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海明威的生态伦理思想及其成因

2012-04-29付文中

文学教育 2012年4期
关键词:生态伦理圣经海明威

张 娜 付文中

内容摘要:既探讨了《圣经》中蕴含的生态伦理思想,又分析了海明威的生态伦理思想:海明威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尊重非人类生命体的生存权利,倡导对自然的道德责任和义务。海明威生态伦理观的形成有多种因素,《圣经》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然而从《圣经》角度来分析海明威生态伦理观成因的论文还很少,本文试图填补这方面研究的不足。

关键词:海明威 《圣经》 生态伦理

生态批评是在二十世纪中后期,全球环境危机日趋严重的情况下在欧美兴起并逐步向世界扩展的文学批评浪潮。生态伦理学,作为生态批评的理论基础之一,是一门主张将道德关怀由人类推及自然界的新兴学科。生态伦理倡导人类对自然的道德责任和义务,提出所有的自然物都有内在价值,肯定一切生命平等性,要求人类尊重动物的生存权利。

长期以来,国内外学者海明威及其作品的研究主要集中硬汉形象、悲剧意识、女性主义、象征主义等方面。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生态批评的发展,评论界开始从生态视角对海明威作品进行研究。在海明威的创作生涯中,自然是海明威创作常见的主题之一。他热爱游历荒野,打猎、钓鱼等这些活动贯穿其一生。他多次的荒野游历,使得自然成为其创作源泉之一,加上他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的经历使他尤其渴望回归自然。国内对海明威生态观成因的研究论文多是论述上述的原因,而结合《圣经》来分析海明威生态伦理观成因的却很少。

在全球生态保护被提上日程的今天, 《圣经》被赋予了全新的生态保护内涵。当今生态批评家们发现《圣经》蕴含了丰富的生态思想,诸如“托管”和尊重动物权利等思想。而《圣经》是人类文化的瑰宝,塑造了许多世界闻名的文学作家。海明威就是这些作家中的一位。海明威把自己创作的兴趣和动力一部分归功于《圣经》。受基督教教义影响许多年的海明威, 其生态观的形成和《圣经》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鉴于长期以来,很少有人从《圣经》的视角研究海明威生态伦理思想的成因,本文不仅探讨了海明威的生态伦理思想:他主张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尊重非人类生命体的生存权利,倡导对自然的道德责任,更主要的是,还结合《圣经》中蕴含的生态思想来分析海明威生态伦理思想的成因,以填补在这方面研究的不足。

一.《圣经》中的生态伦理思想对海明威生态伦理思想的影响

在西方国家,基督教和基督教文化影响深远。基督教文化是西方文学乃至世界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基督教文学的典型代表就是《圣经》。《圣经》不仅被看作基督教的教典,它更被认为是人类文化的卓越体现。《圣经》乃至圣经文学深深地影响许多知名的文学家,而海明威就是其中一个。在当今生态危机的大语境下,一些具有强烈生态忧患意识的批评家们对《圣经》原有的教义进行重新审视,赋予了《圣经》的全新的生态保护内涵,发现《圣经》蕴含了丰富的生态思想。

《圣经》显示人和万物有共同的本源即上帝,人是上帝创造的, 是自然的一部分。《创世纪》记载了上帝创世的历程:在前五日,创造了天地和各种各样动植物。在第六日,上帝依照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人。藉此,可以显示人与其它受造物以及所有受造物与上帝的关系:首先,人类并没有成为万物之中心,人与其它受造物一样,具有同源性,地位平等;在上帝的创造中,世界万物先于人类而存在, 因此世界不是人愿望的产物,也就不属于人类。

《创世纪》(1:26)明确地显示,上帝造人是为了“使他们管理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地上的牲畜和全地,并地上所爬的一切昆虫。”“管理”意味着人类是“造物的管家”,而不是“造物的主人”。生态批评家指出,上帝给予人类是是“托管权”, 这种“托管权”不等于“统治权”,更不等于“破坏权”,它要求人类在使用地球资源时,应呵护造物,这既是为了我们这一代人,也是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着想。

《圣经》中蕴含尊重动物权利的生态伦理思想。《启示录》(7:3)中,天使对企图要伤害地和海的四位天使说:“地与海并树木,你们不可伤害。”《路加福音》(12:6)中:“五只麻雀不是卖两分银子吗?但在神面前,一个也不忘记。”以上充分体现了尊重动物权利的思想。

综上可以发现,《圣经》蕴涵了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由于海明威曾经谈起圣经对他的文学创作所起的重要作用,他说他是从阅读圣经开始学习写作的,那么在充斥着浓厚基督教文化氛围的社会环境下成长、生活和写作的海明威,其生态伦理观的形成和《圣经》中蕴含的生态伦理思想就存在着很大的联系。

二.海明威的生态伦理思想在其作品中的彰显

海明威尊重自然的生态伦理观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是受了基督教文化尤其是《圣经》中的生态思想的影响。海明威生态伦理思想在其许多的作品中也体现了出来。

在《大双心河》中,主人公尼克尊重自然,尊重其它非人类的生命体,不仅对它们所遭受的苦难感同身受,还努力对它们予以保护。尼克非常同情小鱼,当钓上来的是小鱼时,他总是取下鱼钩将它们释放。有一次,尼克抓到了一条小鳟鱼,他知道鳟鱼身上覆盖着一层薄黏液,如果用手触摸鳟鱼,黏液被破坏的地方就会被白色真菌感染。为了不伤害到小鳟鱼,他在触摸它之前,特意弄湿了手。尼克对小鳟鱼的放生,履行了《圣经》中上帝赋予人类的“托管”责任,体现了海明威的保护自然的生态伦理情怀。

在《老人与海》中,主人公圣地亚哥爱鱼更尊重鱼,他认为大鱼比我们人类高尚,更美丽而崇高。看到飞到船梢上的鸟,他说:“好好休息吧,小鸟”,“乐意的话,就住在我家吧。”[1]他把海豚称作兄弟,“它们嘻耍,打闹,相亲相爱。它们是我们的兄弟,就像飞鱼一样。”[1]他也把其它大鱼看作兄弟,“它是我的兄弟。”“在大海上,弄死我们自己的兄弟,已经够我们受的了。”[1] 圣地亚哥与其它非人类生命的兄弟关系符合《圣经》中所体现的人与自然的同源性和平等性的思想。

在《我躺下》中,尼克反对用蝾螈和蟋蟀当鱼饵,“这条蝾螈很小,轻巧灵活,颜色可爱。纤小的脚竭力想抓住钓钩,打这一回以后,我虽常找到蝾螈,但我再也没用过。我也不用蟋蟀当鱼饵,就因为蟋蟀在钓钩上老蹦踺。”[2] 从中可以看出海明威对弱小动物的关爱和怜悯的伦理情愫。

在《一个非洲故事》里,一头无辜的大公象长有两只“超乎标准”的象牙以后,它就一直不断遭到猎人们的追杀,原因就是为了“要这两支象牙。”[3]当然,猎人朱玛和戴维之父也一直追踪它,也是为了它的象牙。在文中,只有小主人公戴维对待被追猎的大象充满了同情和怜悯。对于被追杀的大象,小戴维觉得它“似乎成了自己的同胞手足”[3];小戴维对于朱玛和自己的父亲非常生气地说,“那大公象并没有危害到谁,可我们却对它穷追不舍,”[3]在得知朱玛惨杀了公象的伙伴以后,小戴维对朱玛的态度更是“恨恨的”,把他称作“拆散人家伙伴的混蛋”[3]。最后在追猎人的欲望和暴力面前,那头公象没有逃脱死亡的命运。海明威通过小戴维之口,批判了人类的利己主义思想,他们只看到以大象为代表的自然物满足人的需求的工具价值(象牙可以卖钱),而无视自然物所具有的内在价值以及和人类平等的生存的权利。

在应对生态危机的今天,重释《圣经》教义,可以发现其蕴含了丰富的生态思想。而从小就受《圣经》和基督教熏陶并且自身又喜欢荒野的海明威也就难免会形成尊重自然的态度,其生态伦理观的形成和《圣经》中所蕴含的生态观也就存在着不可消除的的联系,进而他就时常在作品中让主人公们回归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尊重非人类生命体的生存权利,以此呼吁人类去正确地对待自然。总之,本文的研究不仅可以使我们更好地了解《圣经》和海明威,还对摆正人与自然的关系,维护生态平衡,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启迪作用。

参考文献:

[1]海明威.老人与海[M].吴劳 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2]海明威.海明威短篇小说全集:上册[M].陈良廷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3]海明威.海明威短篇小说全集:下册[M].陈良廷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4]圣经[M].上海:中国基督教两会, 2005.

※ 基金项目: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2011年青年基金资助项目(编号:2011072003):“超越”抑或“遍在”——对海明威生态伦理困惑的研究。

张娜,河南农业职业学院人文社科系助教,研究方向:英美文学;付文中,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外语系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猜你喜欢

生态伦理圣经海明威
Southern_Weekly_1951_2021_07_15_p38
海明威名言
海明威:《雨中的猫》
《圣经》经文中国化
意见领袖们的“不老圣经”
《老人与海》与海明威
《哈姆雷特》的《圣经》叙事原型考证
试论先秦道家的生态伦理思想
广西百色市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价值研究
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生态伦理智慧及其现代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