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学》教学过程矛盾分析
2012-04-29吕偲杨世英
吕偲 杨世英
摘要《伦理学》教学过程的基本矛盾可以表述为学生个人需要同社会思想品德要求之间的矛盾。之所以把它视为伦理学教学过程的基本矛盾,是因为:它贯穿于伦理学教学活动的始终,它决定着伦理学教学活动的本质,它规定和制约着伦理学教学过程的其他具体矛盾。《伦理学》教学过程的具体矛盾有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矛盾,学生与教育信息之间的矛盾,学生与外部环境的矛盾,学生与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矛盾。
关键词伦理学教学;基本矛盾;具体矛盾;分析;启示
《伦理学》教学活动是参与这一活动的各要素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矛盾运动的过程。教师、学生、教育信息、教学方法和手段,教育环境是构成伦理学教学系统的几个要素。但是伦理学教学活动不是这几个要素的简单相加,而是这些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充满矛盾的动态过程。
一、伦理学教学过程中的基本矛盾
《伦理学》教学过程的基本矛盾可以表述为学生个人需要同社会思想品德要求之间的矛盾。《伦理学》教学活动表现为大学生以一定尺度和标准来衡量和选择教师所传授的各种思想理论信息。而整个活动中始终存在着学生个人需要同社会思想品德要求之间的矛盾。由于学生是一个个具体丰富的个人,他们的需要具有了个体性和多样性,而每种需要都因具体条件不同和得到满足的程度不同而随时产生和消失。而社会道德要求具有社会性、统一性、稳定性和规范性,它要求考虑长远的利益、整体的利益和社会的利益,它要求个人需要向社会要求的方向变化。之所以把学生个人需要与一定社会的思想品德要求之间的矛盾视为伦理学教学过程的基本矛盾,是因为:
1.它贯穿于伦理学教学活动的始终
现实的人是具有现实需要的人,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在自身需要的驱使下进行的。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不是处于被动地位,而是根据自己的需要,主动地进行选择。也就是说,教学活动的过程和效果始终受着学生自身的需要和利益的制约。而伦理学教学既是思想教育又是品德教育,它要培养和提高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伦理观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的思想品德和行为符合社会要求。
2.它决定着伦理学教学活动的本质
事物的特殊本质是由它本身所具有的特殊矛盾决定的。伦理学的教学过程,就是大学生出于自身各种需要和教师利用各种媒介或载体所传送的各种理论信息的反映、理解、选择、整合并内化,养成良好的社会要求的思想品德并自觉地进行外化践行的过程。正还是这一矛盾的运动,构成了伦理学教学活动区别于其他教学活动的特殊本质。
3.它规定和制约着伦理学教学过程的其他具体矛盾
之所以说个人需要与社会思想品德要求之间的矛盾是伦理学教学活动中的基本矛盾,是因为它规定和制约着整个教学活动中的其他具体的矛盾,这些具体矛盾都是由个人需要与社会思想品德要求的矛盾决定的,这一基本矛盾从总体上规定和制约着其他具体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趋势,其他具体矛盾的解决又都服务于这一矛盾的解决。
二、伦理学教学过程中的具体矛盾
1.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矛盾
在伦理学教学中,教师总是代表一定社会的要求,对受教育者提出具体思想品德要求,并通过教育影响,力图使学生形成一定社会所期望的思想品德和政治意识。而学生总是有着自己的个人需要和选择标准,这就决定了教师与学生之间必然存在着矛盾。
2.学生与教育信息之间的矛盾
教师所传授的教育信息,包括概念、思想、观点、理论、道德规范、价值观以及各种事件,这些信息所反映的是我们社会的主体思想品德,反映我国的主导价值取向,如马克思主义的集体观念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但这些教育信息同学生现有的思想品德状况之间可能存在着不一致性,学生在接受这些教育信息时可能会与他们原有的思想品德结构发生摩擦和不吻合。
3.学生与外部环境的矛盾
伦理学的教学活动不能脱离社会的影响而孤立存在。在今天这样一个经济全体化和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的生活环境存在着复杂多样的思想观念和社会思潮,其中的一些思想观念和社会思潮与学生原有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可能会发生冲突,与学生所接受的教育信息也有一定反差,甚至格格不入。
4.学生与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矛盾
一般说来,要提高伦理学教学的效果,就必然要求我们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具有科学性、应用性、针对性和系统性。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某种教学方法的形成、选择和利用往往与教师的个体因素紧密联系,比如技术水平、语言表达能力、心理素质、理论水平等。而学生也由于其思想品质、个性、兴趣、爱好等的差异,出现不同的特色,这就使得学生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认识和评价有重大的差异。
三、分析伦理学教学过程矛盾的启示
通过分析伦理学教学活动中的种种矛盾,可以看出在这个活动中始终存在着学生个人需要和社会思想品德要求之间的矛盾。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必须正视这些矛盾,正确处理好以下关系:
1.正确处理好伦理学教学的社会维度和个性维度的关系
从《伦理学》的性质和功能看,它具有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个人成长需要的双重维度。作为社会维度的需要具有统一性和稳定性,而作为个性维度的需要则具是有多样性和变动性。但作为学生对这种关系不一定能正确认识,往往割裂两者的统一性,价值取向更多地是指向个性维度,而在指向个性维度的过程中,更多地是从功利主义的立场出发,学习的内在动力不足,有相当多一部分学生是为了取得学分或应对考研,而很少把它作为获得人生意义,提高人生境界,增强人文素质的必修课。同时,也应该注意到,我们在伦理学教学中可能又存在着过多地重视其对国家和社会的价值,而忽略了学生个人的价值取向。因此,伦理学教学必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将提高学生素质,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基本目标。
2.正确处理伦理学课程的政治性与学生的主体性的关系
所谓政治性是指伦理学教学的方向性和价值性,所谓主体性则指是学生的能动性和自主性。如果教学内容和方法不能满足学生的主体需要和兴趣,那么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就会削弱或丧失自己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性,导致教学活动的失败。正确处理课程的政治性与学生主体性的关系,就要求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在坚持政治性的前提下,深入地了解和研究学生,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为学生自主性的发挥创设条件和机会,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内化和主动发展,使他们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
3.正确处理伦理学教学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关系
从教学内容上看,教师对教材的内容要有所取舍,有所侧重,尽量减少重复,要根据学生关心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要在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的前提下,有选择地将某些理论的最新成果引进教学,以增加学术含量。从教学方法手段来看,必须整合和改进传统讲授法,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和教学方式,辅之以参观、考察、观看电视录像、讨论、演讲、辩论等多种形式,这样才能全方位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收到很好的接受效果。
4.正确处理伦理学教学中一元化和多元化的关系
伦理学的教学,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去武装学生头脑,培养和造就“四有新人”。但由于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實践,使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各个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最突出的表现是:社会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多样化。这“四个多样化”对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传统可惯等方方面面都产生了很大影响,再加上西方思想文化的渗透,也必然会影响到我们的大学生在价值追求、理想选择、文化选择、精神需求上,在时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上,在对改革和社会发展的评判上等若干方面出现了明显不同,甚至大相径庭这就出现了教学中一元化和多元化的矛盾。
参考文献:
[1]刘丽琼.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接受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林扬.接受理论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课接受心理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2011.
作者简介:吕偲(1963-),云南曲靖人,曲靖师范学院政法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杨世英(1980-)云南丽江人,曲靖师范学院政法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