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新民及其创作述评

2012-04-29张慧兰

文学教育 2012年4期
关键词:责任诗歌

内容摘要:近几年来,诗人王新民笔耕不辍,相继出版了随笔集《泅渡》、《文化阡陌》和评论集《文学补丁》等。纵观王新民的作品,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呐喊,是呼唤,是忧虑,是期盼。作家的眼光始终追随时代的脚步,像一架高度敏感的探测仪,无时无刻不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

关键词:王新民; 诗歌; 责任; 忧虑;

王新民,199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系湖北省作协诗歌创作委员会副主任,省作协全委会委员,武汉作家协会驻会副主席,《武汉作家》总编辑。三十多年的创作历程,王新民著作等身,曾先后出版诗集《走向黎明》、《美丽的阵痛》;散文诗集《颤抖的灵肉》;少儿诗集《温柔的小溪》;评论集《与缪斯女神握手》;《王新民文集》(四卷)等。近几年来,王新民笔耕不辍,又相继出版了随笔集《泅渡》、《文化阡陌》和评论集《文学补丁》等。

我以为,王新民给自己的每一部作品起名都是颇有深意的。它们连缀组合,宛若一条时间的河流,有意或无意地展示了王新民三十多年来整个的思想历程和心路历程。由青春年少对黎明的渴盼,由美丽的阵痛、灵肉的颤抖,回归到温柔的小溪,于悠悠岁月中,在困惑迷茫中奋力泅渡,在文化的阡陌里徜徉漫步,步入中老年,回望理想跋涉的路途,虽无怨无悔,但也有很多遗珠之憾,于是便有了《文学补丁》——王新民委实是希望自己文学创作的过程更趋完美。由诗歌、散文诗到随笔,再到评论,王新民走过了一条由浪漫回归理性,由激情回归沉静,由理想回归现实的征途。

一直以来,我对王新民主席怀有崇高的敬仰,只是他的作品我无缘一一读到。今年年初,我几经周折,偶得他早期的两本诗集《美丽的阵痛》和《颤抖的灵肉》,如获至宝。每天晚上,我将它们放置于案头细细品读,早晨起床即把它们放进随身携带的挎包,于上班闲暇的时光里从容不迫地与它们对话交流。那优美的文字、隽永的意境、丰富的思想、深刻的哲理、饱满的激情、严肃的责任、无畏的勇气、鲜明的爱憎、不懈的追求、执著的奋斗,无时无刻不在感染着我,鞭策着我,启迪着我,引导着我。在春雨霏霏、乍暖还寒的季节里,在骄阳泼辣、烈日炎炎的盛夏里,寻一方宁静之所,静心阅读王新民《颤抖的灵肉》,我的灵肉也随之一起颤抖!读《美丽的阵痛》,我同样感受到了诗人的阵痛!那美丽的诗句,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分明是诗人颤抖的灵肉阵痛后分娩的粒粒珠玑!我曾在阅读后情不自禁地写下了这样的诗句:你的诗/有着女儿般的柔情细腻与秀气/有着男人般的野性豪情与粗犷/你的诗/有着自我的渺小审视与求索/有着智者的博大精深与忧思/你的诗是一轴长长的画卷/一支香烟和一杯酒的写意/……读你的诗,于世俗慵懒颓废中/经历一场灵魂的洗礼/选择文字就是选择责任/生命与文字的长度/在你的诗中得到升华与对比/……读你的诗,与梦无关的年龄/走进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寤寐思服/寝食难安/是你的文字缠上了我/还是我爱上你……

想起近年来零星地读过《王新民文集》、《泅渡》、《文化阡陌》、《文学补丁》等作品,王新民宛若一幅年代久远的装帧画,在经过艺术处理后,又重现了昔日的风采,霎那间耀眼起来。

在诗集《美丽的阵痛》中,贯穿始终的主题是责任、奋斗与爱。在那些火一样热烈奔放的文字里,我看到了诗人的热血在沸腾,责任在燃烧。如《我们打夯》中,诗人写道:我们站在父辈倒下的原野/用阳光填补着悲壮的荒凉/我们用燃烧的热血打夯/我们用轰鸣的筋骨打夯/“嘿左!嘿左!嘿左!……”/为了生活的道路不再弯曲/为了祖国的身体更加强壮/历史啊,请把巨大的阵痛/扣进我们的肉体/请把飞奔的车辆/放在我们的肩上/“嘿左!嘿左!嘿左!……”/我们打夯!我们用生命打夯!再如《我是纤夫,我拉纤》中,诗人写道:我躬着江河般弯曲的腰/奋力拉着一根古老的长纤/我的肩上系着我的祖国/我的牙关咬着我的信念/我沿着弯弯的流水/我踏着历史的曲线/把落下的太阳拉出/把残缺的月亮拉圆/我是纤夫,我拉纤/虽说我像一支远古的弓箭/虽说我似一条原始的小船/但我扬起的是我生命的旗帜/我拉着的是我奋斗的宣言/我一步立起一个坚实的支点/用身体组成一条闪光的弧线/把弯曲的江河拉直/把苦涩的生活拉甜……

读着这样的诗句,你会感受到诗人对祖国、对人民、对生活无比强烈的热爱,这种爱是真挚的,深入骨髓的。诗人愿为改变祖国的贫穷面貌,为实现幸福美好的新生活而不惜阵痛,不惧阵痛,并愿为之付出生命的全部。时隔二十多年,即使是今天,这样的诗句读来仍是那么令人动容,令人震撼。

王新民诞生于生长着史诗同时也生长着忧患与贫穷的江南丘陵地带,他是在山风山雨中和山民的肩胛上长大的汉子,他对生养他的故乡始终饱含着感恩与赞美。其早期诗歌的素材大多来源于故乡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一人一物,字字句句,温情缱绻,情真意切。在散文诗集《颤抖的灵肉》中,诗人写到了故乡的油菜花、桃花、金银花、无名花,写到了丘陵和丘陵女,写到了父亲和集邮的老农,写到了一群光着屁股的孩子和卖鸡蛋的小姑娘,写到了“专业户”的汽车和进城的乡下姑娘……故乡的点点滴滴,就是那样不经意间融入了诗人的情怀,落在了诗人的笔下,它带着清晰的历史的印迹,更流露出诗人对于当代社会人民生活与生命的关注与思考。如《当太阳西落》中,诗人写道:既然太阳每天都会带来新的色彩,我们就完全可以象太阳那样——用全身的热能点燃生命的火炬,每天创造一个崭新的自我!在《追寻》中,诗人写道:在瘦弱的平原,我追寻她失去的乳房;在发黄的高原,我追寻她失去的红润;在畸形的丘陵,我追寻她病变的基因;在失足的盆地,我追寻她崛起的灵魂。我追寻。我追寻引爆我生命的导火线,然后在轰鸣的爆炸声中追寻永恒!

人生。事业。理想。信仰。责任。奋斗。青春。爱情。沉默。反思。这些命题散见于诗歌中,构成了王新民诗歌的灵肉。正如诗人在后记中所言,《颤抖的灵肉》其创作初衷在于“在丘陵地带突兀的思想丛林里寻觅,在心灵中爆发出种种悲壮的感叹、苍凉的呐喊,从而试图唤醒自己和山民浸泡在悲苦忧虑中的良知与觉醒。”一个真正的诗人和作家,无疑都应具有这种远见与胸怀,都应具有这种责任感与使命感。“忧国忧民,爱国爱民,为国为民,把社稷兴亡、民众疾苦挂在心中,把推动历史进步的重任扛在肩上,把希望之光撒向人间,便是文学的主旋律。”这是王新民的肺腑之言。

作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诗坛上具有深远影响的青年诗人,王新民独树一帜,开创了诗歌“宣叙长调”式抒情的先河,成为了“宣叙长调”的创始者与杰出代表。他的诗,感情是磅薄的,深沉的,执著的,热烈的。他喜欢追求一种空旷寥远的意境,喜欢运用气势磅礴、一泻千里的句式,喜欢营造琅琅上口的叠词和叠句的美感。他的诗与其说是文字的组合,不如说是情感的布阵,思想的叠加,才华的迸发!

在随笔集《泅渡》中,王新民收录了从1998年至2003年的近百篇随笔。篇篇短小精悍,却又意味深长。它们是王新民日常生活的所思所想,是灵感的火花,是红尘札记,更是对社会、对文坛、对人生观与价值观、对历史人物、对情感的思索与感悟。它们的触角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触及人性灵魂的深处,直指社会弊端,直面种种困惑与无奈。那些文字的精灵嘻笑怒骂,攀爬滚打,忽而热烈,忽而冷峻。它们,是王新民对自己灵魂的拷问,是对不良现象的严厉抨击,是对人性倒退的深刻反思,是对美好前景的描摹与向往。如《把文学还给大众》、《书是精神的原野》、《夜,在痛苦中孕育黎明》、《失去自我的物化时代》、《缺少营养的城市》等,这些篇章无不凝结着作家的智慧,无不流露着作家的正义感,无不闪现着作家高尚的人格与精神的光辉。正如文集中作家写道:“文学关心的是人。它关心人性的弱点和缺点,关心人生的痛苦和欢乐,关心身边的人与事,关心人的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而良知是一个写作者最基本的道德,是一个写作者认知世界和作品高下的底线。”“他们不是圣者,却要像圣者那样思考,他们不是王者,却要像王者那样前行。他们是谁?他们的名字叫‘作家”。

我以为,在当时那样一个人生观与价值观发生巨大裂变的时期,在社会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作家的精神也正经历着一场艰难的泅渡。作家不是弥勒佛,不是神,不是上帝,任何时期,作家所能做的,只能是鞭策与警醒,只能是呼吁与呐喊。从这个意义上讲,《泅渡》实际上是王新民用文字带领着无数的芸芸众生在泅渡,在挣扎。这,是一次灵魂的救赎,信仰的救赎。

《文化阡陌》一书出版于2007年,也是一部随笔集。在这部著作中,很多作品已显现出鲜明的评论风格,其思想越来越稳重而成熟,其文笔也越来越犀利,越来越有厚重感与沉淀感。作家开始直面诗与诗人、诗人与诗坛,开始直面文与文人、文人与文坛,抨击丑恶,弘扬正义,贬斥低俗,传扬高尚。如《多元化的诗歌时代》、《诗人、诗歌与时代》、《诗人与艺术良知》等,如《也谈余秋雨》、《还张爱玲本来面目》、《易中天的大雅大俗》、《文人不是商人》、《文艺批评之批评》等。他像一个智者,“万人皆醉我独醒”。他不拘世俗,不拘权威,恣肆汪洋,纵横捭阖,他爱憎分明,想说就说,想写就写。从阅读文到阅读人,再回归到文,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作家对当代文化、当代文人、当代文坛的深切忧虑。一直以来,王新民对写“自我”始终保持着警惕,他甚至将“小我”视为诗人的“深渊”。他认为诗之所以脱离读者,之所以成为没有灵魂的“文字游戏”,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诗人失去了社会责任心,失去了社会使命感,一味地沉湎于个人狭小的思想里,从而使诗也失去了“风骨与灵魂”。王新民写诗如此,为文亦如此。我认为,王新民所谓的“风骨与灵魂”,其实正是那种超脱“小我”之外的“大我”,超脱“小爱”之外的“大爱”。为诗者,为文者,倘若心中有大爱,其作品也必将获得大爱。情不真则文伪,情不雅则文俗。一个心中始终流淌着大爱清泉的作家,其对作品、作家的喜好自然雅而不俗,其创作的作品自然倍受读者和群众的喜爱。文学是为大众服务的,只有忠于时代,才能赢得人民的信任;只有给人以真善美的享受,才能永不苍老;只有勇敢地推动历史前进,才能走向永恒。

《文学补丁》是2009年出版的一本评论集,里面共分四个版块:评而论之、前序后跋、缝缝补补、文化英才。在这部评论集里,王新民延续了其大胆评判、直抒胸臆、一吐为快的文风,写下了《被大地震大苦难震醒的诗人与诗歌》、《当下诗歌批评的困境与突围》、《面对文坛恶俗事件》等十多篇作品,收录在“缝缝补补”一栏里。王新民的用意大约在于进一步提出修缮的建议,以弥补自己早期提出诸多观点的不完善,不系统。在这里,我们仿佛看到一位慈祥的老人,正坐在灯下耐心而细心地缝补着衣服上的破损之处。尽管每一篇文章仍旧是大快朵颐,但语气中多了些温婉,多了些慈爱,多了些规劝,多了些和谐。

事实上,《文学补丁》里几乎每一篇文章早先我都读过,尤其是“前序后跋”里收集的文章。每一次读到这些文章,我的内心都会涌起一阵感动。里面近二十篇序和跋,全部是2008年至2009年写的。这些序和跋,有为朋友写的,有为知名人士写的,但绝大部分是为普通的青年作家写的。而且每一篇文章,王新民都写得那样认真,评得那般细腻而中肯。我想,如果没有仔细地通读过这些作者的作品,是写不出这么精妙的文字的。王新民尊重每一个普通作者的劳动,对每一个普通作者都给予无私的关爱与帮助,尤其是对青年作家,更希望通过对他们的指导与引导,帮助他们取得更大的成就。王新民一向谦虚地认为自己并不成功,算不上什么名人,或许,他是在把自己成功的希望寄托在青年作家的身上,这也许是对自己人生缺憾的另一种弥补吧。

纵观王新民的作品,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呐喊,是呼唤,是忧虑,是期盼。作家的眼光始终追随时代的脚步,像一架高度敏感的探测仪,无时无刻不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对于人民和祖国的关注与忧虑,对于人民与祖国的依恋与挚爱,让作家一刻也不敢忘记自己的职责,他一路都在摇旗呐喊,奔走呼号。情郁于中而发之于外,作家几乎是用文字在燃烧自己,所有的作品,无不被作家饱满的忧国忧民之情浸泡过,无不被作家光辉的人性熏染过。当代著名诗人臧克家曾在《王新民文集》第一卷的扉页上亲笔题词“为国为民呐喊”,我以为,这是对王新民作品灵魂的高度评价与正确诠释,是真正可以概括王新民三十多年创作精髓的。正因为如此,在中国诗坛乃至文坛上,王新民都应该是拥有一席之地的。

张慧兰,文学工作者。现居湖北武汉。

猜你喜欢

责任诗歌
诗歌不除外
使命在心 责任在肩
每个人都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责任与担当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诗歌是光
诗歌岛·八面来风
缺的是责任与担当
诗歌论
期望嘱托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