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南民艺招子鼓艺术浅探
2012-04-29张少英
张少英
招子鼓又名掸子鼓,是冀南地区的一朵民藝奇葩,它虽然和古老的汉牡丹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历史渊源,是其民俗文化的延伸和发展,但它又有自己鲜明的藝术特征。尤其是它融音乐、舞蹈、表演于一身,气势恢弘而又不失优美,音调铿锵却又含蓄温婉,加上粗犷质朴个性的舞步,颇具乡土气息,具有浓郁地方色彩,丝毫不亚于其他任何一种藝术类型。
民间是藝术不竭的源泉,劳动人民是藝术伟大的创造者。任何一种民间藝术的产生都有着极其复杂、艰难的过程,传承近两千年的招子鼓民间藝术更是如此,据其第六代传承老藝人高灵贵讲述,招子鼓最早是人们从汉代刘秀及明末李自成征战柏乡,用以激励和指挥士兵打仗的战鼓受到启发,进而逐渐演化形成的。
古代柏乡境内频繁的战争造就了它,劳苦大众衍化和改造了它,并为己所用,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演绎打磨,使它成为优秀的民间藝术。研究和发掘其形成、发展的藝术内涵,使其得以传承和繁荣,是本文探究的中心目的。
招子鼓的历史渊源
柏乡历史上称部,部城自西周以来就是关枢要地,争夺之战颇多。古代战争,将官指挥军队打仗,进攻用的是震天撼地的鼓,后撤则是用清脆悦耳的金。
西汉末年刘秀征战河北,在部南被王莽大将李恽击溃,幸其躲至北郝村牡丹花下而躲过劫难;后来,刘秀重新起兵,令大将坚谭兵伐被李恽占领的古都城。坚谭善用鼓金之术统兵。攻城之时,坚谭阵前擂击军鼓,号令三军,章法有序,进退有度,破部擒恽,在将士和当地百姓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后来坚谭病故,刘秀命厚葬于古部城西南,赐其地为封地,守墓的军兵渐从其姓,形成了现在的坚村,人们为了纪念坚谭,在每年的清明和他的忌日,就以演鼓来祭祀。但这只是招子鼓会的雏形,并未形成一定的气候。
明末李自成造反,兵败溃散,一名军鼓手流落在县东南滑村,召集藏匿的闯王败兵成立了“红枪会”,以击鼓杂耍为掩护,抗击明朝,保护村民,奠定了招子鼓民藝的基础。而清初村北的午河闹洪灾,水淹河北,河南边人民以击鼓为号挑担送粮。支援慰问,是招子鼓民藝新功用衍生的开始。
招子鼓的表演藝术
1.演员和服饰
(1)演员灵活多样:①按行当可分为五种,总领大鼓手1名、小锣手若干、小鼓手、铙手、镲手最少10名,多则上百,越多表演越显气势。但小鼓手、铙手必须成双成对,以保持队形变化的整齐、对称。②按演技首推小锣手,属丑角,特别引人注目,他身穿彩衣,手持小锣,动作诙谐,相貌滑稽,善于逗乐,其职能是引鼓。可多可少,人数不定,少则一人,活跃于大小鼓之间,多则每面小鼓伴配一名,与小鼓演员密切配合,双双起舞。
(2)服饰个性鲜明:①样式仿古:头裹绸巾,上戴绒球:上身短绸缎衫,下身宽松缎裤;脚穿彩绸布鞋。②色彩多样领鼓手蓝色,锣手黄色,小鼓手、铙手红色,用以区别主次。
2.道具和阵法
(1)道具:①悦耳醒目,招子鼓属打击乐范畴,其器具大致分鼓、锣、镲三类。鼓又分为大鼓、小鼓两种:锣按大小分为4种;钗分钹、饶、镲3种。锣与镲因直径的大小不一,分别发出低、中、高不同的音响,与大小鼓相配,和谐悦耳,铿锵有力,格外振奋人心。小鼓手背插缚有彩绸、悬吊铜铃的鸡毛招(掸)子,其结构由木杆、彩盘、掸子座三部分组成。独特炫目的道具组成十分抢眼,对观众具有强大的吸引力。②含义深刻,大鼓在中央象征照耀万物生长的太阳,小鼓、铙、小锣在四周象征天下万物,鸡毛招(掸)子象征劳动人民鸡鸣即下地耕作,大鼓领起,小鼓、铙、小锣,遥相呼应,也似劳动中的人们,一人高喊,众人群呼,场面壮观。
(2)阵法:①表演美感强烈,初演大鼓领首,其他小鼓、铙、小锣列阵两厢;大鼓响起,随着鼓点,小鼓手击打着小鼓、腰肢俯仰,使鸡毛招子向大鼓频频点头、左右摇摆,头顶弹簧绒球上下颤动,小铜铃叮叮有声,小彩旗、护身条随风抖动,使小鼓演员异常精神,增加了舞美。②阵形变化美妙,小鼓手随大领鼓手的鼓点变化,时而如众星捧月、时而如蛟龙出水、时而如排山倒海,变化万端,微小处似秋雨落梧桐,宏大时则雷霆万钧,既不失含蓄,又颇具夸张。表演接近尾声,大鼓缓缓后撤,渐渐退至始位,小鼓阵形亦回复如初。整套表演阵形与鼓点配合默契,变化流畅自然,天衣无缝,美轮美奂。
3.鼓谱和寓意
(1)鼓谱即乐谱,最明显的特点是休止符多,也有长短的差异,最短24番,也有32番,最长72番。在演奏方法上,有领奏、齐奏、轮奏、合奏,形式多样,变化无穷。经过几千年的孕育和发展,招子鼓鼓谱不但传承下来许多著名的传统曲目,还创作了大量紧贴时代的新曲目。著名的曲目有《引子》、《呼雷》、《老鼠刻牙》、《小呼雷》、《上桥》、《下桥》、《鸡上架》、《凤凰双展翅》、《点鼓》、《鲤鱼跳龙门》、《二龙出水》、《百花争艳》、《八面未风》、《牡丹迎日》、《北斗七星》、《七句花》、《小得胜》、《大得胜》、《卢鼓》等。
②鼓谱曲目的表达思想内涵深厚而广泛,传统章节内容丰富,可随机组合,活而不呆:新章法形式新颖,紧贴时代。因此现在的鼓谱既有对古代劳动人民艰辛生活的体现,又有新时代人民对幸福生活的表达。总体归纳传统曲目,也就是主曲目,共有五大章、二十五小节:
第一章《引子》,分《大叙排》、《小叙排》、《四大串》三小节。主要表达的是秋后丰收,人们为庆祝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开怀畅饮,喜气洋洋的心情。
第二章《老鼠刻牙》,先以《呼雷》做小过渡,它是引子向本章转化的衔接。此章运用时而轻缓、时而激扬的鼓声,来体现人们与成批的老鼠争夺丰收成果的急切忙碌场景。
第三章《上下桥》,此章也有一个小过渡段,名为《小呼雷》。该章蕴涵了古代劳动人民互帮互助,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高贵品质。据传明末清初柏乡午河闹洪灾,地势低洼的午河北岸被淹,缺衣少食。南岸人民虽生活也不甚富裕,但依然伸出援助之手,挑粮过危桥周济没有饭吃的乡亲。《上桥》部分鼓点紧凑,仿佛人们肩挑灾粮在独木桥上步履艰难,欲坠河中,气氛危机;《下桥》部分鼓点减缓,似人们过桥后的平安心情。
第四章《鸡上架》,“鸡叫三遍天下明,早催人醒把地耕;唯有勤劳能致富,风凰展翅报喜庆。”此章利用《鸡上架》、《凤凰双展翅》两节中欢快的鼓点把鸡鸣表现的活灵活现,鸡叫人醒,勤劳善良的人们早早下地劳动,有劳动就有收获,有付出就有回报。嗵嗵的鼓声、唰啦啦似飞鸟展翅的队形,好似凤凰在报喜,庆贺人们获得的丰收。此章是招子鼓的高潮部分,精华所在。
第五章收尾的《点鼓》部分,大鼓一响,群鼓相和,万众一心,蔚为壮观,将演出推到高潮。
招子鼓所有曲目都是由主曲目演化形成,虽各有特色,各有千秋,但万变不离其宗,既继承了传统,又有了创新,这也正是招子鼓民间藝术长盛不衰的价值体现。
招子鼓的发展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地方经济的振兴,传统文化也逐渐复苏。经过县文化部门和招子鼓传承老藝人共同努力,使招子鼓民藝进入了繁荣时代。
1.挖掘抢救古老曲目,挖掘出的老曲目《牡丹迎日》,真实生动地再现了西汉末年刘秀与李恽在部城大战的场景:刘秀兵败被迫,牡丹相救,刘秀感恩赐名;坚谭以鼓对鼓,破城报仇的故事。将名播天下的汉牡丹花会民俗与悠久的招子鼓民间藝术相互融合,经过近百次展演,轰动一方,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2.推陈出新优秀曲目:将优秀传统曲目进行再创作,推陈出新,创作了《鲤鱼跳龙门》、《二龙出水》、《八面来风》、《百花争艳》等,以别具一格、热烈喜庆的鼓、舞来恭贺学子们高考得中、金榜题名,和对他们事业成功的祝福:以阵型和鼓点的变化,展示出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人们生活所发生的巨大变化。
政府对民间文化遗产的重视,使招子鼓民藝活动发展迅速,县域几乎村村有民藝队,形成了一枝独秀、特色鲜明、影响广泛,且深受人们所喜闻乐见的优秀民间藝术,并以此为中心往周边区县传播和发展。因其影响巨大,不断受邀参加省、市及河南、山东、山西、北京等地大型展演活动,获得多项表演大奖,得到各界人士和专家的好评。其优秀鼓谱曲目被省歌舞剧院采用。2009年柏乡招子鼓确定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柏乡招子鼓以其悠久的形成历史、典型的道具及表演藝术,彰显了地域文化的鲜明特色。作为河北民间藝术的门类,它是本土民间藝术的表现,和众多民间藝术一起成为民族藝术历史的见证,具有多学科、多方面的学术研究价值,多方位、深层次、系统地挖掘和研究,是保护和传承并有机地开发这一传统民藝的有效途径。
(作者单位:河北省柏乡县文化体育旅游局)(责编:孙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