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信息化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2012-04-29宋燕华施韶亭由源清
宋燕华 施韶亭 由源清
摘 要:利用因子分析法所建立的综合评价农村信息化水平的模型,对我国各省市农村信息化发展水平进行了比较评价,结果表明农村信息化社会环境是影响我国农村信息化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认为加强政府主导职能,完善组织管理体系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调节农村信息化建设投资比重等是有效改善发展环境、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农村信息化 因子分析 影响因素 新农村
中图分类号: F320.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938(2012)04-0138-031 引言
农村信息化是指将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在农村生产、生活和社会管理中实现普遍应用和推广的过程[1]。发达国家在完成农业工业化、实现农业机械化之后,广泛开展了农村信息化工作,从农业硬件基础设施的操作、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利用,到农产品市场的经营管理,无一不渗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目前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开展了基于互联网的农产品市场贸易,美国是农业信息技术的领头羊,日本、德国、法国等发达国家紧随其后;印度、韩国等发展中国家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较为迅速[2]。这些国家根据本国和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开展农村信息化建设,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利用农业信息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农民增收、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我国农村信息化虽然取得了长足发展,农村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不断得到应用,但是由于各地区贫富差距较大,农村信息化发展水平仍处于比较落后阶段,影响农村信息化发展的因素仍没有得到深入的分析和有效的控制。
2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农村信息化现状分析
2.1 指标选取
本文结合《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相关指标的统计数据,有针对性的选取了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全社会固定资产对农业的投入、农村移动电话数量、农村家用计算机数量、农村投递线路长度、开通互联网宽带业务的行政村比重、农业技术人员数量、农村广播节目的比重、农村电视节目的比重、农村有线广播电视入户率、参加新农合人数、村民委员会数量、村卫生室数量等共13个指标作为分析因子。
2.2 KMO和Bartlett检验
经SPSS分析得出在KMO检验中KMO=0.772, Bartlett的球形度检验为单位阵(见图1),由KMO统计量在0.7以上适合做因子分析[3]可知,本文中所选取的指标适合做因子分析。
2.3 公因子确定及命名公因子
通过总方差解释可以得出,前五个公因子共可以解释原来31个指标变量88.676%的信息量,基本保留了原始31个指标变量所反映的信息情况[4]。因此,可以选择前五个公因子对全国31个省市农村信息化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做到简化多指标数据结构的目的,有利于对各省市做出准确、全面的分析。
利用Varimax对变量进行旋转后得到旋转成分矩阵[5],对旋转成分矩阵分析可以得出,第一公因子主要包括参加新农合人数、村民委员会数量、村卫生室数量三个因子;第二公因子主要包括开通互联网宽带业务的行政村比重、农村广播节目的比重、农村电视节目的比重三个因子;第三个公因子主要包括移动电话数量、家用计算机数量、农村有线广播电视入户率三个因子;第四个公因子包括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农业技术人员数量两个因子;第五个公因子包括全社会固定财产对农业投资、农村投递线路长度两个因子。将降维后的公因子重新命名,命名采用公因子对所包含的指标因子进行属性归纳总结的方法,第一公因子命名为农村信息化社会环境,第二公因子命名为农村信息化资源环境,第三公因子命名为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第四公因子命名为农村信息化农民素质,第五公因子命名为农村信息化保障环境。
2.4 计算公因子得分
2.5 因子得分及地区排名
每个地区因子得分的计算方法就是用每个公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做权数,对每个因子进行加权,然后加总得到每个地区的总因子得分[6]。最后按照得分的多少进行排序,以反映各地区农村信息化的差异水平。计算各地区农村信息化建设情况的得分公示如下:
F=F+F+F+F+F
λ=λ1+λ2+λ3+λ4+λ5,
其中,λ为各主成分初始特征值的解释方差,1≤λ≤5。最终农村信息化建设得分模型为:
F=0.379F1+0.26F2+0.172F3+0.099F4+0.091F5
由得分模型得到各地区因子得分及排名(见表1)。
3 全国农村信息化建设水平不足成因分析
从总体水平看,农村信息化社会环境是影响各省市农村信息化发展的关键因素,其次为农村信息化资源环境,再次为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根据最终得分,可将全国31个省市分为5类,分别进行比较分析:
第一类包括山东、江苏、河南、浙江、河北、四川;第二类包括陕西、湖北、北京、广东、福建、湖南;第三类包括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西、安徽;第四类包括上海、云南、广西、新疆、宁夏、天津;第五类包括重庆、甘肃、内蒙古、青海、贵州、海南、西藏。
结合各公因子得分可以看出处于第一类的省市其农村信息化社会环境均位于全国前茅,并且各公因子在全国排名均处于上游水平,相互之间差距不大;处于第三类的省市其农村信息化社会环境排名均为中游水平,各公因子排名差距出现轻微差异,而处于第五类的省市农村信息化社会环境明显落后,各公因子排名差距明显,并且大多数排名都比较落后。综合最后得分及得分公式可以看出,导致农村信息化发展水平不高的首要原因为关键因素建设不足,其次是各公因子不能均衡发展,建设程度参差不齐。
4 我国农村信息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4.1 加强政府主导职能,完善组织管理体系建设
最新农业生产技术、市场行情等切实发挥作用,在实践中必须构建层次清晰、分工明确的市、区(县)、乡(镇)三级组织管理体系,并以此为依托,形成各司其职、各尽其责、高效运转的组织服务管理系统,协调解决规划、政策、资金等重要问题,从组织领导上保证农村信息化建设工作落实到位,为整个农村信息化体系有效的运转提供保证[7]。
4.2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确保农村信息化顺利进行
全国农村信息化建设在农业科技创新、技术培训、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转化等方面还有大量的工作有待完成,有关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后续资金明显不足,绝大多数农民的科技素质急需进一步提高,因此政府加大对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资金的投入势在必行[8]。政府可以优先支持产学研合作项目,确保用于农业发展、科研、技术推广、农业产业化经营等方面的建设资金,然后通过利用示范乡镇和示范村让一部分农民先富起来的形式,引导农民积极主动投入,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4.3 适当调节投资比重,促进农村信息化各环节有序开展
政府必须重视农村信息化工作并建立强有力的领导体系,强化对农村信息化的组织管理,明确投资方向,调节各环节的投资比重[9]。根据全国农村信息化发展的实际情况,认真分析不同地区,不同情况下农村信息化发展的需要,具有针对性的提出发展政策,卓有成效的开展农村信息化建设工作。
参考文献:
[1]陈巍.福建省农村信息化发展水平研究 [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09.
[2]贺文慧,杨秋林.国外农村信息化投资发展模式对中国的启示[J].世界农业,2006,(4):22-24.
[3]PAUL HORST.Factor Analysis of Data Matrices[N]. PRINTED IN AMERICA, 2009-06-25.
[4]林海明,王翊.因子分析模型L及其解是更好的[J].统计研究,2007,(8):77-83.
[5]傅德印.因子分析统计检验体系的探讨[J].统计研究,2007,24(6):86-90.
[6]余竞,鲁万波.因子分析模型中公共因子个数的大样本检验[J].成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10):37-39.
[7]郑滕锐.初步分析《国家信息化构成指标方案》[J].情报科学,2003,(1):100-102.
[8]Elton Robinson.Growers seeking simple,low-tech approach to precision agriculture[J].PRIMEDIA Business Magazines&Media,2005,(9).
[9]吴俊梅,樊继福.农村信息化建设中地方政府职能分析[J].商业时代,2008,(36):50-51.
作者简介:宋燕华(1983-),女,甘肃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施韶亭(1974-),男,甘肃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副研究员; 由源清(1973-),男,青岛农业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