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院校职业学校学生积极心理个性品质培养研究

2012-04-29方鸿志朱玲

理论观察 2012年4期
关键词:积极心理培养

方鸿志 朱玲

[摘要]基于新时期高等院校、职业学校学生的心理和个性的特点,以积极心理个性品质理论为指导,揭示了高等院校、职业学校培养学生积极心理个性品质的必要性,针对高校在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究培养学生积极心理个性品质的策略。

[关键词]积极心理;个性品质;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2)04 — 0183 — 02

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使学生的个性品质得到全面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给高等院校、职业学校提出的重要课题。“培养积极心理个性品质是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内容。”〔1〕 对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对于验证高等院校、职业学校教育方式是否具有实效性,都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一、高等院校、职业学校培养学生积极心理个性品质的必要性

(一)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根据美国著名心理学家Seligman对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就其本质可以归纳为,积极心理学是研究人的美德、坚强意志、独立品格以及发展潜力等积极品质的一门在心理学基础上产生的科学。抓住学生个性中的积极品质,着重培养学生积极心理,调动学生学习、生活、实践、人际交往等方面的积极性,使学生在积极心理的情绪体验和积极行动的过程中得到自身素质和能力的发展,有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提高学生应对挫折的能力,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

从上图我们可以分析得出以下分析结论:积极心理学是在心理学基础上产生的科学,对培养学生积极心理个性品质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是学生积极心理个性品质培养和形成的重要基础;积极心理个性品质是积极心理学的本质,是主要的研究内容,可以说抓住了“积极心理个性品质”这个重要因素,有利于积极心理学中方法的开展,推动积极心理学的发展。

(二)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就是实践“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从哲学高度揭示了人类理想社会中人的发展情况。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到在坚持实践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的人的主观能动性,论证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作用。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具体到高等院校、职业学校就是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的全面完善为本。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心理和个性得到发挥,体现的是人的个体性和特殊性。积极心理品质则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在高等院校、职业学校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是高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表现,是高校追求自身发展,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政治保障。

(三)培养学生积极心理个性品质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时代课题

在经济全球化,思想意识形态多样化、价值观多元化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已成为国家和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挖掘学生积极心理培养个性品质是时代赋予心理健康教育的新的课题。把大学生心目中那些对于自身发展有益的、有利于和谐社会构建的积极的心理品质和因素挖掘出来,针对不同的学生个体,观察分析个性品质因素,以积极的心理状态促进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是高校培养挖掘学生潜能、使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个性品质得到良好发挥的根本任务。因此,高等院校、职业学校有必要针对当今时代发展要求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现状,制定切实可行策略,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个性品质。

二、高等院校、职业学校学生积极心理个性品质培养存在的问题

在教育部颁布《关于加强普通高校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之后,高等院校、职业学校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然而笔者通过对某综合性大学的学生结合问卷调查和个别谈话的形式,调研得知:高等院校、职业学校学生积极心理个性品质的培养上存在着缺乏重视、教育方式方法不符合时代的要求、教育系统性缺失及学生自身缺乏独立性等主要问题,不利于大学生形成抗挫折的能力和积极心理个性品质。

1.缺乏重视。高等院校、职业学校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大多数从现有问题出发,着重解决现有心理问题,缺乏对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的关注,不能及时了解大学的心理动态,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个性品质。一方面表现在学生自我认知。行为的趋同现象使大学生隐藏掩盖了自己的积极心理和个性品质,认为那些被大家认可的消极心理和行为就是对的,不知道个性品质的展现是自我能力提升的表现,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来讲是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另一方面则表现在高校的重视程度上。高校和教育者在对大学生进行教育时,以学习成绩作为培养人才的标准,不注重挖掘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忽视个性品质的培养。

2.教育方法单一。列宁提出的理论灌输方法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法。时代的发展对高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单一的理论灌输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难以满足学生的心理环境和自身发展要求。世界万物都在发展之中,理论要发展,与之配套的方式方法就一定随之发展。方法过于单一会阻碍对新理论的吸收和运用,影响了教育成果的时效性。因此,有必要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心理和个性,制定出能够被学生所接受,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积极心理个性品质培养的新方法。

3.教育系统性缺失。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系统性缺失的问题,而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忽视了系统环节中环境的作用,并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孤岛效应”。“孤岛效应”(isolated island effect)是一个可以被普遍应用的比喻性术语。当一个所指事物或系统与其相关的条件或环境脱节,从而被孤立起来以后,就如同大海里的一个孤岛一样。〔2〕教育系统对高校来讲如同生产中的产业链条,哪个部分受到了阻断,都会影响整个生产的运作。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孤立的,需要与社会、家庭形成系统的教育网络,共同培养挖掘学生积极心理个性品质,进而有助于学生积极心理个性品质的形成和学生身心的发展。

三、高等院校、职业学校学生积极心理个性品质培养的策略

高等院校、职业学校对学生积极心理个性品质的培养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完善和发展的系统工程,这一工程建设的好坏关系到国家创新人才的培养和人才资源大国的构建。从认识观念、创新方法、环境创设三个方面来探究学生积极心理个性品质的培养策略符合学生身心和时代发展要求,具有现实的可行性。

(一)提高认识,让积极心理个性品质培养观念深入人心

从心理学角度来讲,对事物的深入认知是事物能否顺利发展的先决条件。认识的问题是指导实践的重要问题。高等院校、职业学校培养学生积极心理个性品质首要的任务是将积极心理个性品质观念深入人心。

一方面,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积极心理个性品质认知。通过团体训练等方法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积极心理因素,抵制消极心理因素的形成,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完善健康人格,正视自己的个性中的缺点,发扬个性品质中的坚强意志、个人潜能、美德、独立性等优良品格,充分发挥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为培养创新性人才打好基础。另一方面,提高师资队伍素质,关注学生积极心理个性品质。美国在对学生进行国民教育时,通常是通过每一学科进行渗透,使国民教育更加具有普遍性。高校的师资队伍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应该改变旧的规范式中只通过专门的心理健康课来对学生进行积极心理教育观念,从注重学生成绩转变到注重挖掘学生积极心理,培养个性品质上来。使高校的积极心理个性品质培养方案更加具有时效性。

(二)创新方法,使心理健康教育与情景模式教育、网络教育相结合

时代的发展和更新对高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创新是一国发展的不竭动力,同样也是高校发展的催化剂。教育工作方式方法的转变和创新是当今高等院校、职业学校面临的新任务、新目标。

高等院校、职业学校对学生积极心理个性品质的培养不能再从单一的理论灌输中寻找出路。要积极探索新的方式方法,着力解决相对创新,方法相对滞后的矛盾。基于思想意识形态多样化的时代背景,高校对学生积极心理个性品质的培养要把心理健康教育与情景模式教育、网络教育相结合,并使之有效运用到具体的教学实践当中,丰富和发展教育内容和方法。情景模式教育是针对团体或者班集体的方式,进行积极心理个性品质的情景创设和演练,使学生在情景活动氛围中发现自我积极心理方面,激发个人潜能,形成良好的人格和个性品质。此外,通过打造校园网络教育平台的方式,发挥网络快捷、互动的特点,把积极向上的思想和心理对学生进行广泛教育,优化网络环境,形成以咨询、测验、训练三者为一体的网络链条,为积极心理和个性品质的形成保驾护航。

(三)优化系统性,营造有利于积极心理个性品质培养和发展的环境氛围

高等院校、职业学校要走出“孤岛效应”的困境,要顺应学生心理和社会的发展。创设有利于积极心理个性品质培养和发展的系统环境,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因此,高等院校、职业学校对学生进行积极心理个性品质培养的系统环境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究。

首先,增强系统性认知。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不仅要加强对学生的文化知识教育,而且要切实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3〕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任何一项教育都是一个系统工程,都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因此,在培养学生积极心理个性品质的过程中,要增强对系统性作用的认知,把对学生积极心理个性品质的培养放在大的教育系统之中,强调环境在系统中的重要作用。

其次,明确主客体关系性质。教育系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是各个部分的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在教育的过程中,这个系统是复杂多样的,是动态的,主客体之间的关系也不是单一的、固定的,会受到具体教育背景、环境和其它因素的影响并发生改变。因此,笔者认为,把培养学生积极心理个性品质的方法和过程放置在系统中,首先要明确在这一动态系统中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关系的双向互动性。在一定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与客体之间可以互相转化。把握好这一关系有助于深入挖掘学生积极心理个性品质,为进一步探究培养学生积极心理个性品质方法的创新奠定关系基础。

最后,创设挫折教育环境。根据AQ(逆境商数,指我们在逆境时的处理能力)专家保罗·史托兹博士的研究,“一个人AQ值愈高,愈能以弹性面对逆境,积极乐观,接受困难的挑战,发挥创意找出解决方案。”〔4〕培养学生坚韧的积极心理和个性品质需要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挫折教育环境的创设可以为学生提供积极面对挫折的机会,进而使学生在挫折中学会调动积极心理,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参考文献〕

〔1〕.王新波.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0,(11).

〔2〕.李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研究〔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200.

〔3〕.江泽民.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J〕.求是,2000,(05).

〔4〕.方鸿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案例评析与对策〔M〕. 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 2009: 160.

〔责任编辑:侯庆海〕

猜你喜欢

积极心理培养
积极心理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弱化权势,和谐共生
从美育角度如何促进高职生积极心理发展的内容研究
武术搏击训练的运动反应能力探讨
浅析加强物理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
知恩于心,感恩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