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玩”促学 培养学生的“三自”意识
2012-04-29姚克军
姚克军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数学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十分重要的,但要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和接受才能奏效。”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有目的地设计一些“玩”法,以“玩”促学,培养学生自主发现、自主获取、自主创新意识,帮助他们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发展他们的数学素质。
一、根据儿童的认知规律,设计“玩”法,让学生参与知识发生的过程,引导学生发现知识的本质属性
按照系统论的观点,儿童认知事物的过程是一个由表及里、从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的不断认识、不断完善、不断深化的过程。而这一过程的顺利完成又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教学中,教师必须精心设计学习过程,可以通过组织学生“玩”,使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概括出事物的发展规律。
如在教学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时,我采用了这样的做法:
1. 发“玩具”
把全班学生分为两组,分别发给学生自做的正方体纸盒。
2. 摆纸盒
(1)每排摆4个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纸盒,摆3排、摆1层,就拼成一个长4厘米、宽3厘米、高1厘米的长方体。(2)照上面的方法摆2层,就拼成一个长4厘米、宽3厘米、高2厘米的长方体。
3. 数纸盒
(1)说出第一种摆法纸盒的总数是多少个?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2)说出第二种摆法纸盒的总数是多少个?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4. 讨论
通过上面的实验,你发现长方体所含体积单位的数量与它的長、宽、高有什么关系?
从上面这一系列“玩”的活动中,绝大部分学生通过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发现:长方体所含体积单位的数量正好等于长、宽、高的乘积。从而抽象出: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课堂教学中的“玩”,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接触一些现象的活动,充分积累感性材料,形成准确、清晰的表象,最终引导学生透过现象发现知识的本质属性。
二、根据教材的编排体系,设计“玩”法,激发学生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
小学数学教材是一个完整体系,其知识结构是按一定的“序”编排的,一环套一环,环环相扣,任何一个知识点都是由前面已有的基础因素发展而来的。知识本身存在着内在联系的完整结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遵循整体性原则和因材施教的原则,设法使学生沟通知识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明确各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最后综合为整体,同时使学生建立比较完整的认知结构。在有些知识内容教学时,教师有意识地设计一些“玩”的方案,对学生形成知识网络是很有好处的。
通过“玩”的活动,学生能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从而使他们把知识串成线、连成片,形成了知识网络。
三、根据知识的不断延伸,设计“玩”法,帮助学生开拓认知
领域
知识的不断延伸是必然的。一个伟大的发现,有时好像是偶然的巧合,实际上是必然的体现。在教学中,教师巧妙地、有意识地设计一些“玩”的方案,创造学生接触偶然性的机会,使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偶然发现潜在的知识,开拓他们的认知领域,是很有效果的。
如在教学“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后,引导学生进行这样的活动:
根据等式3×40=8×15改写成比例。
1. 发给数学板
2. 动手操作
学生兴趣盎然,摆了又摆,共摆出了下面8个比例式:
3∶8=15∶403∶15=8∶40
40∶8=15∶340∶15=8∶3
8∶3=40∶158∶40=3∶15
15∶3=40∶815∶40=3∶8
学生通过观察上面8个比例式,发现了一些潜在的知识。还有的同学通过不断开拓,加深了对比例的基本性质的理解。
四、运用所学知识,培养学生一题多解能力和对知识的自主创新意识。
如在教学一辆轿车从甲地开往乙地,2小时行了180千米,正好行了全程的2/3。照这样的速度,行完全程要几小时?一般学生都是先求180÷2=90(千米)270÷90=3(小时)这时教师可启发学生:“还有没有其他解法?”有的同学列出:2÷2/3=3(小时)还有的同学列出:2/3÷2=1/3,1÷1/3=3(小时)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有意识地“玩”,使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也使他们的注意力、记忆力、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创造力等都得到了锻炼和发展,开发了他们的智力,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活泼,既提高了课堂效率,也发展了他们的数学素质。
(淮安市淮阴区西宋集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