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园惨案心理动因及对策

2012-04-29李敏

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 2012年31期
关键词:青少年校园家庭

李敏

摘要 文章综合新闻报道中发生于校园的一些案件,探究了发生于案件背后的原因,指出教育制度和学校环境、家庭教育和个性特征是主要因素,并主要从家庭教养方面提出了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对策。

关键词 校园;青少年;教育;家庭

综观新闻报导,在校园里发生了一些令人心痛的事件:河南法制报-豫北新闻2012年9月27日报道:9月25日凌晨5点30分,内蒙古某大学学生张某进入河南职业技术学院女生宿舍7403B行凶,造成住在下铺的4名学生3死1伤。郑州市公安局发布通稿称,疑犯是因矛盾纠纷报复杀人。

不但高校中有血案发生,中学生中也有同学拔刀相向。河南经济网2012年4月6日报道:4月5日下午,延津一中校本部高一26班的学生梁晨旭和同班牛姓同学发生矛盾,下午第一节课下課时,牛同学用水果刀将梁晨旭捅伤,当时鲜血流了一地。而梁晨旭被校领导用车拉到医院就已经不行了,一条年轻的生命就这样永远离开了人世。

不仅同学间会发生尖锐的矛盾,还有的学生将罪恶的手伸向了自己的老师。贵州都市报2012年8月16日报道:六盘水市某中学高二(17)班学生张景洪因垂涎班主任女老师年轻貌美,诱骗其到出租屋欲行不轨,因老师奋力反抗并呼救,将其残忍杀害抛尸。

这并非第一次学生向老师举起屠刀,仅在2008年10月,有全国影响的杀师事件就发生了三起:10月4日,山西朔州一学生在课堂上突然拿刀捅向郝旭东老师;10月21日,缙云县盘溪中学女教师潘伟仙在家访途中被学生掐死;10月28日,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程春明在课堂上被冲进来的一名大四男生砍死。

还有的学生因爱生恨,杀死“变心”的女友,或是因为英语六级考试作弊被取消成绩而自杀……

面对这些让人触目惊心的画面,我们在扼腕叹息的同时禁不住要问:这一切都是为什么?在学校这片沃土上,人们已经习惯了岁月如歌、青春如画的大写意境界,然而近年来,这些不和谐的音符却让人大惊失色,然后陷入深思,去探究这些事件背后的原因。

第一,为人们多所诟病的可能是我们的教育制度和学校环境。我国基础教育中重教轻育的现象以及应试教育是引起学生的心理问题的一大原因。同时学校心理咨询工作也有需要完善的地方。

学校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空间。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对一个人健康心理的形成有重要影响。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追求分数至上,重成才轻成人,重知识轻心理,致使部分学生心理素质较差、心理承受能力较弱。而学生进入大学后,学校环境发生变化:生活上,以往对父母的依赖被独立生活所取代;学习上,由依靠老师向独立学习转变等,如果学生不能主动调节自身以适应新的环境,则较易引起心理失衡,产生各种心理问题。

尽管许多学校都设有“心理咨询中心”,但工作开展得并不尽如人意,一是因为参与咨询的教师生理、心理卫生方面的知识尚欠缺,并非专家型的,所以难于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开出对症下药、药到病除的处方。二是很多学生自己也缺乏心理调适技巧与心理咨询的意识,不能主动去解决自己的问题,以至于最终酿成大祸。

第二,人们更多指出的应该是家庭教育的原因。童年经历、家长教养方式、家庭环境的和谐与否以及独生子女等家庭原因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形成了深刻的影响。

童年期的思想、观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基础。少儿时期,父母的认知不统一,观念行为不一致,往往会使子女产生心理困惑。事实证明,父母感情和谐、兄弟姐妹相亲相爱的家庭氛围,往往使个体形成谦虚、礼貌、随和、诚恳、乐观、大方等良好的人格特征。反之,家庭成员之间如果经常吵闹、打骂,则易使个体形成粗暴、蛮横、孤僻、冷漠等不良的人格特征。

鲍姆令德(Baumrind)曾提出常见的三种教养方式:专制型、权威型、放纵型,而不同的教养方式中父母与子女之间会有不同的亲子互动模式,从而对孩子的成长尤其是心理健康成长产生或正或负的影响。

学生父母婚姻的不幸,也会给他们造成心理上的阴影,因为在单亲家庭中,婚姻的破裂,会使父母将生活中的不满和愤恨转化为一种观念并加诸子女身上,这种有意无意的影响都会使孩子形成错误的观念,往往会使孩子们产生怀疑、否定别人的心理和行为。

独生子女因素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又一家庭因素。现在的学生很多是独生子女,从小父母对他们的生活溺爱、包办过多,但对他们的考试成绩、升学、成才期望又过高,这样,一方面使他们养成了任性、依赖、骄横的心理,适应生活能力差、社会交往能力弱;另一方面,又使他们面对父母“望子成龙”的目光,容易产生恐慌、焦虑、内疚的心理,惟恐考试成绩不好,不能升学、不能成才而无颜面对父母。

第三,个性特征。这里包括害人者和受害者双方的个性特征。(如果说上面所讲的是事件发生的外因的话,那么个性特征就是内因了。)

学生独特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使其有更多的负性情绪体验。

生理方面。中学生正是生理飞速发育的一个特殊时期,而大学生正处于青春后期,性生理已基本成熟,但由于性心理却相对稚嫩,理智性差,很容易导致情绪不稳,心理冲突加剧直至行为异常。

心理方面。中学生处于“心理断乳期”,心理上的独立感与经济上的依赖感、自我认为成熟与实际的幼稚之间的矛盾时时困扰着他们;随着大学生生理的成熟,大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我控制能力和自我评价能力也日益成熟,但是自我认识还不全面,自我控制能力较弱,自我评价易受情感波动的影响,对事物的观察和思考容易理想化,面对各种矛盾冲突能否适应非常关键。如果独立和依附、理想与现实、自我与他人等矛盾冲突强度过大,就易引发心理问题。另外,研究表明,具有谨小慎微、优柔寡断、依赖性强、对困难过分估计、常自怨自责等个性特征的学生更易产生焦虑感。

这两方面的原因使得学生有更多的负性情绪体验,容易引起焦虑、抑郁、躁狂等心理问题,特别是遇到重要考试或择业问题时,学生往往会压力骤增,从而可能产生过激行为。

从老师方面来讲,也可能因为自己的个性过强,说话、做事不注意方式方法,从而伤害到学生本就脆弱的心灵;或者过于自我,只沉浸于自己营建的浪漫世界中,忽视了学生的感受,没能与学生作心灵上的对话;或者过于软弱而成了罪恶的牺牲品……

我们还可以找出更多的原因,比如这个时代浮躁的社会大环境,比如电视、电脑造成人们思维的表层化、幼稚化,以及暴力游戏泛滥的影响,等等。

探究原因,是为了更好地消除它们的负面影响,更好地促进青少年的健康发展。

所有的原因都不是孤立地起作用的。美国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提出关于儿童发展研究的生态系统理论,对儿童发展的情境影响提供了与众不同和最为全面的解释。生态系统理论把儿童发展视为周围多层次环境关系的复杂系统,把环境视为一系列相近结构,从家庭一直扩展到学校以及儿童每天生活在其中的社区环境,环境的每一个层次都对儿童的发展产生着有力的影响。而且各层次之间也存在着相互作用。其实,不单单对儿童是这样,对我们所有的人来讲,各种“外因”都在综合地通过我们的“内因”发挥着作用。而我们个性特征的形成,除了受自身神经特性影响外,更多地与家庭的影响有关。那么,也许从家庭入手,培养儿童、青少年的健康心理就是当务之急。

一般来讲,心理健康的标准包括:

(1)能保持对学习、工作较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2)能保持正确的自我意识,接纳自我。

(3)能协调与控制情绪,保持良好的心境。心理健康者经常能保持愉快、自信、满足的心情,善于从行动中寻求乐趣,对生活充满希望,情绪稳定性好。

(4)能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乐于交往。

(5)能保持完整统一的人格品质。心理健康的最终目标是保持人格的完整性,培养健全人格。人格完整是指人格构成的气质、能力、性格与理想、信念、人生观等平衡发展。

(6)能保持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包括正确认识环境及处理个人和环境的关系。

(7)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一个人的心理行为经常严重地偏离自己的年龄特征,一般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家长教育过程中如何提升心理教育的比重呢?家庭尤其是父母应为子女创造积极、健康的心理环境。

首先,父母间要互谅、互让、互谦、互爱,为子女营造一个身心健康成长的家庭氛围。温暖、和谐的家庭氛围有利于孩子轻松、快乐地成长,家长之间的互动方式也会为孩子学习人际交往提供最初的范例,为孩子不自觉地模仿。

其次,树立“先成人,后成才”的观念,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家长应该自觉到自己的行为方式会被孩子潜移默化地学习到,所以应该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在日常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对孩子既要言传,更要身教。

再次,父母要讲究科学的教养方式。不同的教养方式无疑会对孩子的社会性发展和个性形成产生重大影响。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在学业成绩方面,父母对子女的教养方式均可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学习成绩。如果父母关心、体谅孩子,同时对孩子有较高的要求,则原本学习成绩良好的学生会更加努力,取得更大的成就,原来成绩不好的孩子也会轻装前进,努力提高。但如果父母采取的教育方式为埋怨、放弃、不管不问或严厉惩罚,这不仅严重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而且使原本成绩差的学生越来越差。

在自我价值感方面,父母的“情感温暖与理解”对子女的自我价值感有显著的积极影响,而父母的“过分保护”“拒绝否认”、“惩罚严厉”则对子女的自我价值感有显著的消极影响。也就是说,儿童所感受到的来自父母的情感温暖与理解越多,其自我价值感的水平越高;而当感受到父母的严厉惩罚、拒绝否认以及过分保护时,其自我价值感的水平就低。

在心理健康方面,如果父母对待子女缺少情感温暖和理解,过多采用惩罚和拒绝否定的教育方式,则孩子易形成孤独、学习焦虑和对人焦虑的心理障碍;而父母在家庭生活中注重亲子间的情感交流,可以大大减少孩子的孤独感和对人焦虑。但是,过度的溺爱或过度的保护,也容易使孩子有冲动任性的倾向。这是因为,如果儿童从小对父母过度依赖,而父母对孩子的不良行为采取不适当的严厉惩罚或拒绝否定,则儿童容易对父母产生反感,甚至是敌意。

建议家长采取如下措施来促进孩子的学业成绩、自我价值感和心理健康:及时沟通,当子女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父母应多从子女的角度考虑,给予理解,使其感受到父母的支持与鼓励,尊重、理解孩子并给孩子积极正确的指导,既不要过于支配,也不要放任自流,而是平等交流,严格要求;体贴入微,父母作为家庭生活的主导,子女健康成长的监护者,应该细心关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情绪、行为的微妙变化,给孩子以理智的爱和适度的控制;适当要求,对子女提出知识和社会能力方面的要求,提供各种便利条件;监督学习,先了解子女的学习状况,制订学习计划,随时检查每一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并以此作为调节进度的依据。

最后,父母应该主动了解与关心孩子的心理,配合学校继续关心青年学生的成长。如果孩子真出现了心理问题,应积极主动的了解相关信息,主动配合学校工作,而不是采用消极回避的态度。

当然,社会、学校要和家庭一起努力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青少年自己也要加强修养,使自己具备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具有较强的心理调适能力。

促进青少年健康、快乐成长,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家庭与青少年本人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劳拉·E·贝克著,吴颖等译,儿童发展[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林崇德主编,发展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3]张文新,儿童社会性发展[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4]王美芳,儿童社会技能的发展与培养[M].华文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李 敏(1972-),男,山东阳谷人,山东商業职业技术学院学工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心理咨询师,山东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研究方向:心理学。

猜你喜欢

青少年校园家庭
青少年发明家
家庭“煮”夫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恋练有词
开心校园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
爆笑校园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