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效教学:从文本主义走向人本主义

2012-04-29王金桂左东

江苏教育研究 2012年4期
关键词:人本主义有效教学

王金桂 左东

摘要:有效的语文教学既要关注教,更要关注学。从学习的角度体察教学的有效性是本文论述的主题。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需努力实现从文本主义到人本主义的转变,包括:(1)从夯实双基到养成习惯;(2)从感悟理解到思维创新;(3)从教学预设到课堂生成;(4)从强调结果到关注过程。

关键词:有效教学;文本主义;人本主义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9094(2012)02-0025-04

当前,我们的语文教学和研究,从新课程的探讨到新课标的落实等,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我们冷眼看课堂,仍存在大量的低层次低效益的教学和高负担的机械重复练习等现象,这就促使我们思考语文教学的有效性问题。学习是以学习者的主体参与为前提的主动的心智活动。只有充分地挖掘了学习活动中人的积极因素,才能最大程度地提高学习效率。所以,语文教学要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思考和探索。提高课堂教学成效。

如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呢?我们以为。要努力实现从文本主义走向人本主义。即语文教学要从以书本为中心转变为以人为中心的教学。具体地讲,这种转变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基本目标:从夯实双基到养成习惯

过去,我们相信,学习语文掌握了基本的字词句及谋段构篇的能力就行,即掌握“双基”。“双基”的核心部分是基础知识,它具备系统性、稳定性、易测定性等特点。它占据了语文教学的中心位置,所以语文教学形成了“以本为本,以教参为准”的常规格局。

但是,语文教学作为母语教育,肩负着传承、发展优秀的民族文化,形成儿童基本的世界观的重要使命。所以,语文教学不仅仅是技能。要更多地吸纳优秀的民族文化和传承民族思维表达方式。语文教学应恰当地对待“双基”,要重视,但不要“矫枉过正”,把“双基”变成语文教学的“负担”。事实上,语文学习范围之广、方式之灵活是不用言说的。我们每天生活在母语的环境之下,一切都可以成为语文的学习材料。任何地方都是语言学习的场所。我们不缺乏语言学习材料,缺乏的是一种学习的热情和习惯。尤其是习惯。

学生具备了基础的语文能力和习惯,如会拼读生字,查工具书,正确地写字等。语文学习则水到渠成,学习成效将逐步显现。好习惯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将大幅度提高学习的效率。这是最科学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和途径,也符合儿童的心理与生理规律。那些学力低、基础差的学生,最为明显的表现就是学习习惯差,其次才是学习能力差。

江苏朱泳焱老师指出:在众多的议论中,语文素质可能会涉及到方方面面,但我想,其中最重要的。应该是两种习惯和两种能力。两种习惯:一种是经常读点书报的习惯,一种是经常写点东西的习惯。两种能力:一种是赏析好的语言作品的能力,一种是评改差的语言作品的能力。朱老师讲的两种习惯两种能力正是语文学习的精髓,即“吸纳”和“倾吐”,或者概括为“学会阅读”和“学会表达”,这是语文的两个支柱。

王海萍老师提出了构建新课改理念下的“大语文习惯养成”的主张,其习惯体系的中心层是“语文的习惯”——既指语文基本素养,也含语文诸多能力。而语文基本素养方面,包括五种良好习惯:说普通话,写规范字,查工具书,学会积累,学会电脑;语文能力方面的良好习惯,包括:学会思维,学会读书,学会写作,学会交际等。苏教版教材主编张庆先生也指出:“语文教学的出路何在?我看还是要眼睛向下,固本培元。起点不妨低些,但训练一定要扎实,要求一定要严格。要把着力点放在加强识字、写字、朗读、背诵、作文等训练上,放在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学习素质上。要使过去被视为‘软的东西真正地‘硬起来。”由此可见,追求有效的语文教学,我们必须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观点,必须改变过于强化“双基”训练的观点与做法。在教学中,注意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从大处着眼,把习惯养成和对学生的人格塑造、终身发展等因素结合起来;从小处着手,从基础的根本的“小事”抓起,如写字、读书、用心作业等。从夯实“双基”:到注重习惯的养成,其实质是着力训练和培养“会学习的自动化的人”。“双基”的训练,只是培养人的依据、方法。语文教学,尤其是小学语文,从根本上说是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与发展。

二、有效途径:从感悟理解到思维创新

当前。满堂讲、满堂问的“一言堂”式教学确实已不多见,新课标中的诸多理念正在悄悄地成为课堂教学的一种追求。但崇奉教材,精读(讲)课文,还是当前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与基本方式。语文教学绝大多数在引导学生阅读、理解、感悟文本。教学活动多限于对文本既定的意义讲解、分析和讨论。因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是建立在这样一种前提之下的,先要正确表达,再要求自由表达。而其他国家的母语教学,则要求先自由表达,再学会正确表达。我们这种纠错在先的语言教育使孩子们不敢大胆地思想,不敢尽情地说写,也就难以达到最终的自由表达的境界。与其他倡导自由表达、自主表达的母语教育体系相比,我们的孩子似乎已经失去了自由表达的土壤和习惯。“这种自我表达、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是从小学甚至是幼儿园时就被我们压制了。”长期的耳濡目染,我们的孩子集体“失语”,课堂上不再生机勃勃,而是“万马齐喑”。自主性的丢失,说到底是教学中见文而不见人。这就导致我们的课堂学生听得多记得多读得多,但问得少,独立思考少。有创见的就更少。

理解、感悟,是一种重要的阅读方法,但不是我们的根本目的,语文的终极目标是让学生自由、尽情地借助于语言实现自我表达。而要想获得自由地尽情表达,思维尤其重要,因为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与思维是密不可分的。以感悟理解为主要特征的语文教学,课堂教学被大量的语文知识、基础练习所占据,“研读”文本,“深挖”文本,甚至“肢解”文本成为常态;也导致学生对学习活动本身缺乏全方位的感受与体验,学习策略、方法等学习元认知被淡化甚至丧失。

所以,语文课堂需要引入真正有思维价值的内容。开展积极有效的思维训练。有人提出语文课要书声琅琅。又要静思默想,这是很正确的。语文课要激发思维,自主思考,留给学生自由表达的空间和机会,这样的课堂才是有深度的高效课堂,儿童思维与心灵才会得以成长,人性和情感才能得到滋润。培养了会提问、会思考、会学习的人,是语文教育成功的重要标志。

三、落实课堂:从强调预设到关注生成

我们的教学传统是重预设轻生成的。长期以来,为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我们注重课堂教学的前期准备。着力抓备课环节,作为主要的课堂教学的管理方式。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依赖于老师的自觉行为。我们坚信,有效的课堂教学管理必须伴随着课堂教学实施的全过程。教学预设是对教的内容、方法、过程作经验上的准备,是显性的,易测量的。偏重于教师的主动活动;课堂生成则缘自课堂中学生的直接感性的学习活动和体验,是学习者的能动的外在反映,是学习者学习

水平、成果、过程包括情感等一切因素的综合和显现,但却是隐性的,不易测量和控制的。基于这些理解,我们认为:

1.有效的课堂教学不排斥精心预设(即教前备课)

教师通过精心备课的环节,为学生的学习准备更加充分,安排更加合理,准备必需的教具、资料等,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整合、删减、重组、调控等,这是教学的基本要求。但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应更为关注的是教学过程中的合理生成,精彩生成,并努力地对生成性的课堂资源进行利用、整合,把它作为教学的增长点、智慧点、创新点来处理。

2.有效教学是以高素质的教师作保证并具体实施的,教师要切实提高课堂教学和管理的能力

第一,对于教材的钻研和再开发的能力。语文是一门综合性课程,一本薄薄的语文课本只是这门课程的主要的组成部分。语文课程无处不在,从课堂内外到家庭社会,从只言片语到一草一木,都是需要开发、值得开发的语文课程资源。对于一篇课文,教学时不可面面俱到,教师要走进文本、研读文本,善于确定、捕捉课文的要点,建立理解文本、超越文本的“通道”。第二。对于学生学习的调节、控制与激励。教师作为教学中的主导,应努力激发学生,带领学生,进行独立自主的学习,积极地进行思维、想象、表达、体验等个性化学习,依据儿童心理学、教学论等原理。使课堂单位时间内的教学活动有张有弛,情感与思维相互作用,情感与语言共生。第三,对于课堂学习活动的组织和控制。课堂学习的时空是相对固定的,而课程资源则是多变的,需要教师善于系统控制,整合多种学习因素,使学习效益达到最大值。第四,对于课堂生成性资源的直接利用开发的能力。我们要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和提问,发现问题,形成课堂教学活的资源,把它们转化为课程和教学内容;同时,课堂中要尽量避免“非语文”的东西,把有限的教学时间留给学生,读书,思考,讨论,提问,表达。“非语文”与“生成性课程资源”本质上是不同的,前者是肤浅的形式上的“像语文”,后者是“似浅却深”的“接近”语文的东西。小学语文课堂最根本的活动是读书,最重要的任务是思考,核心的学习是表达。互动与表达则应贯穿学习的全过程。

四、促进评价:从追求结果到注重过程

有人对语文教育提出批评,指出语文教学具有功利性,这是不容回避的。语文教育同其他学科相比,具有人文教育独特的优势。功利性的语文教育则表现出对语文知识的高要求,淡化、忽略学生情感态度和个性价值追求等。人文性的缺失,直接导致语文的功利化。

我们以为,语文学习是滋养儿童心灵成长的重要过程。这个过程中,学生沉浸于丰富灿烂的母语文化和课程资源中,通过阅读、表达,获得审美的、自由的、辩证的哲学意味的精神元素,形成正常的人格等,是我们语文教学重要的内容。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不能只凭一份试卷作定论,语文教学需要从追求结果回归到对教学过程的充分关注,这就需要:

1.语文教学既要追求教学价值。更要体现生命意义的追求

语文教学的真正意义和根本目标在于培养对于母语的热爱和熟练的使用,达到热情正常地与人沟通和交流,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教和学进行的学习考核并不是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它只是教学管理中最常用的基本测量方法和手段。我们的教学如果偏重于这一点,显然是“南辕北辙”。所以,语文课堂应该是师生生命主体焕发生命活力的生动过程,是生命意义诠释、放大、展示、被认同的欢快成长的过程。

在教学中,师生都是发展的生命主体,教学固有的价值在生命主体发展中得以彰显,从而获得教学的最大值。教学价值只有在生命意义形成后才具备了更丰富的价值。教学自身的价值观与人的发展应该在教学活动中协调统一起来,不能顾此失彼。如果片面地追求教学价值,那么容易丢失的就是生命关怀,人的价值。语文成为纯粹的工具,师生也成为这个工具的“奴隶”,大量地写,机械地读,简单地背必将占据整个语文课堂。

2.课堂教学评价实现根本的突破,从关注教师的教转移到学生的学上来

把以测量课堂预设的教学活动,转变为以学生课堂上的学习状态、生成发展、语言思维等作为评价的主要内容。这样,教师的注意力才会真正地转移到关注学生的学习活动上来,才是高效的课堂教学。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孙双金老师在谈到自己的好课观时说,一堂好课要上得学生“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小脸通红”,说明孩子兴奋了,情绪被调动起来了。“小眼发光”,说明孩子的智慧之门开启了,学生智慧的火花被你点燃了。“小手直举,小嘴常开”说明学生全身心地参与了学习的过程,不断地表达他的所闻、所疑、所获。这16个字的好课标准。其核心就是儿童解放与发展,是以人为本的教学评价与追求。

3.语文课堂要吸引学生参与教学,主动地学习

专家指出,考察课堂教学效率的标准之一,是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程度。在一堂课上,如果70%以上的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主动地参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这就可以说是一堂高效率的课。真正有效的教学不是简单地让学习者占有现成的知识,而是要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形成自己的见解。如何吸引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提高他们主动学习的欲望?这里我们简单地提出三个要点:一是把问题情境化;二是对学生的学习作即时延时评价;三是把学习变得生动有趣。当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那么,这样的教学就是有效的,高效的,也是符合教学价值追求和人的发展规律的。

语文报社主编蔡智敏撰文指出,语文是美丽的:特级教师王崧舟在《审视语文》长文中,以抒情的笔调,从多个方面诠释了语文的诸多意义。但教学中大量的抄写、机械的背诵、深沉的讲析、功利的评价还大量存在,语文仍旧是孩子们的精神之痛,身心之累。为此,我们倡导有效教学,努力探索轻松便捷、科学可靠的语文学习之路,带领儿童生动快乐地感受语文,亲近语文,学习语文。我们关注课堂,从教学流弊中梳理出一些认识来,从学习的角度提出一些见解,希望能够引起专家同仁的重视,积极地参与研讨,提出中肯的意见,正确地引导语文教育教学,让语文教学更加和谐,让孩子们不再因语文而“黯然神伤”,我们必将欢欣不已。

参考文献:

[1]江明,问题与对策——也谈中国语文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

[2]王海萍.习惯养成获益终生——构建新课改理念下“大语文习惯养成”的体系[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7(2).

[3]张庆.我的小学语文观[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4][5]上官子木.教育的国际视野[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6]孙双金,吴琳.上出地地道道的语文味[J].小学语文教师,2006(11).

猜你喜欢

人本主义有效教学
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观对项目化学习的发展意义
弗洛姆人本主义精神分析的启蒙价值*
人本主义视域下的城市环境污染与治理
初中音乐课堂有效教学的实践研究
走进农村课堂 实施有效教学
浅谈高中英语有效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新理念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
加快中职会计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有效性研究
也论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人本主义路径——兼与董涛博士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