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听课”与“观课”的异同
2012-04-29戈亮亮
戈亮亮
摘要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观课”的概念悄然兴起,“听课”和“观课”虽然仅一字之差,内涵却发生变化。本文旨在通过对比分析“听课”和“观课”的异同之处,明确在新课程理念下,课堂观察在理念、态度、方式方法上的变化,从而有效地指导教师开展课堂观察活动。
关键词课程改革听课观课
“观课”是随着课程改革的实施发展起来的概念,它的核心意思类似于“听课”,也就是课堂观察。但是从“听课”到“观课”,虽然只是一个字的变化,但是内涵却发生了变化,所谓“观”,强调调动人的多种感觉器官,特别是透过眼睛来观察整个课堂教学,课堂上的一切因素都会成为“观课”感受的对象,包括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整个课堂整体的氛围。同时,“观课”它更强调参与者用心灵来感受课堂、体味课堂。
关于听课与观课的概念,一些学者进行了比较分析,如邵华光认为观课与听课对“听”的强调不同,观课的“观”强调用多种感官收集课堂信息。“听”不包含“观”,而“观”包含“听”,“观课”比“听课”有更深层次的意义。朱郁华认为从“听课”到“观课”不只是换一说法,更多的是一种教研文化的建构。由此可见,可以把“观课”界定为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及有关辅助工具,直接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作相应研究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那么,“听课”与“观课”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呢?
1听课和观课的联系
第一,“听课”和“观课”都是对课堂教学的观察。无论是“听课”,还是“观课”,都是听课、观课教师深入到课堂教学中来,对授课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进行仔细的观察,并根据观察的结果进行交流和研究的一种教研的方式。它们都强调运用多种感官对课堂信息进行收集、整理、总结、反思和交流,都是一种对课堂教学的观察活动。
第二,“听课”和“观课”的目的都是为了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听课”和“观课”都是授课教师和听课、观课教师共同收集和感悟课堂信息,围绕共同的教育教学内容进行对话和反思的活动,帮助教师更新教育观念、优化教学设计、拓展发展空间,促进教师对日常教学行为进行总结和反思,从而达到改进课堂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目的。
2听课和观课的区别
第一,观课更强调目的性。在新课程理念下,一节课包含着大量的信息,作为观课者要想不分巨细、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所以要想进行高效的观课,就必须在观课前确定好这节课的观课目的。不同的观课目的所确定的观课重心也不同,这样就会使观课教师有的放矢、有所取舍。例如,这节课的观课目的主要是了解授课教师对教材的处理情况,那么观课教师的观课重心就要放在授课教师身上,教材如何取舍的,教学活动如何设计的,向学生提了什么问题,学生是怎样回答的,教师做出什么样的反应,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何等等。如果观课目的是了解授课教师在课堂上如何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成长,那么听课、观课教师便要注意授课教师是否能照顾到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听得懂,小组讨论时有没有让能力高、接受快的学生去照顾其他学生,所安排的练习是否满足不同能力的学生的需要等。
第二,观课更强调课前的沟通。与传统的带着笔记直接进入课堂的听课不同,观课要求观课教师与授课教师必须进行提前的沟通。沟通能加深观课教师对授课教师、授课班级等自然情况的了解,这就有助于理解授课教师如此设计教学过程背后的意图。同时,沟通也能让观课教师对授课教师的教学过程有个大概的了解,做到心中有数,同时根据相关信息确定观课的目标。明确目标后,观课教师要根据自己的观课目标,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搜集课堂教学的有关信息,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和背景资料,做好充分的观课准备工作,使自己对要观摩的课堂教学有一个全面的把握和提前的预计,进而在观课的过程中能发现有价值的问题,提高观课活动的效率。
第三,观课更强调对学生的观察。传统的听课目标大多指向为授课者,主要观察授课老师是如何讲的、如何教的。而新课标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其核心是“以学生为主体”,课堂是否高效的基点都体现在学生的主动、积极、乐学等层面上。因此课堂观察不仅要关注教师如何教,更要关注学生如何学,也就是以学论教。观课则更强调对学生的观察,通过学生的学来讨论教师的教。对学生的观察应该包括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法、学习状态、思维表现、学习习惯、学习行为、课堂气氛、学习效果等多种要素。
第四,观课更强调高参与度。观课要求观课教师不能做一个旁听者,而要做一个参与者。听课者要全身心投入到课堂教学中,让自己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融入到课堂教学情境之中,带着欣赏的目光,感受课堂氛围,享受教学过程。让自己的见解与主讲者的设计发生碰撞,产生更好的教学设计的火花。因此,观课要求观课教师不要坐在最后一排,而是要尽量的坐到学生中间来,这样可以更好地融入到教学情境中来,更好地从学生的视角发现问题,听课教师则往往坐在教室的最后。
第五,观课更强调用心灵来感悟课堂。与听课对“听”的强调不同,观课在强调用多种感官收集课堂信息的基础上,更强调课堂整体的把握,强调用心灵感悟课堂。孔子说:“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也就是说,要认识人和事物,既要看他的作为,了解他的思路,更要考察他的动机、价值追求,这样才能更真切地认识、理解和把握观察对象。观课过程中,我们不仅仅是用耳朵听授课教师的语言,用眼睛来观察授课教师的授课过程,我们还应该透过耳朵的听和眼睛的看,用心灵去感受课堂、体悟课堂。
第六,观课更强调主动思考。在新课程理念下,有效的观课绝不是平常听课只填写听课笔记以备检查的无所事事,它更强调观课教师主动进入,积极思考。不经过思考,就不会真正成为自己的经验和思想。观课要求边听边想,授课教师是如何处理这部分内容的,和我的设计有什么不同。有哪些优点和不足,这些都是思考的内容。
综上所述,“观课”更强调观课教师主动参与课堂,全身心地感悟课堂,全面关注师生的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更能让观课者深入到课堂情境中去,更符合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观察的要求。
参考文献
[1]胡燕,樊允浩,李影,赵洁.近十年来关于听课、评课研究的相关综述[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0.1(5).
[2]陈大伟.走向有效的观课议课[J].人民教育,2007.23.
[3]吴传刚,左瑞红.听评课理念的转变[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4.30(4).
[4]何平,王莉娟.听课评课面面观[J].贵阳金筑大学学报,2002.9(3).
[5]杨瑞珍.谈新课程的听课与评课[J].文学教育,2009.11.
[6]王雅琴.浅谈教师听课与评课[J].长春大学学报,2003(5).
[7]王文涛.观课议课的六大关键环节[J].中小学管理,2011.10.
[8]邵光华,王建磐.教师专业发展取向的观课活动[J].教育研究,20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