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的语文研究性阅读教学
2012-04-29石丽贤
石丽贤
【摘要】新课程改革大力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在这样一个以网络为背景的科技时代,语文教学应该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和信息,开拓新的学习途径。开展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阅读教学,成为培养自主阅读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语文 研究性阅读 网络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4-0025-02
如今的社会已进入网络时代,网络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这样认为,“上网这件事,对于千百万人来说,几乎和吃饭一样必不可少。”新课程改革大力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在这样一个以网络为背景的科技时代,语文教学应该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和信息,开拓新的学习途径。开展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阅读教学,成为培养自主阅读的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网络环境下语文研究性阅读是以课堂教学为依托,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借助网络丰富的学习资源,进行研究性的阅读理解的学习过程。
身为语文教师,应该引导孩子利用网络资源,主动地去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获取有效的资料,进行资料的收集、加工、整合的信息处理方法,并为研究性阅读学习积累丰富的资源。
一、利用网络资源,引导学生建立资料库是进行研究性阅读的基础。
互联网在语文教学中最主要的利用价值就是信息获取。任何一篇文章,作者资料,作品相关资料,文中引文,都可以迅速在网络上找到。开学初,我首先带领学生通读全册教材,了解本册教材有几个单元、每个单元的主题是什么?每个单元有几篇文章?每篇文章涉及到哪些人物、事物、名胜古迹等等。接着安排每位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一项资料收集,包括图片的、文字的、音像的……然后进行汇总,以备课堂学习中使用,这样集大家的智慧于一体,提高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1.建立名人库。建立名人库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文章作者或文中主人公的成长历程,使学生不仅能够从文章中汲取到丰富的人文内涵,而且能够通过对作者本人和书中人物的了解掌握思维变化的源泉,了解时代和地域对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影响。每位作者和主人公的资源库包括他们的生平(包括传记)、代表作品、及相关的一些作品介绍等。如:《在大海中永生》记录了历史伟人邓小平的骨灰撒放大海的动人情景,这个时代的孩子对邓小平的了解知之甚少,要感受文中人民对伟人的深深怀念之情,课前必须引导学生去充分了解伟人邓小平曲曲折折又不平凡的一生,学生从网络中搜集到了邓小平的生平、故事、名言等,为深入了解伟人的光辉形象奠定了基础。通过名人库,同学们记住了一个个伟大的人物,一个个成功的作家。
2.创立作品库。在互联网的帮助下,教师可以考虑课堂与课外题材的相互补充,有意识地精选课堂教学内容,突出重点,拓展视野。如《第一次抱母亲》一文描述了一位为家庭,儿女默默奉献一生的平凡而内心凄苦的母亲,文中的母亲为儿子的一抱而深深感动,留下了欣慰的泪水。课堂上建议同学寻找有关母亲题材的散文。课下同学们搜集到了老舍的《母亲》,胡适的《我的母亲》等文章,将这些作品直接加入作品库,供大家共享。材料的拓展,也是思维的拓展,充分利用网络优势,立体的阅读,自然将阅读深化,产生辐射作用,学会阅读,学会感恩。
3.设立音像库。有些艺术性极强的学习内容只有文字描述,对小学生来说,还不具备感染力与冲击力。为使学生感受艺术的美,鼓励他们将文字配以声、像与色,使之图文并茂,声形共生。如学习关于国粹京剧的时候,引导学生在网络中寻找素材,并请学生将自己制作的课件展示给大家,从京剧的产生发展,京剧的现状等方面图文并茂地进行介绍。原来对京剧一无所知的同学对京剧有了深刻而生动的印象。这就达到了利用网络资源,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阅读的目的。
二、立足课堂教学,构建研究性阅读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是实现研究性阅读的主阵地。研究性阅读的教学模式是教师精心创设情境,启发引导学生充分参与、主动探究和谐统一的过程式、情境化的教学。基于网络的研究性阅读教学的基本过程可概括为:
1.创设情境,质疑归纳。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寻找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可以激发学生兴趣的材料,利用网络相机播放视频、图片、录音等,创设出特定的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需要探究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将零散的、琐碎的小问题进行归纳整合后,保留有价值的主线问题进行课堂探究。
例如教学《黄山奇石》这课时,我首先利用课件中的视频展示黄山的美丽景色,带领学生边欣赏画面边听教师的配乐范读,把他们带入“游览”黄山的意境中去,在看、听、想、读的过程中,学生产生阅读的兴趣,继而产生了疑问:黄山的奇石,究竟“奇”在何处?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阅读,在兴致盎然的阅读中感觉成功带来的乐趣。
2.自主探究,资料融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提供与学习主题相关的资源、目录、网址和资料收集方法与途径。引导学生掌握网易、百度、搜索引擎“google”等搜索工具,根据研究的问题,输入关键词,查找与问题相关的网站,打开具体的网页,阅读或下载所需内容。学生在网络环境中,能顺利使用浏览器浏览相关网页和资源,去上网搜集足够的相关资料。随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思考、分析、结合亲身实践,综合归纳,从而得出初步的结论。
如:学习《维生素C的故事》时,许多同学提出维生素C是什么样子的?它的味道怎么样?它究竟有什么作用?它存在哪些食物中?等问题。于是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利用课余时间上网搜集资料,调查研究——维生素C知多少?通过查找搜集,学生掌握了许多有关维生素C的资料。许多同学还浏览了有关其它维生素的资料,掌握了大量的科学知识,开阔了他们的视野。之后,将所有的小组搜集的资料进行融合,纳入班级资料库,让更多的人来共享。
3.网上交流、开展研讨。网络在时间、空间和交流方式上具有很大的开放性。教师根据需要提出探讨的问题,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参与交流、研讨。
如:在学习了《艾滋病小斗士》这篇课文后,教师从网上下载有关艾滋病的资料,让学生对艾滋病有更加深入地认识。然后,针对如何保护我们的身体健康,关爱艾滋病人等进行专题讨论。学生既可以在班级的QQ群上自由地发表言论,也可以将自己的想法在校信通博客中进行发表。学生在实践中得到了锻炼,提高了语文综合学习能力。
4.延伸阅读,展示成果。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要求学生以找到的资料为基础,做一个与主题相关的研究报告,并向全体同学展示。
如教学《变色龙》后,指导学生展开“变色龙生存现状的调查”。除了从课文获取材料外,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去收集、整理信息,撰写活动感想,制作电脑小报等形式交流调查结果。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的研究性阅读能力也得到了最大化的提高和发展。
总之,在飞速发展的网络环境下,语文阅读教学已经走出了完全的“书本”时代。让我们踏着网络的步伐,引领学生去共同开拓研究性阅读的新领地,实现真正的自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