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立独行 养成思辩
2012-04-29冯巧南
冯巧南
作为思维品质之一的思维批判性是一种更高的思维品质,它是指一个人对遇到的人和事,能根据一定的原则作出正确的评价,不自以为是,不人云亦云;在处理问题时,能客观地考虑正反两方面的意见,善于从实际出发。勇于独立思考,不把自己的第一个假设当做最后的真理,不轻信轻疑,不随波逐流,这是时代对人才的新要求。因此,养成学生独特的思维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下面,我就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谈几点体会。
首先,儿童的思维是具有批判性的。
一位教师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易变性”时,组织学生操作、观察,似乎已对性质有了深刻的理解。可有位学生却提出:“在书上画的平行四边形是很稳定的。”多么可贵,只有儿童才能有这样独特的见解。实则上这里存在着“抽象的平行四边形”与“实物的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差别,作为抽象的数学平面图形是谈不上稳定性、易变性的。这一点很值得我们教师思考。
儿童敢于向心目中的权威挑战,思维具有批判性,是难能可贵的。但这并不是说,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就不用培养了,相反,更加要求教师认识到这点,加以保护,有意识地培养,引导其更好地发展。
其次,教师应充分保护学生的思维批判性。
学生的思维是“批判”的,教师如能加以呵护,它就会得到健康地发展,反之,它就会丧失贻尽。
如我在教学“真分数的认识”时,出示了三个分数:、、,并让学生观察它们有什么特点?意图是十分明确的,然而有位学生的回答却让我一下给懵住了,“老师,我发现它们的分子都是奇数,分母都是偶数。”遇到这类情况,我总是按常规给记一次“创新”。
现行教材中这样的例子很多,如果教师备课时没有充分考虑,学生就会提出不同的异议,作为教师虽有些措手不及,但千万不必惊慌失措,而应冷静对待,鼓励学生提出不同异议,勇于独立思考。
再次,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在教学中,我们不但应该保护学生思维的批判性,更重要的是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使其得到更充分地发展。
l. 刨根问底,促进学生思维内化
如我在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先让学生大胆尝试, +得多少?学生计算结果自然多种多样。这时可引导学生自学例题,使其知道:分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減。然后我继续问:“为什么分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减呢?”学生答:“因为分数单位不一样。”“那为什么分数单位不一样就不能直接相加减?”我紧追不放,使学生的思维深化:“不知道,没有关系!”于是,我通过投影把表示圆的阴影和表示圆的阴影合并在一起,问学生:“等于多少呢?”结果是无法直接用分数表示出来。至此,学生才真正理解为什么只有分数单位相同才能相加减的道理。
2. 精心设计,指导学生遇事应从何种角度去对问题进行探索
我在教学第七册“除以两个因数的积,也可以分别除以这两个因数”一节内容时,在学生基本掌握了这种规律后,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是否遇到类似情况,这种方法都能适用?”然后出了三组练习题,让学生分组讨论:
第一组:A.378÷27, B.3740÷5÷2,C.693÷(33×3);第二组:A.256÷32, B.1890÷45÷2, C.9600÷(15×4);第三组:A.8100÷63, B.490÷28。
经过学生充分讨论发现:第一组运用“规律”使计算大为简便;第二组不用“规律”反而简便,说明规律要视题目而定;第三组结果有余数,商不变的性质还没学,当然无法处理结果,让学生明确所学“规律”暂不适用有余数除法。通过这样的讨论,学生对所学知识就有了整体上的认识。
3. 教师理解处理教材时,应站在一定高度,用“批判”的眼光给学生以榜样
如在“分数乘以整数”引入时,教材用了这样的例子:3个的和是多少?引导学生先用加法计算再用乘法计算,然后得出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其实,扪心自问,用乘法计算简便吗?并没有,教师是一相情愿,自欺欺人。后来我用折叠式卡片制作了一个教具,100个相加?依次展示卡片, +=?再+呢?再+呢?然后整张卡片往空中一抛,说:100个连加等于几?学生明显觉得再连加太麻烦了,必须找出新方法,于是自然引入了“分数乘以整数”。这样,学生就会记住:“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总之,只要我们能坚持有序地培养和训练,久而久之,便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习惯,避免“人云亦云”,这正切合了“为人生作准备”的素质教育的要求。学生长大后,才具有怀疑的精神、求变的态度,才敢于向权威挑战、向习惯势力挑战,才有可能创新,才能推动事业的进步、社会的发展。
(靖江市外国语学校城南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