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问柳阳关外

2012-04-29张西祥

中国铁路文艺 2012年3期
关键词:大视野羌笛阳关

张西祥

身后的阳关已远,前头依然戈壁连云。

我们几个铁路老职工,像苍穹下卑微的小甲虫,淹没在戈壁长云里。十一月的小风野得很,朝心里灌进莫名的苍凉。偶尔几丛条状荆棘,人说那是红柳。“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关外高寒,春风不度,哪会有弱柳?是同名不同种?

一直来到更高纬度的新疆天池,我忽然舍下了连绵的雪山和一池碧水,径直向小村走去,脚步还有点匆忙。村头上那一排排的是柳吗?我之所以对柳情有独钟,是因为每走在异乡的土地上,一见有眼熟的燕子、麻雀,或遇上朝夕相处的榆、柳,常生他乡是故乡的错觉,魂牵梦绕的,尤不信这严凉的世态里还有柳树。

匆匆走近时,不错,一点也不错,都是家乡的榆树和柳树。这就是传说左宗棠从关内移来的“左公柳”?是来自故乡的淮河岸上?虽说残叶已经落尽,却是硕大的冠,粗壮的干,沧桑龟裂的皮甲,和摸在手里熟稔的心心相印的质感。

古有“竹不过岭南”之说,后来依重人的宠爱,竹虽也畏畏缩缩流连于京津,可竹是素有岁寒君子名分的。其实所谓君子,不就是“凌寒不凋”吗?在这据说冬寒到连鼻子都可以冻掉的地方,如果说松竹把身子用叶片包裹着是君子,那么柳树赤裸着身子和它们一样肩冰荷雪,不该视为君子中的圣杰么?

直到之后在俄罗斯又见了柳,始信关外有柳,绝非左公之功,而是柳傲寒求生的风骨使然。虽说晚秋的丝绦上只剩黄叶点点,却身姿婀娜,依依拂风,不正是故乡梦里的柳吗?我对柳有了竭诚的忏悔。“愿做高山上的松柏,不做池边的杨柳”,我辈年轻时都曾信誓旦旦。是我的浅薄?还是众多人都误会了柳?

我对柳真地刮目相看了。它们并不总那么沐春而生,柔媚到只流连于旖旎的水乡泽地,曼舞在诗人骚客的笔端,甚至还带着藏之深闺的脂粉气。这不?它一扫蜗居在沟塘一隅的小家子气,以竹也没有的勇气立于高寒的大视野,柔里育刚,潇洒大方,以坦荡胸襟树立起一副洋洋洒洒的大家之风。

我的朋友是散文家,闪念把柳的气质喻做“柳骨”。

我還由柳骨想起移香塞外的王昭君,蔡文姬,和《胡笳十八拍》……

猜你喜欢

大视野羌笛阳关
赵昆:让千年的羌笛声传向更远的未来
赵昆:让千年的羌笛声传向更远的未来
遥望阳关
羌笛悠悠
羌笛为武汉吹响
看待现代诗词入史问题要有大格局大视野
卢氏县朱阳关镇杜店村
西出阳关
大视野
大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