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我国社会建设理论基础的思考

2012-04-29袁琳

人民论坛 2012年32期
关键词:社会建设理论基础

袁琳

【摘要】我国社会建设的理论基础是唯一的,即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理论,包括三个方面:社会建设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社会建设的基础是大力发展生产力、社会建设的目标是实现人、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同时,我国社会建设的理论基础又是多层次的,包含哲学、经济学、政治制度等方面。

【关键词】社会建设 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理论

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第一次提出社会建设,把我国的社会建设摆在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并列的位置。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更是将社会建设写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之中。我国大规模的社会建设时代开始了,本文将围绕用什么理论来指导我国的社会建设展开论述。

社会建设理论基础的构成

我国社会建设的理论基础究竟是什么?胡锦涛强调:“做好任何一项工作都离不开理论指导。与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一样,我们对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还有大量工作要做,因而尤其需要在实践的基础上加强理论研究。要加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研究,并用来指导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①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指出:“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②

由此可见,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的社会建设不能脱离社会主义方向,理论基础是唯一的,即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理论。同时,我国社会建设又应该为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服务,理论基础又是多层次的,包含哲学、经济学、政治制度等方面。

社会建设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理论

我国社会建设的理论基础,从纵向纬度来分析,只能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理论。从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开始,众多马克思主义者为理论的发展传播作出了杰出贡献,尤其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及中国共产党的杰出领导者。他们结合各个时期的社会历史条件、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实际和国际工人运动的革命实践,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包括社会建设方面的理论总结也在不断向前发展。

社会建设的核心是以人为本。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是社会的基本构成元素,新型社会是人民为主体的社会,人是社会建设的主体,新型社会的发展首先是人的发展,新型社会的建设必须是以人民利益为根本。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建设的探索中多次指出,从人民利益出发,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中国社会建设的出发点应该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根本利益。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多次告诫全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我们最大的事业,只有符合人民的利益,我们的事业才能取得胜利。江泽民指出,始终体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的根本工作路线。胡锦涛强调,我们的一切奋斗都是为了造福人民,中国社会发展的成果应该归全体中国人民享有,中国社会建设应该紧紧依靠全体人民,坚决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社会建设的基础是大力发展生产力。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社会的决定性因素应该是社会生产力,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生产出足够的产品,才能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各种需要,社会成员才有能力来进行社会建设,社会建设的方方面面工作才能完成。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多次强调,革命完成后,我们的根本任务是大力发展生产力,这是中国发展的基础。当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后,邓小平同志及时调整中国社会建设的总体思路,指出要发展中国的社会主义社会,首先要摆脱贫穷状态,只有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世纪之交,在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时,江泽民多次指出,要牢牢抓住经济建设不动摇,不仅要大力发展生产力,而且应该大力发展以科学技术为核心的先进生产力。新世纪新阶段,胡锦涛指出,必须继续大力发展生产力,开创新兴产业,创造出更加丰富的物质和精神产品,才能满足全体社会成员不断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的需要,才能推动中国社会的建设。

社会建设的目标是实现人、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马克思恩格斯从社会建设的最终价值追求出发,认为未来社会应该实现人的彻底解放,即个体的人、群体的人和人类的解放,最终实现人—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列宁多次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关系的不协调性:资本主义社会对自然过度掠夺,资本家对工人进行残酷的剥削,国家成为阶级压迫的工具。强调新型社会应该解除自然和市民社会对人的束缚,实现人、自然、社会的协调发展。毛泽东提出,人的发展离不开自然界,人与人之间应该是平等的同志关系,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应该是德、智、体全面发展。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建设时,指出中国社会建设的目标任务是实现自然、社会与人的和谐发展。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针对日益严重的全球问题,强调中国社会建设要重视保护自然环境,注重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国家社会应该更加关注公平正义。以胡锦涛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新一代领导集体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将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作为社会建设的目标。

社会建设的多层次理论基础

我国社会建设的理论基础,从横向纬度分析,是多层次的。包含哲学、经济学、政治制度等三个层次:

哲学基础。我国的社会建设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根本的特征在于实践性,以实践的观点作为自己哲学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社会存在和发展的依据是实践,人通过实践活动来把握人与世界的整体关系,认识的来源、动力和基础都是实践,实践贯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全部环节。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集中中国人民的实践智慧,才能推动我国社会建设不断向前发展。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指出,客观世界永恒的普遍的特性就是发展,世界既不存在一成不变的事物,也不存在某种终极事物。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深刻认识社会建设不是一劳永逸的,努力推动我国社会建设从低级阶段不断地向高级阶段发展。

经济学基础。即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研究各种具体的社会形态和生产关系(尤其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得出的一系列理论成果。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对商品的二重因素、劳动的二重性作了深刻分析: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社会劳动的经济关系,使用价值是商品的有用性,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生产商品的劳动,一方面是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劳动的一般属性;另一方面是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具体劳动和自然物质共同构成使用价值的源泉,抽象劳动形成价值的唯一源泉。同一劳动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价值总量是不变的,而生产的使用价值量会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只有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才能调动创造物质财富的一切条件,奠定我国大规模社会建设的物质基础。

政治制度基础。即马克思主义基本政治制度理论,无产阶级在建立和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实践中对国家、政府和社会观念的总结。主要有无产阶级专政思想、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就指出“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③必须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即坚持无产阶级的领导地位、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才能为现阶段我国社会建设提供政治保障。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认为,自由具有不同性质,不同的社会经济形态产生不同性质的自由,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的自由是社会的主体;法的价值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代表统治阶级的意志,维护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只有人民群众成为社会的主人,上升为统治阶级,才能真正实现人的自由。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用法律的形式将人民群众的意志固定,才能真正实现人的自由发展,才能实现我国社会建设的目标。

(作者单位:湖北民族学院;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0XKS001)

注释

①“胡锦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人民日报》,2005年2月23日。

②《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5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93页。

猜你喜欢

社会建设理论基础
网络社会风险规律及其因应策略
网络社会风险规律及其因应策略
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思想中国化的实践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思想中国化的实践与发展
高职专业群建设的机理、理论、动力和机制
构建图书馆知识服务理论体系的思考
杜甫的生态观对现代生态社会建设的启发
实践性知识视角下教师培训实践性课程开发的理论基础
浅议中职计算机基础课自主学习教学模式
会计准则变革的非预期效应理论框架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