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红色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2012-04-29汪勇

理论月刊 2012年4期
关键词:红色文化大众化马克思主义

汪勇

摘要:红色文化是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而共同浴血奋斗所创造的民族文化、大众文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红色文化形成的源头和基础,红色文化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产物和结晶;红色文化是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精神诉求和有效载体。在当下,弘扬红色文化与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着共同的根本目的,即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诉求,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更好地谋求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关键词:红色文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中图分类号:D6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0544(2012)04-0013-04

红色文化是最具中国特色的民族文化、大众文化、革命文化和建设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继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后。胡锦涛又在建党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要“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国近现代史表明,没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不会有反对白色文化的红色文化的形成;没有红色文化的传播和弘扬,就不会有中国工农大众对马克思主义的普遍觉悟。红色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相互促进,共同推动中国革命和建设不断取得胜利。有鉴于此,深入探讨红色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系及其根本目的就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红色文化形成的前提和来源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红色文化形成的前提和基础,红色文化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产物和结晶。

1、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红色文化形成的前提和基础

没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不会有红色文化的形成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马克思主义由少数人掌握到被广大人民群众理解掌握的过程,也是人民群众自觉接受、自主选择、积极参与并推动马克思主义创新的过程。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说:历史上的活动和思想都是“群众”的思想和活动,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毛泽东也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因此,马克思主义要真正发挥其应有的革命作用,唯有为大众所掌握。因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外来的西方思想体系,要发挥其“批判的武器”的作用,成为改造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强大思想武器——真正发挥“武器的批判”功能,那么它就必须为广大民众所认同而化为思想武器并用以指导自身的实践,才能产生巨大的革命作用,从而才创造出最具民族特色的红色文化。在各种红色文化中,我们随处可见普通广大人民群众在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后积极、广泛参与创造的身影及其动人的故事,参加农会、打土豪分田地、积极参与革命队伍、送儿送女上战场、支前。乃至不惜牺牲一切保卫我们的党员领导干部和战士等。红色文化以非常质朴、生动、感人的生动故事再现了广大人民群众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武装并与中国共产党一道不折不挠地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精神。如果没有广大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接受及其对共产党的充分信任和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向往,就不会有各种红色文化的产生及其催人奋进的精神价值。无论是在革命时期,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红色文化始终是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接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的指导,积极参与革命和建设而共同浴血奋斗,不惜牺牲生命所创造的最富民族特色的大众文化,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民众中扎根、开花、结果后所形成的产物。从以上不难看出:红色文化形成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红色文化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国的广大人民群众接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与之所共同创造的最具民族特色和先进性的文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过程,就是不断创造红色文化的过程。所以我们说,没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不会有红色文化的产生及其存在,更谈不上丰富和发展。

2、红色文化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然产物和结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体现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之中,而且还高度浓缩并渗透、蕴藏于由此而形成的各种红色文化之中。红色文化不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同时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结晶,浓缩和见证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整个历程及其精髓。红色文化是指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下,结合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在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理论、经验和精神等凝结而成的最具中国民族特色的大众文化,如革命年代形成的井冈山红色文化、遵义会议文化、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形成的大庆精神、焦裕禄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等,以及反映这些文化、精神的旧址、遗迹、遗址等。红色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创造的革命文化、先进文化,处处闪耀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光辉及其精神,因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始终是红色文化最为根本的理论基础和思想灵魂,是红色文化产生、存在、发展的指导思想,它决定着红色文化的性质及其发展方向,构筑了红色文化最为重要的理论基础和思想灵魂。就井冈山红色文化来看,秋收起义失败后中国革命向何方去的问题严峻地摆在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面前,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人——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紧密结合,认为中国革命的成功不能照搬苏联中心城市革命的理论及其道路,指明了革命胜利的前进方向,极大地鼓舞和提振了士气,从而掀开了革命的新篇章,造就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井岗山精神。就遵义会议红色文化来看,由于党内占统治地位长达四年之久的王明“左”倾错误路线照抄照搬苏联模式,使中国工农红军遭受巨大损失。在中国革命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召开的遵义会议上,毛泽东再一次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纠正“左”倾错误,排除了“本本主义”和苏联模式的影响,独立自主地决定进行长征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造就了遵义会议红色文化和长征文化。建国后,与苏联关系的破裂,中国由“一边倒”转向独立自主,自力更生,造就了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红色文化。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所形成的改革开放文化及其精神同样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和结晶。因此,我们说红色文化高度浓缩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理论及其实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产物和结晶。

二、红色文化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财富和载体

红色文化不仅富含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精神诉求,而且还是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载体。

1、红色文化富含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精神诉求

在中国红土地上培育出来的独特的红色文化的根本特性决定了其始终富含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价值诉求和精神动力。因为红色文化“抓住”了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即它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方向,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这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本目的所在。首先,红色文化蕴藏着谋求民族独立、复兴和广大人民幸福生活的主旨追求,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人民性,即为着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生活幸福。红色文化中的每一件文物、每一处遗址、每一个事件、每一位先烈、每一种精神,都以无可辩驳的事实充分展示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光辉历史,都以不容置疑的史实诠释着中国共产党人热爱祖国、依靠群众、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的思想道德境界,诠释着人民军队和革命前辈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爱国奉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以红色文化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始终坚持谋求民族和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目的。其次,红色文化蕴藏着马克思主义必须是始终坚持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大众化。《共产党宣言》发表一百六十余年的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只有民族化,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对待马克思主义是采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还是采取非科学的、窒息创造活力的“本本主义”,对于马克思主义政党来说,是一个关乎生死存亡的问题。“从井冈山道路,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个基本规律: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发展史上,要想取得成功,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立足中国不同时期的特殊国情,不断丰富、发展和创新。”再次,红色文化蕴藏着马克思主义必须是始终坚定崇高理想信念的大众化。红色文化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斗争和建设中坚定的理想信念。正是出于对“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国革命必然胜利,共产主义必然实现”这一理想信念的坚定,中国社会主义革命走出了新路。“遵义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就是伟大的长征精神和遵义会议精神。长征精神的内涵就是胸怀目标、矢志不移的坚定信念。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实事求是、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顾全大局、紧密团结的革命风格,心系群众、患难与共的高尚情怀;遵义会议精神的内涵就是实事求是、独立自主、民主团结、坚定信念、务求必胜。”最后,红色文化蕴藏着马克思主义必须是始终坚持艰苦奋斗革命精神的大众化。革命党成为执政党,地位的改变及封建思想残余、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影响,使得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在某种程度上泛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并不必然意味着我们就能够心安理得地坐享革命先烈们浴血奋斗和牺牲所换来的今天。因此,红色文化富含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精神诉求,即必须始终坚持忧患意识、公仆意识,艰苦奋斗、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侈浪费、贪污腐败的大众化,从而才能更好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健康发展。

2、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红色文化作载体

红色文化不仅影响着新民主主义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群众的政治觉悟,也是新的历史条件下乃至今后进一步大力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媒介和强大的有效载体。今天,我们之所以高度重视、挖掘和开发红色文化。并非仅仅在于其具有丰富而巨大的经济开发价值,除了其富含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巨大精神财富而外,主要在于红色文化内容丰富,直观生动,感染力强,分布广泛,是新时期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最宝贵的有效载体。因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是枯燥、干巴巴地用马克思中国化的理论对大众进行灌输,使其死记硬背的大众化。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理论认为,应改变“以往对无产阶级采取的单纯外部‘灌输的教育方式,而是将教育与自觉,特别是与无产阶级‘批判性的自觉相结合,注重教育过程中民众积极性的调动。”因为“教育的权威来自于社会的公认和威信。一种阶级意识真正被民众接受需要的是民众‘发自内心的认同。如若缺乏民众对这种阶级意识的‘自觉及认同感,采取任何教育方式都是苍白无力的。”红色文化就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而获得大众自觉认同的有效载体。红色文化不仅是革命时期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资源,而且也是社会意识纷繁复杂的新时期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宝贵媒介。“红色文化的感召力和凝聚力使党赢得了民心、民力,使人民对党领导的社会变革不仅在心理上认同,而且在实践中给予了巨大支持。新民主主义革命在本质上也因此成为一场由中国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人民战争。解放战争期间的三大战役是关系国共两党和中国前途命运的转折点,这一转折点与其说是两党军队的大比拼还不如说是两党所获人心的大较量。”正如陈毅司令员所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如果就中共执政的文化支持方面来探索红色文化独特的政治价值主要有:第一,红色文化是中共执政宝贵的历史资源和文化基础。第二,红色文化资源对中共执政的意识形态作用主要体现为培养政治认同感维系政治稳定。第三,红色文化资源能够为政治发展提供理论支持上的借鉴。第四,红色文化资源为实现政治稳定和促进政治发展提供载体支撑。所以,胡锦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2007年7月26日下午进行的第四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我们要重温我们党领导人民军队和全国各族人民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浴血奋战的伟大历程,弘扬崇高革命精神和优良革命传统,并以此来激励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上继续奋勇前进。”历史证明,在革命时期,红色文化为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而获得大众的认同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当下及未来仍然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重要而富有成效的载体。

三、红色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红色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相生相伴且共同促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红色文化产生的前提和来源,红色文化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和结晶,同时又是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中国化的精神动力及有效资源。从井岗山革命根据地来看,之所以被称为中国革命的“摇蓝”,就是因为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典范,即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式革命道路的共识及实践,催生了《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井冈山的斗争》等红色文化的经典之作,为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理论来源并树立了光辉典范,为遵义会议摆脱照抄照搬苏联模式之“左”倾错误和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产生了重大影响。从遵义会议来看,既是中国共产党人开始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中国革命等重大问题的转折,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政治上走向成熟,掀开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新篇章,鼓舞革命先烈们一往无前。“长征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凸显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性和紧迫性:确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代表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初步确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髓实事求是的指导地位;找到了马克思

主义中国化的关键在于独立自主:丰富和发展了党的群众路线并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生长点。长征主要是从实践上清算了教条主义,为延安时期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扫清了道路,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长征精神,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产物,又是宣言书、宣传队、播种机,进一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大众化。正如胡锦涛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的那样:“红军长征,推动我们党更加深入地思考中国革命问题、特别是党的思想理论指导问题,逐步形成了以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为基本点的一系列思想理论成果,有力推动了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有力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使我们党在科学理论指导下找到了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正确道路。”就延安精神的培育和弘扬工作来看,它既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产后物,同时又为之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优化了文化土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提升了大众整体素质。在延安整风运动中,毛泽东号召全党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的《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和《反对党八股》等就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力作,对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产生了重大影响。延安整风打破了党内对苏联经验和对共产国际的迷信,打破了党内存在的“唯书”“唯上”的思维模式,把全党从教条主义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延安整风运动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发展开创了新局面,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奠定了思想基础、理论基础、实践基础、经验基础。总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造就的红色文化又是进一步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巨大动力,反过来又促进红色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所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红色文化是相生相伴并相互促进。这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乃至将来,都将始终如此。

四、弘扬红色文化与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本目的

今天,我们之所以要弘扬红色文化并不仅仅是因为其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及能够为党的执政合法性提供某种证明,而是因为其所蕴藏的革命奉献精神及其价值诉求不但没有过时,反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彰显出巨大的时代意义。我们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目的也并不仅仅是停留在如何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及其最新成果为大众认知的操作化层面,也不是仅仅为了谋求执政党的合法性或既得利益集团之私利,而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诉求以谋求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即使在今后,我们无论如何弘扬红色文化、无论如何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根本目的都不是用以说明执政党地位的现实合理性乃至永久合法性,它只能说明执政党过去领导人民进行革命之所以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及由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的历史合法性,更不能把其纯粹当作达到与其根本目的不尽一致的某种工具或手段。弘扬红色文化和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并不必然意味着我们就能够居功自傲而坐享其成,甚至精神懈怠,也并不必然意味着我们就能够心安理得地坐享革命先烈们浴血奋斗牺牲所换来的成果,而是要吸取苏东剧变的惨痛教训,牢记“党的先进性和党的执政地位都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过去拥有不等于现在拥有,现在拥有不等于永远拥有。”

今天,我们之所以要弘扬红色文化,之所以要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最根本的目的就在于使全党及其每一个成员都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定理想信念,艰苦奋斗、勇于牺牲、甘于奉献,把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统一到为人民服务中来。“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更为紧迫。”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倍加珍惜并秉承和弘扬革命先烈们的遗志及其精神价值诉求,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公仆意识,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侈浪费、贪污腐败。“90年来党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并切实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依法保障人民群众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项权益。只有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我们唯有始终谋求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始终关心民众疾苦并大力解决各种民生,始终密切联系群众和消除各种官僚主义,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并不断强化服务理念。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意识,红色文化的精神才会得到真正弘扬,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本目的才会得到真正实现,从而才能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责任编辑刘宏兰

猜你喜欢

红色文化大众化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现代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质量观
论红色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路径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红色文化的价值诉求
红色文化书籍的历史及装帧的特色审美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互动式』是理论宣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