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独立学院教学管理激励理论比较研究

2012-04-29李爽

人民论坛 2012年32期
关键词:激励理论比较研究独立学院

李爽

【摘要】内容型、过程型和行为改造型管理理论是构成激励管理理论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内容型激励理论偏重人本主义,过程型激励理论偏重认知过程中期望、目标、结果的作用,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则偏重从行为主义的角度来分析强化和归因对人的行为的影响。这启示我们在高校教学管理中要适时地选择合理的管理策略,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独立学院 教学管理 激励理论 比较研究

什么是激励理论

激励(motivation)源于拉丁语“movere”一词,具有“引发”、“推动”意思。在管理学的研究领域中,许多学者对“激励”的概念、内涵作出了不同角度的界定。例如,霍伊(Hoy,W.Κ.)等人认为“激励是复杂的力量、驱力、需要、紧张状态,激发并维持个人自愿性活动,以引导个人目标的达成”。赫兹伯格等人认为“激励是一种内在力量,亦即自我振作,自我控制和自我满足,不受外在环境的限制”。罗宾斯(Robbins, S.P.)则认为“激励是个体愿为目标努力的强度、方向及持久的过程”。在学校教学管理中,我们所说的激励是指学校老师在学生管理过程中,运用激励理论,有计划对学生予以有效的刺激、引导语鼓励,以使其发生内在心理变化,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最终提高学习与生活质量。通过对相关资料的查阅与研究,目前激励理论主要可以分成内容型、过程型以及行为改造型三种激励理论(如表1)。

三种不同类型激励理论的比较

表1 激励理论比较简表①

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到内容型激励理论着重研究如何激发人的动机因素,诸如需要的内容、结构、特征及其动力作用等;过程型激励理论着重研究由需要引起动机、由动机导致行为、由行为导向目标的各种机制;行为改造激励理论的研究重点是人的行为转化和改变的方式,以及如何使人的心理和行为从消极走向积极。

内容型激励理论。内容型激励理论包括了4种类型,即:马斯洛(Maslow, A.H.)的需要层级理论、赫茨伯格(Herzberg ,F.)的双因素理论、奥尔德弗(Aldefer, C. P.)的生存—关系—发展理论以及麦克利兰(MC-cleuand, D.)的成就动机理论等。

“需要层级理论”认为人在发展过程中,会有各种不同的需要,需要由低到高依次发展,具体可以分为五种不同的层次:生理层次的需要、安全层次的需要、归属与爱层次的需要、尊重层次的需要、自我实现层次的需要。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寻找这种具有共性的教学内容并利用这些内容实现对学生的制约管理,并根据结果进行及时的调整,使学生始终处于较高的需要欲望之中。

双因素理论是赫茨伯格等人于1959年在其《工作的动力》一书中所提出,其又被称为激励—保健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表明,使人满意和防止人不满意是两个不同的过程,要想激励员工,管理者需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到增加工作本身的吸引力上来,强调成就感、认同感。这一观点恰恰是我们大学生教学管理中可以加以引用的策略。运用该策略的重点是如何让学生能够从参与过程中获得成功感,这样就会使其参与状态由从被动参与转变为主动参与。因此,我们在教学内容选择上要给以多样化的设计,在教学手段上要进行多形式选择,在成绩评价上给以多维度、多机制的设置。

成就动机理论由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麦克利兰(McCleland, D. C.)提出。麦克研究发现人的许多需求并不是生理性的,而是社会性的,“自我实现”的标准也不尽一致。他认为成就动机可以分为“力趋成功”和“力避失败”两大类。其中,具有“力趋成功”型成就动机的人容易被那些具有一半成功机会的工作所激励,成功的概率太低而又具有现实意义和价值的工作最让他们感到兴奋而跃跃欲试,而太简单或太难的任务则相对来说不怎么具有魅力。

生存—关系—发展理论是奥尔德弗在马斯洛需要层级理论基础上于1972年提出的,简称ERG理论。其核心内容是三个需要:生存、关系,发展。其中发展需要是最高级别的,它是指要求得到提高和发展的内在愿望,个人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为满足发展需要,实现既定理想,会充分发挥个人的潜能,有所作为并取得成就。奥尔德弗理论是在马斯洛的需要理论基础上提出的,但不同的是其具有创造性。生存—关系—发展理论给我们教学管理上的启示就是管理思维的创造性,我们不必拘泥于条条框框,要灵活开放。

过程型激励理论。过程型激励理论是指着重研究人从动机产生到采取行动的心理过程,其主要任务是找出对行为起决定作用的某些关键因素,弄清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预测和控制人的行为。过程激励理论主要包括佛隆(Victor Vroom)的期望理论、洛克的目标设置理论、亚当斯的公平理论、凯利的归因理论,以及斯金纳的强化理论等。在对过程型和内容型两者的对比中发现:内容型激励理论试图弄清人们对付出劳动、功效要求和奖酬价值的认识,即从外在的诱因入手研究激励问题;过程型激励理论侧重于研究动机形成和行为目标的选择以及行为的改变与修正。相比过程型而言,内容型激励理论的不足主要在于缺乏对激励过程所达到的预期目标能否使激励对象得到满足方面的研究。内容型激励理论回答了人有哪些需要以及在管理工作中如何根据人的需要和动机来设计有效的激励方法问题,但没有研究激励和需要影响人的行为的变化过程。

在实际运用中,我们可能会遇到有“认为学习并不重要,同时自己也不能学好思想的学生”;“认为学习不重要,但是自己有能力学好思想的学生”;“认为学习很重要,但是自己不能学好思想的学生”;“认为学习很重要,同时自己也能学好思想的学生”等四种类型的学生。针对以上四种类型的学生,我们可以根据过程激励理论中的期望理论、公平理论和目标设置理论等进行引导与教育。通过期望理论使其认识到通过自己的努力就可以取得好的成绩,通过运用目标理论对学生设置合理的目标难度、提高目标的明确性,帮助学生通过目标的达成提高对学习的自信心。

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是建立在行为主义心理学和行为科学基础上,其核心观点是当主体的行为结果有利时,行为就会重复出现,改造行为就会起到强化和激励的作用;当行为结果对主体不利时,主体行为则会减弱或消失。这一理论充分揭示了个体行为的结果对其行为动机的激励作用。在这个类型的激励理论中又可以分为以斯金纳为代表的强化理论、以班杜拉为代表的社会学习理论以及以海德和韦纳为代表的归因理论。在强化理论中,强调的是个体的被动性、消极性,个体的持久性行为变化来源于强化的行为和经验。在斯金纳看来,有机体的行为和反射可以分为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刺激型的条件反射与反应型的条件反射。人类行为之所以不断变化,其关键是得到了强化的作用。所以,我们也将这个强化分为正向强化和负向强化。因此,我们在教学管理的过程中就要不断地去挖掘和设计出那些正向性的强化,以激发学生的正确行为。

同样是强调强化,班杜拉则将强化进一步分为了外部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和自我效能感四种。在管理的实践中,我们要积极对其加以理解和消化,在策略上可以采用在学生中树立典型,以榜样的形式强化学生行为。除了以上的强化和社会学习理论之外,归因理论在教学管理中的运用也是比较广泛的。韦纳将海德等人的归因理论和奥特金森等人的成就动机理论有机的结合提出了归因理论。在海德看来,人的成功与失败归因于个人因素和环境因素两个大的方面。这个理论告诉我们,在管理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学生的个人素质培养,也要注重环境因素营造。

结语

综上所述,在三种不同类型的激励理论中,内容型激励理论比较偏重于人本主义,过程型激励理论比较偏重于认知过程中期望、目标、结果的作用,而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则偏重于从行为主义的角度来分析强化和归因对人的行为的影响。通过对以上三种类型的激励理论分析,使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在教学管理中管理策略选择正确性的重要意义。新时期的独立学院学生是一个变化的个体、一个思想复杂的个体,对其管理必须要在策略上给予重视。

(作者单位:长春理工大学光电信息学院;本文系2011年国家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现代大学制度下独立学院运行机制创新研究”成果)

注释

①注:此表引自范国睿:《学校管理的理论与实务》,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492页。

猜你喜欢

激励理论比较研究独立学院
企业管理中激励理论的运用
运用激励理论开展企业管理面临的困境分析
中外数据新闻编辑流程比较研究
从激励理论看我国人才外流问题
文化传承视野下的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究
各国税制结构与我国的比较研究
资产减值新旧会计准则比较研究
分析激励理论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
浅析媒介体制比较研究的框架设计和技术逻辑
独立学院法学专业的学科特色及其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