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象牙塔内求“真经”:尴尬事件中的教师角色

2012-04-29阎庆

中小学德育 2012年4期
关键词:犯规心灵孩子

阎庆

【镜头回放】一个班主任的逃避

每周四的年级百米接力赛是全体同学特别关注的体育项目,孩子们总是为之兴奋。小选手使出浑身解数,一路你追我赶,场外“加油”声响彻云天……很快结果出来了,顿时又是一片沸腾。此时,某一角落飞出了一些“不和谐”的声音:“他们有意犯规!他们犯规了!”

稚嫩的声音离我很近,但我装作没听见。“老师,你去评评理好不好?本来应该是我们班赢的!”班里一位小女孩满怀希冀地望着我。“啊?算了吧……”我婉言推托。“老师不是说要敢于同不良现象作斗争吗?”女孩眨着那双清澈的大眼睛,认真地据理力争。“嗯——,我们不要太计较了,友谊第一,比赛第二嘛,算了……”面对女孩黯然和疑惑的神情,我的回答显得如此苍白无力。

单纯的孩子不知道,她是在逼着老师站出来说话——而老师们好像已经不太喜欢这样,或说已不再有这样的勇气了。此时此刻,站出来说话意味着要和其他班级起摩擦,也许会搞得不愉快,更或许会影响同事间的关系;而保持沉默,则相安无事。

但是,从教育的角度来说,这样处理究竟是否合适?古语有云“为官避事平生耻”,那么作为一个教师,这样逃避是不是耻辱呢?在这类事件中,教师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呢?

一、“开窗者”——开启“象牙塔”之窗

1.面对问题不“避事”

面对班级之间易起争执的突发事件,作为教师,选择逃避还是“站出来说话”,教师在其中扮演了一个极其尴尬的角色:回避问题,孩子会对学校教育产生怀疑,甚至淡漠是非观念;认同世俗的做法,任凭社会的浊流淹没年少童稚的心,任其日后变成社会上“集体沉默”中的一员,是何等的不幸与悲哀,我们又是何等的罪孽深重?坚守道德的清规戒律,让学生们个个成为正义之士,我们又隐隐担忧,左右为难——但我们无法回避:也许我们可以不在意成人世界的是非曲直,却不能不在意孩子幼小的心灵,那是一张张干干净净的白纸,是刚刚冒出新绿的春天的草地。

所以,我们要创设不“避事”、敢碰硬的氛围——这种勇气来自心底的无私。无私则无畏,如一位哲人所说,“有德必有勇”;我们必须面对问题,引导学生明辨生活中的是非曲直,用真诚、宽容的心,抱着治病救人的态度去面对别人的错误,在泥沙俱下的社会洪流中保持人格的独立和尊严,做一个心清如水的人。

2.抓住契机求“真经”

校园生活中发生的事件对学生影响深远,所以出现问题时,教师要因势利导,营造积极的心理气氛——它能给学生一种精神力量的感染、吸引、熏陶和改造,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帮助他们直面现实,获得为人处事、学做真人的“真经”。

类似的案例,我们可作为教育契机,为孩子打开一扇通向社会的窗口,给孩子更广阔的视野;同时又能萌发他们的个性,打动其思想、情感和良知。在不知不觉中引导孩子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锻炼学生面对纷扰的世界应对自如的能力,帮助孩子开启并协调自我的生命状态,推动其向着丰富、美好、高贵发展。

二、“药剂师”——化解“沉默是金”之毒药

1.错误面前“打破沉默”

“沉默是金”,先人的处事之道凝聚、浓缩成一种思想,深深地注入我们的灵魂。有时,它的确能收“此时无声胜有声”之效。然而,在类似事件中,作为一个教育者,首先要打破沉默。

学生的善恶观、荣辱观、是非观等,是在一次又一次的良好行为中形成的,也是在一次又一次同自己的和他人的不良行为作斗争中形成的,又是在一次又一次的激动、不安、自豪、内疚、快乐和气愤的情绪中形成的。如果一个教师奉行明哲保身的庸俗人生哲学,“多栽花,少栽刺”,该提醒的不提醒,该批评的不批评,该主持公道的不主持,该明断的是非不明断,就是对恶人恶事的一种纵容,是对学生不负责任的表现。

对于案例中的学生来说,教师的“沉默”与不作为是一种看客的心态,一种懦弱,一种可怕的“习惯”;对于犯规的孩子来说,是一种纵容,一种不该存在的“视而不见”。这样的沉默埋藏了真相,让理解变得困难,让信任变得生涩,让沟通绝缘,让教育失职。所以,打破沉默,是此卷“真经”的关键词。

2.萌发个性“激浊扬清”

教师的个性对学生心灵的影响,是教科书、道德说教和规章制度所无法取代的。所以,教师平时在丰富自己做人、做事内涵的同时,更应增强对“人”的理解,对人性的理解,對教育的理解,然后才能促动学生个性的发展。

教师应将教育思想寓于学生的日常行为之中,寓于其集体关系之中,寓于师生、亲子、生生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之中。把握事件发生之机因势利导,突出对“人”的教育,唤醒学生主体意识、责任意识以及自我完善意识。我们要保护好孩子敏锐的感觉、良心和心灵的纯洁,不让孩子心中的激情冷却,不让他们变得干涩、生硬、呆滞、麻木。上述案例中,我们就应该抓住“浪头”激浊扬清,给学生一个伸张正义的机会,学习做人的机会。

三、“炼丹师”——炼就“站出来说话”之灵丹

站出来说话,是一种沟通方式和手段。就上述案例而言,如果要站出来说话,是不是可以有合适的“说话”方式和内容呢?笔者认为,事件发生后,可以这样去弥补——

1.还原事件,共同探讨

利用队会或谈话课时间,就此事进行探讨:

探讨1:用“情境演出”还原事件,犯规的同学是故意的,还是情急之中的无意犯错?

探讨2:犯规的同学如果是无意的,我们应该如何处理?如果是故意的,解决问题的方案有哪些?当场可以如何处理?是否可以直接找裁判老师申诉?或是事后可以如何处理?

要站在对方的角度去体会与思考,教会学生用心灵去感觉他人的内心世界。这样不仅可以让孩子冷静地看待事件,更学会处理问题的方法。

这样,教孩子用心灵观察、理解、感觉周围的人们,获得处事的“真经”。

2.尝试处理,自我发展

只有牵动、促发了孩子内在世界的变化与发展,才算是触及了教育的本质。通过探讨,学生更能从深层次上去理解自己与他人、自我与集体的关系。然后,“当其可之谓时”,让孩子试着在生活中处理,不断探求合适的方法,并进行交流与总结:

处理方案1:在不影响全局团结稳定的基础上,以写信的方式,给犯错误的同学送去批评和帮助;

处理方案2:向学校体育组提出建设性意见,加强比赛规则的落实。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不能把儿童变成一只缩在樊笼角落里束手待毙的惊弓之鸟。我们要使学生在实践中试着处理各种矛盾冲突,通过学中做、做中学的不断反复内化,逐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行、情感定势,进而建立起对社会、人生的正确信念。

作为教师,要把尴尬事件作为教育契机,正确定位自己的角色,帮助学生在校园这一“象牙塔”内求得做人处事的“真经”,和学生们一起去培植直面心灵与真实的勇气,用智慧去行走,用思想去丰满,用信念去坚守,让那种尴尬的角色不再重演……

(作者单位:杭州市求是教育集团

浙江杭州310012)

责任编辑毛伟娜

猜你喜欢

犯规心灵孩子
心灵真正的荒凉来自太多的快感
扩充心灵的“兼容性”
唤醒心灵
嘟你犯规啦!
等比例“犯规”
篮球比赛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