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霍布斯思维就是计算理论
2012-04-29胡辞
摘要:文章论述了思维的计算理论即主张思维是一种信息加工计算的过程。这一理论最早是由17世纪英国著名的哲学家托马斯·霍布斯提出。他不仅是经验主义的早期代表人物、机械唯物主义奠基者,也是西方近代伟大的政治学家。通过对霍布斯思维就是计算理论进行展开,分析探讨其中心灵哲学思想及其价值影响。
关键词:霍布斯;机械唯物主义;推理 计算
一、前言
正如恩格斯所说:“每一个时代的哲学为分工的一个特定领域,都具有由它的先驱者传给它而它便由此出发的特定的思想资料作为前提。”霍布斯依据并概括了伽利略的机械力学成果,汲取了几何学的方法,把培根的唯物主义思想加以贯彻和系统化,建立了一个典型的机械唯物主义体系。
在霍布斯看来哲学是一门从原因求结果或者从结果求原因的推理的学问。在他的机械唯物主义认识论中直接指出理性推理是一种加减计算的过程,科学知识要借助于这种理性推理才能获得,但理性的推理,科学知识的获得并不是最终的目的,而只是达到为人类谋福利这一目的的方式和手段。但是不论推理计算的力量多强大,哲学的对象都是处于一定过程之中和具有某种特征的物体。感觉观念来自于物体本身,理性推理只是我们对于所形成观念的计算加工,这样一来他就把人类复杂的思维过程等同于内部语言的机械活动,也充分体现出他哲学体系的机械性特点。
二、霍布斯思维就是计算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世界和人都是机器
哲学研究的对象是物体,它的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整个世界就是有形的物体所组成,其中每一部分都是物体,不是物体就不是宇宙的一部分。物体本身不具备运动的能力,一切运动都是外力的推动。自然界犹如一部庞大的机器,自然界的一切都是受因果链条约束的,世界上的上的物体由因果关系连接为整体。所以,哲学研究的对象也就是处于因果关系之中的物体。这样的物体又分为两类:自然物体和人工物体。人属于自然物体,是世界这架大机器中的精巧的小机器。人和钟表一样,心脏是发条,神经是游丝,关节是齿轮,这些零件一个推动一个,我们的肉体就是这样的聚合体,造成我们的生命。支配非生命物体的运动规律同样适用于人,不仅生理活动遵循机械力学原理的支配,而且人的心理活动,如人的思想、感情、欲望都受到机械力学原理的支配。这样,霍布斯就否定了人的自由意志,把我们的一切行为理解为彼此碰撞不止、相互作用的一个机械过程。人工物体是指人所制造的国家,国家反过来又影响人的行为,因此,国家塑造的人也是人工物体。
(二)实体与偶性
物体是霍布斯哲学体系中的核心范畴,物体就是实体,他把物体的属性称为偶性。“一个偶性就是某个物体藉以在我们心里造成它自身的概念的那种能力。”偶性是实体所具有的某种能力,依附于物体,但不构成物体的任何部分。霍布斯将物体的这种能力分为两类:一类为一切物体普遍具有的、不可取代的性质;另一类则仅为某些物体所具有,这些偶性可以被取代,物体却仍留存不消失。第一种偶性为物体本身所固有,并且存在于心灵之外,第二种偶性如色、声、味等等,则是人作为知觉者的心灵运动和被知觉的物体本身的运动相互作用的产物,而非物体本身所固有。他认为“物体是不依赖于我们思想的东西,与空间的某个部分相合或者具有同样的广延。”所以,物体的唯一本质的规定就是具有量的广延,它与物体存在直接相关。而第二种偶性跟实体本身的客观存在没有很大的关系,它只是偶性具有的能力刺激我们感官,我们产生的主观认识感受,是实体的变形,不反映实体的本来面目。由此,霍布斯说:“形象或颜色只是运动、激动或变动对我们的显现。”运动,在霍布斯看来,不同于广延,它不是一切物体所共有的性质,而是为某些物体所特有的偶性。他说:“一般的事物总共只有一个一般原因,就是运动。”显然,运动是物质规定性及差别性的原则。藉着运动,实体之间摆脱无差别性,相互连接,才形成生命性,物质世界由此成了由量组织起来的整体。但是,他却把运动仅仅理解为物体的简单位移,物体在外来推动下的完成的位置移动。这是他机械论的典型表现,用力学的观点来解释研究的对象。
(三)感觉与推理
霍布斯指出:“知识的开端乃是感觉和想象中的影象。”他所谓想象是指感觉对象离开之后逐渐衰退的感觉。因此可以说一切知识都是从感觉开始的。“我们通过种种感官,对于对象的种种性质得到种种观念。”霍布斯继承发展了培根关于一切知识和观念起源于感性世界的原理,摒除了培根在天赋观念问题上的犹豫不定,明确地表述了经验论的基本思想。他说:“人类心里的概念没有一种不是首先全部或部分地对感觉器官发生作用时产生的。其余部分则是从这根源中派生出来的。”同时,他根据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则,批判了笛卡尔的天赋观念学说。他认为,观念只是有形物体的反映,它只能通过感觉来自外界,“没有什么观念是从我们心里产生并且居住在我们心里的。”上帝、灵魂、天使等等观念是由人们的抽象思维对那些可见事物的观念进行推理得来的。
循着霍布斯的思路,在人的认识发展过程中,继感觉经验之后,就是理性认识的阶段。感觉是人生来就具有的能力,理性认识则是要通过辛勤努力得来的能力。当然,由于受到唯理论的影响,霍布斯也认识到感觉经验并不是认识的唯一形式。感觉经验只能把握有限的东西,提供事实知识,而理性运用正确的推理方法却能获得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科学知识,揭示事物的因果关系。因此,他把理性的认识分下面三个步骤:
霍布斯所谓理性认识的第一步,给概念所表示的事物命名并恰当地使用名称。概念的形成过程,就是对事物进行命名,这不只是运用人类特有的语言给事物确定一个名称,而且要揭示名称的涵义,给以精确的定义,是获得科学知识的开端。
理性认识的第二步是把一个名称和另外一个名称连接起来组成断言或命题。他指出只有当一个命题中的两个名词被正确地关联起来时,这命题才能是真实的。具体的说,只有当命题中的后一个名词包含前一个名词的意义时,这命题才是真实的。这就指出了语词的意义在于表达一定的概念,而一切概念归根结底来自对客观对象的感觉。
理性认识的最后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即是把一个命题和另一个命题连接成为三段论式的推理活动。霍布斯认为“推理就是一种计算,也就是将公认为标示或表明思想的普通名词所构成的序列相加减。”计算或是将许多东西相加求得一个总数,或是从一事物中取出另一事物求得一个余数。
三、霍布斯思维就是计算理论的价值影响
推理与计算合一,推理所适用对象的范围就相当广泛了。“数量、物体、运动、空间、质量、行为、概念、关系、句子和词等等都能进行加减。”也就是说,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之处,不仅在于他有计数能力,对数目可以进行数学运算,而且在于他对数目以外的其他事物也都有一种运算即推理的能力。因此,他所谓逻辑上的“推理”就只不过是计算中的一种——语词系列间的相加减。具体说来就是:“两个名词相加成为一个断言、两个断言相加成为一个三段论法、许多三段论法形成一个证明以及从一个三段论证的总结或结论中减去一个命题以求出另一个命题等等方面。”“加”是指词意的合成,如人=物体+活动+有理性的;正方形=四+等边+直角。“减”是指词意的分解,如动物=人-有理性的。
同时,推理也分为“用语词进行的推理”和“不用语词进行的内心推理”两种,这就是说,我们不但可以对间接知识进行运算,也可以对直观的知觉进行运算,而且不必通过语词就可以进行这种感性的运算。因而,霍布斯所谓的“利用心灵的推理”无非就是“在无声的思想里进行加和减,而不应用语言。”
霍布斯思维就是计算理论是由他本人的形而上学世界观决定的。形而上学是对存在事物本质的哲学性探究。十七世纪霍布斯提出了他现代版的唯理论思想。通过物质的原子理论,霍布斯试图用力学原理去解释人类思考、感觉、选择及行动的运作方式。他将一切物质运动都归结为机械运动,包括人的心理现象和思维活动。同时,他也受到了唯理论哲学家笛卡尔的影响,从而认为推理不过是一种在内心中进行的用语词符号表示出来的运算活动,并且又将这种运算活动仅仅归结为数学上的加和减。尽管这使人丧失了主体性,更没有自由意志可谈,但它却在理论思维发展上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一是突出了认识内容与形式的问题。霍布斯认识到认识形式和意义,认为把认识内容形式化才能保持认识的确定,这是一种进展。但仅有形式无内容又是明显的形而上学思维。二是霍布斯所做的形式化工作,在近代哲学史上第一次站在经验论的立场开始了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的渗透,无论是对唯理论哲学家还是对经验论哲学家都有相当的影响。所以,霍布斯成为了英国近代经验论代表、欧洲近代哲学认识论的发展史,以及西方当代哲学的许多流派中不可忽视的、具有重要地位的哲学家。
四、展望
在现当代,许多心灵哲学家在总结、消化认知科学、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明确地主张:思维是一种信息计算过程。而霍布斯最早将思维推理与计算等同,这说明,他看到了在人类理性思维活动中确实存在着大量的机械活动,而这些机械的活动在今天看来,是完全可以用机械的手段来控制,通过计算机和各种人工智能机的运算和模拟来完成。所以,近年来西方把霍布斯看成是控制论和系统思想的先驱者。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对于“一个完整的思维就是一个句子的心理独白”的立场,得到了在哲学和心理学中产生过深远影响的行为主义的大力支持,并引发了西方哲学界对思维本质一系列的探讨。在这其中,J·福多继承和发展了这种思维理论,创立了当代最明确有力的心灵的计算理论。从这一点上说,霍布斯对于心灵哲学的贡献是功不可没的。我想沿着这种理论前提继续研究发展下去,不论是心灵哲学还是认识论问题上都将碰撞出更多人类智慧的火花。
参考文献:
[1]利维坦.黎思复黎廷弼[M].商务印书馆,1985.
[2]应星冯克利.论公民[M].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
[3]苗力田等.西方哲学史新编 [M].人民出版社,1990.
[4]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5]十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M].商务印书馆,1975.
[6]高新民,沈学君.现代西方心灵哲学[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胡辞,华中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