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日本殖民统治东北时期的“伪满洲文学”

2012-04-29

文学教育 2012年4期

杨 宇

内容摘要:1931年日本发动震惊世界的“九·一八”事变,侵占了中国东北三省后,紧接着扶植清朝末代皇帝溥仪作为傀儡,成立了伪“满洲国”,实行残酷的殖民统治。在此期间,大量日本文人以各种理由涌入当时的”满洲",创办杂志和报纸,创作了大量的小说、诗歌等。这些所谓的“满洲文学”,大多以“建国精神”为中心思想进行创作,自觉地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服务,充当了日本向伪“满洲”国,进行思想栓桔和文化渗透的工具、成为了军事和经济侵略东北的“附属物”。

关键词:日本殖民统治; 满洲文学; 文化侵略;

1931年日本发动震惊世界的“九·一八”事变,侵占了中国东北三省并扶持清朝末代皇帝溥仪为傀儡政权,建立了伪“满洲国”。从此,日本在我国东北地区实行了长达14年之久的残酷的殖民地统治。而作为民族文化与思想意识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的日本文学便顺理成章的成为军事和经济侵略东北的“附属物”被卷入到这场战争的漩涡之中。为了配合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大量日本文人以各种理由涌入当时的“满洲”。他们创办文学社团和报刊,创作了大量的小说,诗歌,游记,戏曲等与伪“满洲国”有关的日文或中文文学作品,形成了所谓的“满洲文学”。这些作家作品大部分以生活其间的伪满洲国为写作对象,不仅描写了他们眼中的东北风情,也展现了在满的日本人的生活和情感。他们当中大都负有日本官方使命,在作品中美化“日本侵略”粉饰“民族协和”“王道乐土”杜撰“日满协和”以鼓吹“满洲建国”的功劳,向“满洲”进行思想栓桔与文化渗透。

早在日俄战争结束后,大连就成为租借地关东州的中心不断的发展,日本人至此大量开始移民中国东北,日本文化也就开始在东北腹地渗入。“日系”文人也随着日本军政势力入主“关东洲”,日本文学开始以大连为中心辐射到长春、抚顺、辽阳等地的日本文化活动圈。这一时期日本移民的活动,主要以总部设在大连的“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简称“满铁”为中心。从事文学活动的日本人,大都是“满铁”的职工,大都是兼职进行创作的,他们不但希望“满洲”成为日本的经济基地,也希望用日本文学记录“满洲”,从而在文化与文学上使“满洲”日本化。“据不完全统计,到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为止,日本人先后在中国东北出版的与文学有关的日文报纸至少有36种,日文杂志至少有38种”。此时日本人所办的民间纯文学杂志大量出现。可以说,这一时期日系“满洲文学”的特点是:文学刊物以小型化专门化和分散化为主;文学社团多是文学沙龙性质的小团体;文学创作和文学活动呈现出自发的、民间性状态。加之早期移民到东北的日本文人在日本文坛影响并不大,虽然他们都希望在“大陆”(东北)开创一番事业,但对东北沦陷文坛的作用还很有限。从这些特点来看“九·一八”事变之前,日系文学并没有彻底地完全地纳入到殖民统治的范围之内。

随着“满洲国”的成立,日本殖民者及伪“满洲国”当局从文化殖民主义出发,积极支持和扶植“满洲文学”的发展,有组织、有意识地将民间纯文学性质向“国家民族”方向发展并先后设立了“满洲文话会奖”、“建国纪念文艺奖”、“满洲国民生部大臣奖文学奖”等"此外,日系文人还控制了满洲文坛的领导权和审查权,借此宣传以日本殖民主义为基础的所谓“建国精神”,并用日本“内地”文学来指导“满洲文学”,以确立日本文学对“满洲文学”的指导地位。正像大内隆雄所说:“现在的在满日系作家们,于他们的意识形态中,已经得了关于战争与艺文的理论了,他们都愿望着,站于作家的立场,要实践国家所赋与他们的伟大的使命”

与此同时日本军部为了对满洲的殖民统治,也格外重视“满洲文学”的发展,不仅资助满系亲日文人,还从本国向满洲输入大批本土作家。为了使日本国民了解满洲的文化,日本文学届享有盛名的芥川龙之介奖也增加了“满洲文学”的比例。如在满日系作家牛岛春子的「祝といふ男」(《姓祝的男人》,又译《祝廉天》),日向伸夫的《第八号转辙器》(又译《第八号道岔》野川龙的《狗宝》就分别获得第12回、第13回、第14回芥川奖“候补”作品等。这些获奖作品从思想内容上完全是以日本殖民主义意识形态而进行创作的。可以说日系文人在对国策的积极迎合这一点上对协助官方构筑满洲文学的殖民化起到了不可忽视的极其重要的作用。

然而日本殖民者在内心意识里瞧不起当地的“满洲国”,对“满洲人”持有强烈的种族歧视与民族偏见,而且日本殖民者对当地中国人的残暴统治,日本人的“满洲人”身份根本不可能得到当地百姓的认可与融合,这种心里的、现实的问题使得众多文人从刚开始怀抱着对中国古代文明的向往,对中国古典文学所描绘的中华文化的崇拜,踏入宽广辽阔的“满洲”大地,到亲眼目睹了日本殖民当局与伪满政权的腐败堕落以及在贫困线上挣扎的老百姓的疾苦,使得他们的“满洲文学”的很多作品描述了正如川村凑在《大众东方学和亚洲认识》一文中所阐述的伪“满洲国”的阴暗面和让人感到耻辱的地方,比如妓女、乞丐、苦力、鸦片瘾君子。“满洲”人的肮脏、悲惨、不讲究卫生、恶臭、不道德等,充斥在作品的字里行间。这些作品披露了当时贫穷落后的现实,颠覆了传统中国的古老光辉形象。中国实情改变了日本普通民众对“满洲国”的印象,正如《近代日本人中国游记》丛书的总序中提到的那样“对近代日本人中国观的形成及其演变过程起到了不容忽视的重大作用。对当时的日本人,甚至是决策层在对话态度上产生过不同程度的影响。”所以日本作家通过亲身经历而创作的这些作品非常有说服力,不仅唤起了日本国民的羡慕、渴望及好奇心,也推动了日本殖民者对“满洲”的殖民野心。并使日本国民以及日本文人从意识深处将这场不折不扣的殖民侵略看成是对贫穷落后的国家进行的一场救世。

综观二十多年间日本侵略者殖民统治东北时期的伪“满洲”文学,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满洲文学”基本上就是日本殖民主义政治文化的产物,其中大部分作品,是自觉地为日本的殖民统治服务的。“满洲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无论是日本人,还是“满洲人”,也在殖民主义的有色眼镜下不同程度地变形和扭曲了。“伪满洲”文学的狂想、偏执、不切实际的一切绝症随着抗日战争的胜利,连同“满洲国”的土崩瓦解,最终灰飞烟灭了。然而文学作品作为历史见证的一部分却摆在我们的面前,真诚地希望后人以史为鉴,不要让历史的悲剧重演。

参考文献:

①《满洲文学研究》,新京:文求堂出版。

②大内隆雄:《在满的日系文学》,载《新满洲》第四卷第六期,新京:满洲图书株式会社,康德九年,第89页。

③冈田英树著 靳丛林译《伪满洲国文学》,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5页。

④大内隆雄:《在满日系文学的成长>,载<青年文化>第二卷第五期,新京:满洲青少年文化社,康德十一年五月,第23页。

⑤川村凑:《大众东方学和亚洲认识》,转自《近代日本和殖民地》7,岩波书店,2005年,第107-137页。

⑥德富苏峰:《七十八日漫游记》,转自张明杰《近代日本人中国游记》丛书,中华书局,2008年,第370页。

杨宇,牡丹江师范学院东语系讲师,哈尔滨师范大学东语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日本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