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新升本院校美育教育与人才培养质量新思考
2012-04-29范林
[摘要]大学是培养具有思想者的最佳场所,加强大学生审美教育不但对塑造完美人格和培育自由、全面发展的人具有独特作用,而且对当今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人格偏差、拜金主义的人生价值观、超出社会约束力的个性张扬等起到审美化矫正的作用,对“家庭和谐”、“社会和谐”以及“和谐人格”的美化建构彰显着重要价值意义。文章以贺州学院美育教育实践为例,对地方新升本院校美育教育与人才培养作新的思考。
[关键词]地方新升本院校;美育教育;实践思考
[基金项目]2011年广西教育厅科研项目(项目编号:201106LX632)
[作者简介]范林,中共贺州学院党委组织部部长,经济师,研究方向: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研究、管理学,广西贺州,542899
[中图分类号] G40-0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23(2012)04-0092-0005 一、美育的起源与“美美与共”思想的含义
(一)美育起源与发展
中国的美育起源可追溯到原始氏族社会,而到周代,随着礼制的完备,中国的美育教育方式已成型。《史记·乐书》载周公:“功成作乐,治定制礼”。周公所制定的“礼”,就是维护统治者等级制度的政治准则、道德规范和各种典章制度的总称。而礼又与乐相济,并以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为基本人生修养,其中“乐”就是音乐、舞蹈、诗歌三位一体的综合艺术。由此可见,在中国古代,社会制度、道德规范、审美方式于一体,政治、道德、教育、审美于一体。
孔子是把学校教育与美育教育紧密结合的最早教育家,他把美育归入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之中,他强调“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1]“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2],人要达到完美,必须“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3]这个思想为中国古代美育教育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石。他还提出了“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审美教育的最高标准。到了汉代,统治者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美育思想也居统治地位,美育功用不断得到提升,突出诗乐“经夫妻,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4]的功效。在艺术审美领域,以老庄思想为基础的道家,又与儒家形成对立、互补关系,成为中国文艺和美学思想向前发展的推动力,使中国古代美育教育思想不断向前发展。
但是在18世纪末之前,美育一直是作为审美和教育相结合的产物。美育自成理论体系则是德国诗人、美育家席勒于18世纪末建立。席勒首先把德、智、体、美四育概念分清,他指出教育“有促进健康的教育,有促进认识的教育,有促进道德的教育,还有促进鉴赏力和美的教育。”[5]P102而美育的功能在于“培养我们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体达到尽可能和谐。”[5]P108同时强调:“为了在经验中解决政治问题,就必须通过美育的途径。”[5]P39席勒把美育从德育、智育中独立出来,首次提出“美育”的概念。
在我国,把美育当作一门独立学科加以理论研究和开展实践的是清末民国时代的王国维、蔡元培、梁启超等人。国学大师王国维把“美育”一词从德文“Asthetische Erziehung”翻译过来。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更明确其时代的含义:“美育者,应用美学理论于教育,以培养感情为目的者也。”[6]P1741912年蔡元培任临时国民政府教育总长时,提出的教育宗旨就是“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突出美育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美育发展起伏不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才走上正轨。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美育研究大体经过三个阶段:1978至1988年的第一个10年,为美育建议的倡导期;1988至1998年的第二个10年,为当代美育学科建设的进一步探索与建构期;1998至2008年的第三个10年,为当代美育学科建设的深入发展期[7]P59。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不断向纵深发展,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美学的研究也紧跟时代的步伐,特别是我国政府重点倡导的民生建设,全面提升人的生命和生存质量,让老百姓生活得更有尊严,和谐美育、生命美育、生态美育又赋予新时代美育教育新的内涵。
(二)“美美与共”美育思想内涵及对高校美育教育的启示
“美美与共”思想是我国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社会活动家费孝通先生晚年时对自己人文思想的总结。他在1990年东京召开的“东亚社会研究国际研讨会”上,针对西方国家某些学者对人类学看法分歧,指出今后世界人类这怎样进入21世纪的问题,明确了指导方针:“这就是我概括的十六个字: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8]P6这一哲学思想不但是对人类学发展的瞻望,而且对美育教育指明了方向。“美美与共”学说的思想来源于他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和而不同”、“文化自觉”的理念。费老说,在世界上生活的各个群体,在认为自己的传统价值标准是“美”的之外,各群体之间还应当求同存异,相互理解,承认别人的传统价值标准也是“美”的,做到“美人之美”。在这个基础上,全人类建立起一套大家愿望共同实行的价值标准,达到全人类和平共处、“美美与共”的境界,实现“天下大同”[9]。
蔡元培指出:“优美能使人和霭,安静,对于一切能持静,遇事不乱,应付裕如。”[10]大学是加强青年学生审美教育最佳场所,加强大学生审美教育不但对塑造完美人格和培育自由、全面发展的人具有独特作用,而且对当今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人格偏差、拜金主义的人生价值观、超出社会的约束力的个性张扬等起到审美化矫正的作用,对“家庭国和谐”、“社会和谐”以及“和谐人格”的美化建构彰显着重要价值意义。在民族地区的高校,在实施美育教育过程中,要注意防范两种倾向:
第一,在协调不同民族的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关系时,要“各美其美”,切实防止本土民族或主体民族“唯我独美”。目前在地方性高校中出现文化上“唯我独美”的现象,很大程度上是因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贫富分化过大造成的。用费孝通先生的话那就是“各美其美”的群体在相对接触中,发生了“唯我独美”的本位中心主义,或称自我优越感,排斥和自已不同的价值标准。[11]P464因此,在构建和谐校园时,要对强势、弱势文化群体有一个准确的把握,在美育教育过程中要强调“文化自觉”,强弱双方对自己的文化需要有一种理性的自知之明,让师生感受到多元一体、和而不同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第二,在美育教育中提倡“美人之美”的同时,又要防范“从人之美”。来自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区域、不同经济条件的青年学生都在高校这个平台中相互调适、转换,相互补充与相互融合,在校园营造非常良好的“美人之美”的氛围。但在开放、融合过程中,要防范“从人之美”的倾向,特别是西方文化不断涌入,我们也从中了解和借鉴西方先进文明,做到博采众长、开阔胸怀、拓宽思路、启迪灵感,绝不可走全盘西化的道路,而是在自身传统文化基础上,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正如费孝通所言“‘美人之美并不要求‘从人之美,而是容忍不同价值标准的并行不悖,但要求摆脱本位中心主义,而采取多元并存的观点。”[12]P465费孝通先生“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哲学思想给民族地区高校开展美育教育指明了方向,特别是校园内不同民族之间在“各美其美”的同时,也要积极引导彼此之间“美人之美”,大力营造相互欣赏、相互促进的和谐氛围。
二、贺州学院美育教育实践与思考
贺州学院地处桂湘粤三省交际处的广西贺州市,是一所具有69年办学历史的地方性本科院校。她前身是成立于1943年广西省立平乐师范学校,新中国成立后,先后易名贺县师范学校、梧州师范专科学校、梧州地区八步师范学校。1983年经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成立梧州地区教师进修学院,1988年更名梧州地区教育学院;1994年在成人教育基础上成立了梧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6年由专科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并更名为贺州学院。在近70年的办学历史进程中,美育教育紧跟时代步伐,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早在1944年,学校刚成立不久,多次邀请时在八步开展抗日救亡活动的爱国民主人士何香凝、千家驹、陈此生、梁漱溟、柳亚子、高士其、莫乃群等到校开展爱国救亡讲座,在青年学生中播下爱国主义种子,开启了学校美育教育第一课。近70年来,贺州学院始终立足于地方,依托瑶、壮、汉民族特色文化,探索一条具有民族性、地方性的高校美育教育之路。
(一)地方历史文化资源是开展美育教育的基础
扎根地方、依靠地方、服务地方是地方本科院校办学的显著特点。地方历史文化资源为美育教育提供丰富的素材和拓展空间。以贺州学院所在地贺州为例,尽管贺州在全国的版图中并不显眼,但它在历史上的区域位置及今天保存的历史文化资源,令世人利目相看。
贺州是古代岭南连接中原,中国海上丝绸之路陆路与水路对接点,是岭南走廊核心通道,其境内潇贺古道不但是中原与岭南重要的交通通道,而且还是文化长廊,是南北文化交流的落脚点,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民族文化积淀,是国内民族认同表现最为和谐的区域之一。
贺州自古以来是一个民族“大杂居、小聚居”区域,族群复杂,汉、瑶、壮、苗为四大族群,其中汉族族群又可分为本地人、客家人、都人等20多个族群,瑶族可分盘瑶、土瑶等族群,有“岭南族群博物馆”之称。
以贺州为中心的桂、湘、粤省际结合部,是中国瑶族同胞最集中聚居地,与贺州山水相连的湖南道县、江永、江华、广西恭城、平乐、富川、八步、苍梧和广东怀集、封开等县市,人口约520万,其中瑶族同胞约为100万,占全国瑶族人口近1/3。贺州还居住着世界上唯一的土瑶支系,瑶族文化在这里大放异彩。
贺州是我国语言多样性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区域内拥有全国汉语方言分区七区中的五区,除有壮语、瑶语、勉语、苗语、标话等少数民族语言外,汉语方言也有西南官话、客家话、闽语、粤语、湘语等20多种,是全国罕见的多语言、多方言地区,素有“语言博物馆”之美誉。
贺州在历史上创造了多项全国、全区第一。在贺州这块古老土地上,曾出现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瑶族皇太后——明孝穆皇太后;在旧民主革命时期,祖籍贺州的龙业鼐成为中国第一个佩戴红领巾的人;1943年贺州钟山县红花乡花山黄坪探出中国第一块铀矿;在贺州平桂建立了广西第一个矿务局——平桂矿务局;1995年原梧州地区(今贺州市和梧州市)建立了全国第一个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地区;贺州还是中国和亚洲第一个短距离速滑世界冠军、冬季奥运会夺金第一人,被中央军委授予体坛尖兵荣誉称号的叶乔波的故乡,等等。这些文化,为开展美育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素材。
(二)地方性高校开展美育教育途径选择
1996年国家教育部把“大学美育”课列入艺术教育加以要求,1999年国务院明确把美育列入国家的教育方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更明确提出要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但在高校,虽没有否认美育教育的作用,也没有哪所大学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美育教育在人才培养中起到突出作用。这里的原因很复杂,但与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对高校人才培养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学校办学定位不准,美育教育未被放在重要的地位置上有关。美育教育之所以被冷落,一方面,是认识上的偏差,没有认识到美育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和谐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在教育行为上没有将美育教育与学校教育全过程有机地结合;另一方面,学校在实施美育过程中,没有找出一条利用地方历史文化资源,与艺术学科相结合,寓教于乐的教育路径。
贺州学院的美育教育在过去也存在认识不深、路子不明、效果不佳的状况。但是2006年学院升为本科院校后,学院发展迅速,来自祖国不同区域、不同文化背景的师生在这里相聚,构建和谐的校园成为学院发展重中之重。据统计,目前贺州学院在校学生已由升本前的6000多人发展到10000多人,生源地由过去只有广西发展到现在包括新疆、黑龙江、海南、贵州等2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拥有瑶、壮、维吾尔、蒙古、高山、回等21个少数民族学生2482人,占学生总数的24.4%。在探索和谐校园建设过程,我们最终选择了充分发挥美育教育的功能,走“美育与和谐校园建设相结合、美育与打造办学特色相结合、美育与创新人才培养相结合、美育与服务社会相结合”的路子,充分挖掘利用地方历史文化资源,以艺术学科建设为龙头,努力探索适合民族区域地方高校美育教育特点的模式。
1.美育与和谐校园建设相结合
1992年以来,我国高等院校掀起了合并、升格的高潮,这是中国高等院校主动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合并、升格给高校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但在合并、升格过程以及合并、升格后相当长的时间里,除旧体制长期积累了矛盾不可能全部消失外,无形潜在的矛盾如学校传统、校园文化、办学思想、情感因素等将凸显,如问题得不到及时正确的处理解决,对新组建的院校影响是致命的。贺州学院也不例外,是由梧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贺州市师范学校合并,于2006年升为普通本科院校。尽管同属师范院校,但办学层次、培养目标不同,本科教学规律、管理又是在探索之中,在许多问题上出现不和谐的声音。此外,学校升本前后在全国各地引进了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2007年始本科专业又向全国招生,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民族的师生汇集于新兴的校园中,营造和谐校园文化氛围意义十分重大。在探索和谐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我们选择了美育教育先行的路子,充分发挥美育具有的形象性和转化性等特征,在和谐校园建设中充当“润滑剂”和“催化剂”的作用,在师生中重塑价值理性、推进人性管理,促进人际和谐。在开展以美育促和谐的实施过程中,以费孝通先生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和谐文化为指导思想。贺州学院校园文化氛围尽管未达到“天下大同”的境界,但升本六年来,在美育的促进下,基本上完成了从磨合互动到和谐发展的过渡期。来自祖国各地师生员工能够同心同德,上下一致,沿着学院党委提出的建设合格本科的目标前进。
2.美育与打造办学特色相结合
新升本的地方性本科院校都要面对生存与发展两大问题,“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的办学理念已达到共识。办学质量评价体系已由教育部设置的新升本院校教学合格评估和合格后每五年一次水平评估完成,并已十分成熟;但办学特色却没有一个评价标准与评价体系,目前高校评介体系中,往往把特色办学纳入办学质量之中,但两者应有严格的区别:有质量不一定有特色,有特色并不一定符合质量标准。因为打造特色就是一个去旧创新的过程,它需要一个长期摸索与实践,办学质量评价体系往往是对过去办学经验科学总结而形成,很难对创新及未来的发展作出前瞻性的判断与评价。贺州学院地处桂湘粤三省交界处,又是瑶、壮等少数民族聚居地,中原文化、岭南文化、湘楚文化交汇处,区域民族文化鲜明。作为一所新升本科院校,打造特色是办学一个突破口。因此,学院明确了近期办学目标,即将学院建设成为一所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特色鲜明、质量合格、环境优美、校园和谐,在自治区内同类院校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多科性、教学型本科院校。“特色鲜明”摆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打造持色,路径选择是关键。学校的基本做法是:把艺术学科做大做强,以艺术教育全面带动全院美育教育,充分发挥审美育人的美育功能,注重学生德行和人格的培养,走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保持个性的人才培养之路。2002年开始招美术教育大专学生,当年只有7名同学,而如今经过10年的可持续发展,艺术系已拥有美术学、艺术设计、音乐学、舞蹈学4个本科专业8个专业方向,1500名在校学生,其中,有848名为区外学生,占56.2%;教师队伍中,广西区外教师也占教职员工的45%。来自全国各地带着不同艺术风格的教师与学生,在有着多元文化背景的贺州学院工作与学习,为学院打造鲜明特色的办学之路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3.美育与创新人才培养相结合
席勒曾经说过“通过自由去给予自由,这就是审美王国的基本法律。”[5]P145美育可以使人在美的体验、美的享受、美的熏陶过程中,激发人的创新热情。当今时代,人类已步入创意经济时代,“资本时代已经过去,创意时代已经来临。”一种推崇创新、个人创造力、强调文化艺术对经济的支持与推动的理念、思潮和经济实践的产业急需创新人才的支撑。学院在创新人才培养路径选择上,充分发挥美育赋于创新人才培养特殊功能,以艺术学科实践基地建设为舞台,突破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学院艺术系现有艺术设计、美术学、音乐学、舞蹈等四个本科专业,针对艺术设计类学生,充分利用与设计之都、创意之者深圳距离相近的地利优势,在深圳亿来包装有限公司内建立了500多平方米的教学实践与就业信息服务基地,长年聘请深圳资深设计师到基地任课,让学生亲身感受社会对设计创新人才的要求,在大学学什么,如何学。针对美术专业的学生,在黄姚古镇建立写生基地;在学院,依托贺州瑶族文化、壮族文化、客家文化等文化资源,成立了艺术系“贺之韵”艺术团,为音乐学、舞蹈学创新人才培养搭建平台。创新的实践平台,培养了创新人才,收到良好效果。贺州学院师生创作的瑶族舞蹈《嫁郎》继2009年荣获全国第二届广西大学生艺术展演二等奖并到台湾交流演出后,2010年11月又荣获“2010·红铜鼓”中国-东盟艺术教育成果展演广西地区选拔赛舞蹈类(高校组)二等奖。2010年贺州学院学生参演的客家歌舞剧《仙姑岭茶歌》代表广西参加由国家文化部主办的第九届中国艺术节暨第15届全国群星奖比赛,荣获全国群众艺术最高奖——“群星奖”;2011年学院学生龙裕志的摄影作品《古朴黄姚》荣获自治区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主办、广西摄影家协会承办的,广西最高级别的一项传统摄影赛事第四届“美丽神奇的广西”摄影大赛学生组二等奖。
4.美育与服务社会相结合
当代大学生多出生于独生子女家庭,他们长在红旗下、顺境中,有较合理的知识结构,个性较为突出,大多没有经历艰苦的锻炼,对生活充满幻想、积极上进、富有创造性。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从大学起他们都跃跃欲试。同时在受到就业、生存压力的影响下,普遍都有自我实现的意识。但在现实生活中又普遍缺乏实践锻炼和抵御挫折的能力。因此,加强大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开展审美实践,把审美活动渗透到学生的专业学科、科学探索、科学研究的创造性活动之中,引导学生以审美的态度对待、认识科学探索、科学研究、科学创造中的科学美,正确看待自己的成功与挫折。贺州学院在美育教育的过程中,从美育教育实践入手,在校园内营造美育氛围,以美育教育促使学生情感、道德、文化的全面发展。学院每年都开展的“红五月科技文化艺术节”,参与学生占总人数的60%以上,其被评为广西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仅2009~2010年中,先后组织1000多名学生参加2009''中国(贺州)瑶族盘王节开幕式、贺州第三届“富川脐橙”节暨瑶乡文化旅游节、广东乳源瑶族自治县第三届中国瑶族盘王节,2010桂台客属联谊会暨贺州市首届客家文化旅游节等大型活动。贺州学院师生应邀赴台参加了第十二届台东“马卡巴嗨”旅游观光季文艺演出,扩大了学院的影响力。通过美育实践,找出一条民族地区开展美育教育可行之路。
[参考文献]
[1]论语·雍也[Z].
[2]论语·泰伯[Z].
[3]论语·述而[Z].
[4]毛诗序[Z].
[5]席勒.美育书简[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
[6]蔡元培.蔡元培美学文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
[7]阴妮娜.美育研究30年[J].滨州学院学报,2008,(1).
[8]王俊敏.人类学研究与文化沟爱——访费孝通等五位东亚人类学家[J].北京大学学报,1996,(1).
[9]吴子桐.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纪念费孝通先生诞辰一百周年(下)[N].中华读书报,2010-11-17.
[10]蔡元培美育论集[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
[11]费孝通.对“美好社会”的思考[A].费孝通文集(第十二卷)[C].北京:群言出版社,1999.
[12]费孝通.对“美好社会”的思考[A].费孝通文集(第二卷)[C].北京:群言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