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2012-04-29郑志雄

考试周刊 2012年4期
关键词:学生观以人为本班主任

郑志雄

摘要: 要做好教书育人工作,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应当自觉地把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作为教育教学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一方面要树立新型、民主的师生关系,另一方面要树立多元智能的评价观,以促进教育的现代化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 班主任“以人为本”学生观

怎样看待学生,对于教师来说,是一个具有根本意义的问题,特别是对班主任意义更大,直接影响教育活动的目的、方式和结果,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要做好教书育人工作,我认为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就应当自觉地把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作为教育教学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以促进教育的现代化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那么,班主任应该如何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现将我的做法跟大家一起交流、分析。

一、以人为本,树立新型、民主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对班集体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取得成功的必要保证。有调查表明:一个人的学生时代,与老师相处的时间超过与父母相处时间的两倍;老师则有80%的时间是与学生交往的。这种朝夕相伴的生活,如果没有和谐的师生关系,没有师生的相互理解和相互信任,班主任工作就难有成效。那么,班主任应该如何树立新型、民主的师生关系呢?

1.尊重学生,平等信任。

首先,教师要尊重学生。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是每个人的普遍需要,学生由于生理、心理的发展,知识的增多,交往面的扩大,自我意识的增强,特别希望家长、老师,以及周围的人能够尊重他们的人格和意见。

其次,师生要平等信任。教育是平等的,师生没有人格的尊卑、贵贱之分;信任学生是一种特殊的尊重,对学生有着特殊的教育功能,无端猜测是对学生不尊重的表现。

师生关系如果处于一种尊重、平等、信任的状态,那么它所营造的和谐、愉悦的教育氛围必然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新课程背景下的班主任应是素质优良者,是学生健康心理的辅导者,充满亲和力的真诚的倾听者,是学生的“人生导师”。例如,当后进生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或者犯错误时,他们更加渴望得到老师的尊重和信任,当这种要求得到满足时,学生往往会从老师的信任和期待中体验到人的尊严,就会表现出由衷的喜悦,并激励自己不断进取。因此,教师必须抱着与人为善的态度,耐心对其进行帮助、教育,才能为学生接受。反之,如果教师对学生进行挖苦讽刺,就只能引起学生的反感甚至“敌意”,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想法,久而久之,师生间就会出现一道鸿沟。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有过这样的比喻: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晶莹透亮的露珠是美丽可爱的,却又是十分脆弱的,一不小心滚落下去,就会破碎,不复存在。所以教师不能将学生当做手中的面团,想怎么捏就怎么捏,而要充分尊重、信任学生,建立新型、民主的师生关系,全面推进教育工作。

2.互相交流,教学相长。

新型、民主的师生关系还表现为师生的互相交流,教学相长。

(1)互相交流。师生的互相交流是实现教育教学任务的基本途径。这种交流是一种双向交流,学生既不是单纯接受,又不是被动接受,而是同样有着交流的主观愿望与能动性。因此,握有交流主动权的教师必须树立学生主体意识,把学生看成有多方面需要的有主观能动性的对象,以平等的身份和满腔的热情寄希望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进行一种持久的和谐的师生交流。这种交流贯穿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是全方位、多侧面、多功能的交流。教育教学活动是师生重要的信息交流活动,既有知识或理性的交流,又有情感或感受的交流;既有有意识交流,如上课、改作业、谈话、主题班会的组织,又有无意识交流,如日常观察、言谈、举止和印象等。信息交流的有效度与师生双方的态度和情绪呈正比,在良好的气氛、情绪和心境下,学生接受教育的积极性较高,感悟性较灵敏,反应能力较强,思维较活跃,更易于记忆理解知识。其实,细心的老师就会发现平常与你经常交流的学生上课时精力最集中。当他走神的时候,只需一个眼神,就可以解决问题,一切尽在不言中。师生就是在这种丰富多彩的交流交际之中获得有效信息,协调自己的行为,使“教”与“学”达到统一的。

(2)教学相长。“教学相长”就是教与学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从而双方都得到提高。教学本身是一个双向活动,教师在引导学生探求知识的过程中起着助推的作用,没有教师的引导,学生的知识就不可能高效和快捷,但教师也不可唯我独尊,搞一言堂,因为教师的思维能力并不是超前的。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个别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善于思考、乐于发言,并提出与教师不同的见解,若能沿着他们的思维想、做,就可以一题多解,否则就会扼杀学生的积极性。就像一位名师所言:“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和社会的飞速发展,知识日新月异,现在的教师已不再是唯一的知识拥有者,现在的学生也不再是知识的接收器,其中有些学生某些方面,如计算机、现代科技、音乐技能等已超过了部分老师。由于目前获取知识的渠道极多,不少信息学生已经掌握了,教师却毫不知晓。古人云:“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因此,教师要敢于打破“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坚持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地位,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要虚怀若谷,不耻下问,心悦诚服地把学生当老师,向他们学习自己不知的东西,不断地充实自己,提高自己,并以此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学习的主人,努力做到教学相长。

二、以人为本,树立多元智能的评价观

多元智能理论的创立者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教授认为:智能绝不是标准化测试中所得到的成绩,而是在特定文化背景下或社会生活中解决问题或创造产品的能力。其中解决问题是指能够针对某一特定目标,找到通向这一目标的路线。加德纳不仅重新界定了智力,而且提出了关于智力结构的新理念——多元智能理论。这一理论认为,从基本结构来讲,智力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组能力,也就是说,智力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他提出有八种智能类型,分别是: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视觉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肢体动觉智能。在这八种智能之间,不存在哪一种智能更重、哪一种智能更优越的问题。八种智能在个体的智能结构中占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只是在不同个体身上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并且具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换句话说,任何一个正常的人都在一定程度上拥有其中的多项能力。对于每一个体来说,不存在谁比谁更聪明的问题,只存在谁在哪一领域,哪一方面更擅长的问题。众多学校教育的失败者却在不同的领域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例如:只读了三个月小学就被勒令退学,最后成为举世闻名的发明家的爱迪生,举世闻名的“球王”贝利在学习上却是个“傻瓜”,从弱智到“天才指挥家”的舟舟,等等。如今,多元智能理论在教育改革中已经得到强烈的认同,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与我们大力提倡的素质教育异曲同工。

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教师要更多地以人为本,从“人的转型”和“人的全面发展”出发,从兴趣或责任出发挖掘、丰富自己教与学的经验。那么,按照多元智能的评价观,我们应如何评价学生呢?例如:我们不应当问:“这个学生聪明吗?”而应该问:“这个学生哪方面聪明?”不应该问:“哪个学生聪明?”而应该问:“每个学生哪些方面聪明?”又如课上提问学生,当学生答不上来时,教师应改变过去动辄罚站、训斥、责骂的做法,能做的和该做的只是再向他解说一遍。因此,教师要多几把尺子评价学生,变“选拔适合教育的学生”为“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努力为不同智能类型的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宽广的发展空间。让每个学生,特别是帮助成绩差的学生发现自己身上的长处,树立信心,找到努力的方向,体验成功的乐趣。

总之,为了让学生接受更好的教育,让心灵与学生的心灵产生共鸣,新时代的教师要做有心人,真正树立起“以人为本”的正确学生观,彰显“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教育教学理念,使教育工作凸显人性美。教师必须给予学生热情的关注,努力理解他们的思想,提供锻炼的机会,让他们树立起自信心,掌握学习主动权,再辅以教学方法的引进,从而充分发挥教师“因势利导”的作用,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健康、快乐、正常和全面发展,直至走向成功的终点。

猜你喜欢

学生观以人为本班主任
如何做好一个班主任
夸夸我的班主任
外籍教师课堂典型用语及其所采用的教育教学措施背后折射出的“学生观”和“教育观”
班主任
语文教学应“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理念在幼儿园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提升教育智慧,打造高效课堂
孔子学生观对教师职业道德发展的启示
《外国小说欣赏》的写作价值研究
关于解决大学生上课玩手机问题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