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读严歌苓《扶桑》中的美国梦

2012-04-29

文学教育 2012年4期
关键词:美国梦扶桑严歌苓

田 轲

内容摘要:严歌苓的作品《扶桑》是一部讲述被拐骗到美国的妓女扶桑人生经历的小说,其中女主人公扶桑的命运和经历折射出十九世纪华人移民美国时的生活境遇。立足“美国梦”的视角研究,可以挖掘出扶桑在美国寻梦时的心路历程,她的美国梦经历了三个阶段:梦想伊始,赴美寻夫;感情纠葛,寻求真爱;摒弃爱情,嫁为人妻。尽管寻梦过程一波三折,但扶桑用一种明智的手段,割断了爱恨情仇,从而在保全自己的同时实现了属于她自己的“美国梦”。

关键词:扶桑; 美国梦; 严歌苓;

严歌苓旧作《金陵十三钗》被张艺谋导演改编成电影在大陆热播,结尾处,玉墨等十三名妓女为救女学生挺身而出的桥段让观众感动不已,也使笔者对妓女这一边缘群体产生了不一样的认识角度。“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从古至今,人们只要一提及妓女,便不自觉地把她们划为卑贱下等的身份,而这一点在众多刻画妓女的文学作品中都有所体现。从唐朝时的唐传奇《霍小玉传》,妓女首次进入文学作品,到宋元话本《钱舍人题诗燕子楼》;从明代著作《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到清代曾朴的《孽海花》;从老舍的《月牙儿》,到陆文夫的《小巷深处》等文学作品中,我们均能寻找到一个共通之处:妓女千百年来一直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地位,且描写妓女的文学作品的主题大多是对被男性肆意糟蹋的妓女遭遇的深深同情与悲悯,无一例外。正是由于大多数作家在刻画妓女时,思想囿于同种套路,才使得像《金陵十三钗》这类另辟蹊径的作品在当下这个日趋包容的社会中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除了《金陵十三钗》,严歌苓于1995年创作的长篇小说《扶桑》也是这样一部以刻画妓女为主体的作品。但与前者相较,《扶桑》将女主人公放在了19世纪华人到美国寻梦的大潮流之中,同时,作者想要表现的并不是妓女身份的卑微,而是扶桑这个名妓在寻梦的道路上在面临种种艰难时所表现出的超乎常人的坚强与果敢。

《扶桑》令人印象最为深刻的当属它的叙事角度:作者采用多种人称的复合叙事,并穿插历史化叙事,且在整部小说的讲述中频繁转换叙事视角。不可否认,这样的叙事方式增加了读者阅读和理解的难度。正如严歌苓自己所说,她挖空心思追求的创新,往往被大众读者讥笑为“雅不可耐,高不胜寒”。但这丝毫不消减这部作品的魅力,因为它是一部让我们了解一百五十年来华人移民史概况的重要史料;也是一部让我们看清妓女这一边缘群体在美国生存与生活境遇的重要参考文献;更是一部让我们领悟到坚强与果敢能给予人心的最大力量的“心灵鸡汤”。复旦大学教授陈思和对主人公扶桑的评价是:“扶桑如作一个具体的妓女来理解或表现,那是缩小其艺术内涵,她是一种文化,以弱势求生存的文化。”

自《扶桑》一书问世后,国内外众多学者将研究目光集中在扶桑的形象上,扶桑的确在用无尽的宽容对待每一个侵犯她的人,她似乎并不排斥妓女这一行当,并且她在用自己特有的方式——微笑,来对待从她身体里过往的每一个人。在我们看来,这有些不合情理。浩瀚的文学作品中,无数妓女哀叹自己身世的不幸,渴求改变自己的命运,又有谁是真正容纳这样的一份被视为下贱的职业呢?扶桑就是这样的妓女,至少表面看来如此。曾经有人把扶桑的形象比作地母,“我们从扶桑身上明显可以见出张爱玲精心描画的那个美丽、性感的地母的影子……在扶桑的内心深处,涌动的不是对男性的刻骨铭心的仇恨,而是一种包容、体己和接纳,是最远古的那份雌性对雄性的宽恕与悲悯,弱势对强势的慷慨与宽恕。”十多年来对于《扶桑》这部作品的文学评论,已把扶桑的形象分析地非常透彻。可是很少有人把关注角度转向故事发生的背景——十九世纪末赴美移民的浪潮,去探讨扶桑在这段历史长河中的寻梦之路:她是否拥有“美国梦”?而这一梦想究竟是什么,最后又实现了吗?本文将就这三个问题进行分析。

一.席卷中国的“赴美寻梦”热潮

1848年,淘金热开始兴起,出现了赴美高峰。这一时期的中国,正处在清朝的水深火热之中,无论是政治、经济及社会的原因,还是战争、饥荒等天灾因素,普通百姓想要改变现有生活状态的愿望尤为强烈。而恰在这个时候,“加州遍地是黄金”的说法从大洋彼岸飘来,渗入了穷苦人民的骨髓里。美国,这个标榜着自由、民主的国度深深吸引了那些渴求改变现今和把握未来的人们。每一个还未踏上美国领土的中国人都认为,美国不同于欧洲那些冷漠无情的蛮荒之地,也不同于中国那欺诈百姓、民不聊生的罪恶之城,她是自由和财富的象征。看看刻录于纽约自由女神像底座上的献辞,就大概能够了解人们纷纷奔赴那片国土的原因了:

把你们疲惫潦倒的穷人

渴望自由而蜷曲着的芸芸众生

和挡在你们海岸外的不幸者

还有数不清的无家可归的人们

都随暴风雨送来吧!

我在金门外为他们举起火炬。

这样的宣传语,就算在当今这个太平盛世,同样极富吸引力。于是,一船船的中国人经由太平洋被运往美国西海岸,尽管几个月的海上航行,疾病、饥饿造成死伤无数,人们还是义无返顾奔向那片“乐土”,开始他们的美国生活。可是,当他们安定下来才发现:黄金难寻,自由难觅。作为外种人,华人在种族歧视严重的美国遭受排挤,他们怎么可能跻身上流社会?于是,初来时的梦想如同五彩缤纷的气球一般,被现实的残酷轻轻一扎便彻底爆破,只留下一声“砰”的叹息。他们选择留下,一则是因为没有闲钱回到故里,二则是他们坚信总有一天发财的梦想就会实现。他们中的一些人,攒了小钱寄回遥远的家乡;为了面子,他们或许还把美国的生活美化一番。而家乡的人们看到了美元,都以为亲人在美国发了大财,于是又有一批人们怀揣梦想奔赴美国,如此周而复始,形成了中国历史上庞大的移民军团。

二.扶桑“美国梦”的变化历程

1.梦想伊始,赴美寻夫

扶桑并不是众多来美国寻找发财梦中的一员。她在摇篮里便与一位广东的少爷定了亲,可是定亲第二年少爷就奔赴美国淘金了,少爷的家人在扶桑十四岁时把她娶了去,和一个大公鸡拜堂成亲。按照当时的民风,扶桑算是已经和素未谋面的少爷正式结为夫妇了。从此,她一心一意伺候夫家公婆,并忠心等待丈夫归来。有一天,扶桑在集市上碰到一个男人,男人告诉扶桑带她去找在美国的丈夫,扶桑就这样跟着这个男人踏上了过海的船,去寻找丈夫。她那时并不知道,自己是被人贩子拐了去,她心心念念的是,下了船就能见到丈夫了。于是,在条件异常艰苦的船上,她拼命让自己活了下来,“拐来的女子里头,扶桑是唯一不闹绝食的”几个月的航行,那些女人都饿成了皮包骨,只有扶桑面色红润,甚至那些押货人都认为“扶桑不必浪费他的白粉红粉”。)通过这些描写,足以见得,她想要活下来的决心是多么坚决,因为她的心里有一个梦想存在。

从小说最后我们可以看到,扶桑与他的丈夫是有定情物的,那便是一双虎头手镯,扶桑在两岁时开始戴这个手镯,后来长大戴不上了还让银匠改了很多次,最后便随身藏着。由此可以看出,扶桑心里一直有丈夫的,即便后来在美国生活了那么些年,她还是把与丈夫有关的东西保留着。更何况那个年代,一旦嫁与人妻,不管夫家好与不好,在妻子的眼里丈夫就是一辈子的依靠了。所以笔者认为,扶桑最初怀揣着的梦想,便是寻找丈夫。这便是她踏上美国这片国土的初衷,也是她的第一个“美国梦”。

2.感情纠葛,寻求真爱

《扶桑》这部小说之所以耐人寻味,与女主人公扶桑与白人男孩克里斯纠葛的感情历程不无关系。扶桑到达美国后,被卖到窑子里当了妓女。在妓女生涯中,我们不但没有看到作者严歌苓对于扶桑寻夫行为的种种刻画,也没有看到她最初那份渴求找到丈夫的真挚情感的流露。作者将笔墨放在了体现扶桑“地母”形象的种种事迹上,她在出卖自己身体的过程中始终以微笑示人,并以包容之心体现“那份雌性对雄性的宽恕与悲悯”。但是,扶桑的肉体和灵魂是分离的,肉体给予了每一个从她身体里进出的男子,而灵魂给了白人男孩克里斯。因此,她与白人男孩克里斯之间的情感历程也是作者施以浓墨重彩之处。下面,我们来细细梳理一下扶桑与克里斯的相见、相识、相知、相爱的过程。

克里斯是扶桑接待的第一个男人。初次见面,扶桑预备像对待成年人一样伺候这个十二岁的白人男孩儿,她为他倒茶,她卸下首饰准备开始她的“工作”。这一连串的动作所体现出的美让克里斯“在这一刻迷失了”,这年男孩儿十二岁。尔后,男孩儿常常来看扶桑,他们没有男欢女爱。随后不久,扶桑被卖到了别的窑子里,男孩儿与扶桑失去了联系。两年后,他们在街上偶遇,爱情的火花开始蠢蠢欲动了,这年男孩儿十四岁。克里斯又像两年前一样开始每天去窗口窥探扶桑,不同的是,“她的眼睛早已等着他了”,而且扶桑明显感觉到了快乐,她的快乐融入到了此刻正在进行的肉体交易中,他们之间的“爱情”开始滋长。后来扶桑生了重病被送往医院,在医院的日子,她不用接客,她满脑子都是克里斯,克里斯没有来看她时,她明显感到了不适,而这份不适在读者看来,正是她当时所未觉察到的对克里斯的爱。克里斯的父亲渐渐发现儿子与一个东方女人坠入了爱河,这是家族的耻辱。于是,克里斯被送往国外,扶桑再度孤独,全然不知克里斯的踪影。过了一年,扶桑的买者大勇决定将扶桑嫁出去,只要扶桑能记得任何一个嫖客的名字,就把扶桑赠与这个人。可是,因为扶桑在等待克里斯,所以装作谁也不记得。直到三年后克里斯与扶桑在茶馆相遇,终于重燃爱火。

这个阶段,扶桑的梦想发生了改变,她没有苦苦找寻丈夫,而是不自觉中坠入了爱河,这便是扶桑的第二个“美国梦”:等待克里斯的到来,将身体和灵魂都交付予他。在克里斯十二岁到十七岁的这几年间,他们都渐渐感觉到了对方投来的炽热的饱含爱意的眼光。其间,克里斯几次无故消失,扶桑也从未放弃等待,因为她身上的爱情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

那么,为什么扶桑最初寻夫的梦想会发生改变呢?克里斯本是来窑子里寻求快乐的众多男人之一,扶桑怎么偏偏对克里斯产生情愫了?因为,克里斯在看到扶桑的时候,“他想作一番乐的心情已熄灭,对你这个价格低廉的中国窑姐的涉猎热情转换成了倾慕”。在扶桑接待的众多男人中,除了克里斯,有谁会把扶桑真正当成一个有灵魂、有独立人格的人,有谁会无缘无故对一个妓女产生倾慕之情?他们花钱进来,无非是把扶桑当成了泄欲的工具,恨不得在扶桑身上使光他们所有的力气。只有克里斯,他在十二岁及以后相当长的时候内,花钱买来扶桑的时间,并不是为了索取她的身体,而是陪她聊天,看着她“吹箫,绣鞋面”。不可否认,扶桑在克里斯这里体验了女人应得的尊重。克里斯每天的探视,也让扶桑获得了极大的安全感,克里斯的行动在告诉扶桑,他对她的感情不是一时兴起,不是逢场作戏,而是经得住时间的考验的。日久生情,扶桑对眼前这个与众不同的男孩好感逐渐产生,当她看到他时便体会到了“粉红色衫子上每一朵绣花的呼吸和心跳”,爱情就这样悄然发生了。

3.摒弃爱情,嫁为人妻

故事的最后,扶桑的买者大勇因为杀了人要被执行绞刑,扶桑终于获得了自由。按照惯常思维,扶桑和克里斯在茶馆相遇后终于能在一起了。可结果总是出人意料的,扶桑通过种种蛛丝马迹,渐渐觉察到大勇就是曾经她来到美国时要找寻的丈夫。于是,在大勇执行绞刑的那天早上,扶桑悄悄离开了熟睡在身旁的克里斯,套上了绣了十斤重彩线的厚缎子礼服,赶到刑场,与大勇举行了婚礼,拜堂成亲。在大勇死后,捧着他的骨灰盒,踏上了回国的船。

这样的结局的确出乎意料。但是,抛掉妓女的标签,扶桑就是一个传统的、忠贞的中国女子。她当初虽只是与大公鸡拜堂成亲,但在传统中国人的思想里,扶桑一辈子就是属于她的丈夫的,而且这种思想根深蒂固,包括扶桑自己也是这么认为。所以,无论她的身体接受了多少别的男子,她的心仍然是要回归的,回到中国,回到丈夫的家里去。“她没有爱过大勇,无论活的,还是死的”,没有爱情,但是关乎责任,扶桑最后的选择对扶桑来说就是一种责任。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方式,扶桑彻底剪断了与克里斯的情缘,“她和即将被处死的大勇结婚便是把自己永远地保护起来了”,这样扶桑就不会再受到爱情的羁绊。在与白人克里斯这几年的感情纠葛里,扶桑的苦痛我们是不得而知的,或许心灵上所受到的痛苦比肉体上的痛苦都还要深。没有了克里斯,她便真正自由了。

三.扶桑“美国梦”的实现

没有了克里斯,扶桑便真正自由了。因为她逃出了爱情的羁绊,同时还找寻到了最初的梦想,找到了丈夫,和丈夫的骨灰一起回到了故乡。在笔者看来,扶桑的“美国梦”实现了。如果扶桑爱上的不是白人克里斯,而是唐人街里的任何一个中国男子,故事的结局或许就会被改写成大勇死后,扶桑便和那人在一起了。可正是由于克里斯的白人背景,使得扶桑与克里斯之间的爱情终究会被画上句号。

《扶桑》作者严歌苓的丈夫是一位美国白人。她的丈夫曾是一位美国外交官,在20世纪90年代他们想要结婚时,双方受到了美国政府方面的重重阻挠,甚至美国FBI机构专程找严歌苓谈话,并被要求做测谎试验,最后,她的丈夫还是被取消了外交官资格。严歌苓曾经感慨到:“我和他之间存在着两个国家,两个势力范围,对立将近半个世纪。”在20世纪90年代的时候尚且如此,更何况扶桑的那个年代?扶桑与克里斯之间横亘的不是年龄、不是身份,而是两个国家、两个种族,而这在当时是根本无法跨越的。

更何况,长大后的克里斯对扶桑的感情还是爱情吗?是要携手相伴一生的感情吗?答案显然也是需要斟酌的。“克里斯和所有男人一样,亲近的是穿红衫子的她”,当扶桑生病穿上素白的衣服时,“克里斯对她鬼迷心窍般的感觉不在了”。这些扶桑心里都清楚,但是她真正爱上了克里斯,所以她愿意为他做出改变,她从垃圾堆里捡回了那件红衫子再次穿上,她想要看到一个痴迷于她的克里斯。她把爱情想得太过美好,因此在爱情的世界里,她也最易受伤。她站在学校门口等待克里斯,她容忍克里斯在学生面前一次次无视她从她身旁走过,也容忍他在暴乱中强奸了自己的身体,容忍着他一次次不辞而别,又容忍着他回到自己身边。克里斯不是一个能够拯救扶桑的骑士,他“想象不出他会过和他父亲、叔父不同的婚姻生活”,他如果曾想过和扶桑结婚,那只能归结于年少时的心血来潮。“扶桑我们就要生活在一起,我要让所有人知道,我要带你到蒙大拿去,那里容忍白色人和有色人种的婚姻”,也许,正是克里斯的这句喃喃自语,坚定了扶桑要离开他的心。扶桑可能已经感觉到他与克里斯的结合不再是两个人的事,她不情愿自己的爱人成为一个跨越种族鸿沟之上的人,她不会让他成为一个家族甚至民族的耻辱。而从克里斯角度来说,她究竟是因为爱上了扶桑才要为她跨越这个鸿沟,做一个先行者?还是仅仅要挑战那个不平等的社会,拿扶桑“来成全他对于爱情理想的牺牲”?这些我们都是无法下定论的,因此,克里斯对扶桑的爱情是否能够称为真正的爱情,恐怕只有克里斯自己清楚。

因此,扶桑选择离开克里斯,也就离开了爱的困扰,离开了所有痛苦的起源,她是在解放自己。更何况,扶桑来到美国不是一无所获的,抱着寻夫的初衷,她最终还是找到了丈夫,也与自己当时还未认出的丈夫大勇生活了几年,尽管那时他们是买者与妓女的关系,但在相处的日子里,大勇保护着扶桑,而扶桑也像一个妻子一样伺候着大勇。在我看来,扶桑是幸福的,在偌大的移民军团中,扶桑恰好能够被自己的丈夫买中,并相守几年,也算了却了最初的心愿。

四.结语

通过对《扶桑》这部小说中女主人公生平、性格以及内心的观照与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在她一生的经历之中,虽然忍受了不少的颠沛流离,被拐卖,被伤害,被抛弃,但总的来说,她始终怀揣着一个美国梦,而这个梦想是在她人生经历中不断修正、不断变更的。但也正是这样的美国梦,造就了扶桑这样一个集生活上的贫穷、身份上的卑微、情感上的忠诚、精神上的圣洁于一身的女性光辉形象。笔者为扶桑叹息,叹息扶桑与克里斯爱情的终结;但转念一想,却又为她而欣喜,欣喜扶桑是如此聪慧的女人,她没有选择站在对立格局的风口浪尖上,割断了感情但却保全了自己。从她的形象中,我们可以窥见十九世纪华人移民美国时的生活境遇,也能再现当时唐人街的混乱不堪;更重要的是,我们瞥见了当时种族之间严重的对立形势,也看到了华人在美国遭受种种压迫的遭遇。《扶桑》这部小说,不论是单纯分析其思想内容及人物形象,还是将她放诸华裔美国文学记录移民史的大背景中,可供发掘的地方还有很多,本文仅就“美国梦”这一视角进行分析,《扶桑》这部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及其相关的一系列问题还值得我们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孟小博.我是这样一个女人[N/OL].三晋都市报,2011-03-04(A12)[2012-03-11].http://www.daynews.com.cn/sjdsb/Aban112/A12/1123679.html.

[2]严歌苓.扶桑[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2010.

[3]龚高叶.扶桑:从妓女到地母——浅论严歌苓对妓女形象的另一种书写[J]. 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6,(6).

[4]李贵仓.文化的重量:解读当代华裔美国文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6.

[5]林涧.华人的美国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

田轲,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2009级学生。

猜你喜欢

美国梦扶桑严歌苓
缘何“问道扶桑”?——留学生如是说
“扶桑”国到底在哪里?
严歌苓 自律是我日常的生活方式
严歌苓的芳华岁月
严歌苓:那些小人物是怎样打动我的
对日本不宜称“扶桑”
论严歌苓小说中的中国移民者形象
悲哀的怜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