;有的是父母自身懒惰致贫等等,但不管是因何种因素致贫。来自这些家庭的孩子的心灵和精神上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缺失。这就需要我们高度关注他们的心灵和及时在精神上施以资助。

例如:我了解邻村的一个学生马某,他爸爸因车祸致残。妈妈也因爸爸车祸的原因造成精神分裂,被接回娘家照看。年迈的奶奶常年瘫痪在床。现在的一家三口,爸爸、奶奶都是行动不便的残疾人,只有16岁的马某体格健全。面对这个不幸的家庭,政府和社会上的好心人都对其伸出了援助之手。可是马某对政府及社会上好心人的帮助,非但不知感恩,反而屡次三番打电话,向资助过他的人索要现金、随身听等财物。他在学习中身体稍有个头疼脑热,就请病假不上学,经常是小病大养,无病呻吟,严重缺乏自尊、自强的意识。在和同学们的交往过程中,他总是觉得周围的同学对他不够热情,有这样或那样的对不住自己。有时,老师对他的教育也很难拿捏分寸。譬如他进步了,老师鼓励他说:“你很棒,这次成绩进步很大,继续努力奥”。他会不屑地说:“老师,你对我的期望值未免也忒低了吧。”他不及时交作业,老师批评他,他定会说:“课代表没跟我要。”

试想这样的一个孩子,在教育资助的过程中,如果不针对出现在他身上的这些缺点、错误,进行及时地心理校正的话,他即使将来上了大学,掌握了渊博的知识,他会成长为一个心智健全,对社会有用的人吗?

其次,贫困生缺乏自尊自强、健康向上的人生观、不懂感恩,致使资助的目的不能真正达成。

近年来,我经常从新闻媒体、网络、报刊中了解到:有些贫困生依靠社会资助和国家助学贷款完成了大学学业。他们毕业后,找到了收入不菲的工作,穿名牌、开轿车,一味的追求个人享受,对国家的助学贷款却不予偿还;还有些大学生对学校催交学费和贷款表示不满,甚至因此憎恨母校。有些企业为到本单位工作的毕业生垫付了所欠学费,然而他们在单位工作几年,掌握了一定的技术,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他们一旦攒够了一定的择业资本后,跳槽时却义无返顾,甚至不还企业为自己垫付的学费等。

这些事实都无一例外的证实了受资助者缺乏自立自强、健康向上的人生观。他们不觉得自己的做法违背了做人的基本准则,是背信弃义,失掉了做人的尊严;不觉得自己这样做,是辜负了社会各界对他们的关心和帮助;更不会懂得感恩社会与自然,忘记了学校、社会、国家对自己的教育和供养之恩。

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他们常常处于被施恩的地位, 已经习惯了接受,从不知道自己还应该付出。要彻底改变这一现状,只有通过感恩教育,帮助他们树立起自尊自强、健康向上的人生观;尔后再促使他们把这种被动的接受,升化为内在的精神驱动力,最终转化为自觉自愿的行为。主动的完善自我,回报社会,这样才能真正达到资助他们的目的。

再次,对贫困生进行多方面的感恩教育,使他们常怀感恩之心,是塑造他们健全人格的有效途径。

感恩不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品质,它需要教育的点拨和引导,需要通过教育来帮助他们发现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并对其回馈以感恩的眼光,从而形成一种感恩的心态、品德和责任,进而外化为报恩的行为。对学生感恩的教育,我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一)引导他们感恩社会。通过影视剧、媒体、报刊宣传等各种渠道树立典型,采取多种方式教育他们常怀感恩之心,常言感恩之情,常做感恩之事,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引导他们感恩父母。引导学生算一笔家庭经济账,让学生明白父母真实的生活状况,让他们明白父母生活的不易和在他们成长过程中对其付出的艰辛,增强他们的感恩意识。

(三)引导他们感恩老师。可以通过召开主题班会,引导学生回顾自己从踏入学校以来,老师从学习到思想上给予自己的引导与关怀。使他们明白自己所取得的点滴进步,都与老师的辛勤劳动密不可分。教育学生要感谢老师的教诲和辛勤的培养,尊敬师长,树立“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观念,弘扬尊师、爱师的良好社会风气。

(四)引导他们感恩同学。让学生懂得同学之间的感情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要感谢同学、朋友的真切关爱与帮助,同时也要学会在同学和朋友需要自己帮助时,及时向他们伸出援助之手。促进互助友爱,学会包容,赢得友谊。

我国正在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 人才培养关乎国家未来的发展。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党和国家对贫困生能够更好地接受教育,进行了多渠道、多形式的资助,有效地保证了他们接受教育的权利。我认为这种资助无论来自国家,社会、学校、还是个人,对受资助者而言都是一种莫大的关怀和帮助。受资助者都理应对此怀有一颗感恩之心。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一个人拥有健全人格的重要标志,感恩之心的缺失,不仅会影响到这些贫困生今后的人生之路,而且对整个社会风气的形成也是非常不利的。贫困生一直是学校中的一个较为敏感的话题,他们不仅仅是经济上,更是心理上的一个弱势群体。我认为贫困生的感恩教育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教育工程,由于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在感恩教育时需要在方式、方法上进一步探索和创新,同时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的共同努力,从大处着眼,从细微处入手,彰显合力,共同帮助他们塑造健全的人格,从而使他们全面、健康地成长、成才!

猜你喜欢

资助者人生观贫困生
接近正义:第三方资助国际投资仲裁的风险规制
梁漱溟的“力性”人生观
将疫情当作树立正确人生观的契机
国际商事仲裁中第三方资助者与仲裁员的利益冲突与防范
苏轼所写墓志铭与祭文里的人生观
人生观(一)
关于感恩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资助者应具备“资助者心态”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