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里的另类藏品
2012-04-29李笙清
李笙清
说到博物馆的藏品,一般人首先就会想到那些历经沧桑充满历史气息的各种文物,并从中探寻历史演进的轨迹。随着时代的变迁,一个新兴的名词——“另类收藏”扩大了收藏的涵义,在世界各地,纷纷建起一些另类收藏博物馆。如四川大邑县安仁镇正式建成开放的汶川地震博物馆,就收藏了2008年汶川地震中“范跑跑”戴过的黑框眼镜等多件另类藏品。
我所工作的武汉博物馆在收藏传统文物的同时,也收藏了一些另类藏品,现撷取几件,以飨读者。
另类藏品之一:“麻木”进了博物馆
这辆麻木车被誉为“江城第一麻”,源于这辆车的车主张兆林在营运时,曾将一对老夫妻掉在他车上装有10万元现金的皮包还给了失主。后来武汉市整治市容实行“禁麻”,张兆林将自己的“电麻木”上交武汉市交警大队。后来,这辆编号为200001的“江城第一麻”作为另类文物,被武汉博物馆收藏。
究车本身,可以说并没有多大收藏价值,可是该车记录了武汉三轮淡出代步工具的历史,而且这个排名第一的编号,还有在它身上所发生的故事,使收藏该车具有了一定的历史价值。
另类藏品之二:明信片里的江城
武汉博物馆新近收藏了一批香港收藏家哲夫先生捐赠的珍稀明信片,有些还是首次发现的呢!作为海内外知名的“集邮大家”,哲夫先生当初收集明信片,只是作为邮票收藏之余的一种兴趣爱好。没想到这种收藏让他上了瘾,十数年乐此不疲。
这些明信片内容涵盖近代武汉城市景观、建筑风貌、风物人情等,视角独特,对研究武汉城市文化和武汉城市史、解读江城武汉,显得弥足珍贵。
另类藏品之三:解读武汉历史沧桑的两幅地图
2009年5月16日是武汉解放60周年纪念日,在武汉博物馆推出的《武汉近现代历史陈列》展览中,有两幅地图格外引人注目。
一幅是《汉口街市水灾区域图》,由湖北水灾急赈会制图处于1931年10月绘制,图说,1931年7~8月武汉遭遇特大洪水、三镇被淹达两月之久的情景。当时武汉三镇没于水中,大批民房被水浸塌,电线中断,店厂歇业,损失严重。据地图中的文字说明,分金炉、皇经堂等堤垸先后溃决,全市被灾区域除大夹街、黄陂街等最高地方略有干土外,其他约占全市百分之九十九的地方全部被淹。这幅地图,也是民国时期防汛不力的见证。
另一幅是日军使用过的《汉口地图》,上面印有“昭和十三年制版”“中华民国十六年制版”“南支那五万分—图武昌三十七号”“军事秘密”等字样,是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有力血证。
另类藏晶之四:汉口租界的特殊产物——客邮
邮票收藏,一直是收藏界的宠儿。但在武汉博物馆收藏的邮票中,有一种汉口客邮票,显得尤其特别。
汉口客邮是上世纪汉口租界的产物,那时候各国商号涌入汉口租界,商号一度达114家,还有50余家工厂。为了方便他们通信,各国领事馆兼营邮政,使用其专用邮票,盖销母国文字的“汉口”地名,是为“客邮”。
这些邮票上面外文和汉字结合,面额分别有2分洋钱、5分洋钱、1角洋钱、3角洋钱等,颜色、大小不一,图案有人物、建筑等,上面盖有各国汉口客邮邮戳。
另类藏平品之五:铣床,铁轨——湖北工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近些年来,随着城市化步伐的逐步加快,一些工业遗产开始被列入保护之列。武汉博物馆收藏的一台铣床和几段汉阳铁厂造的铁轨,就是见证湖北工业发展的一笔宝贵财富。
张之洞任湖广总督期间,开展洋务运动,大力发展民族工业,这台英国制造的铣床,就是洋务运动的产物。张之洞在汉阳龟山脚下建立汉阳炼铁厂,1894年6月开炉炼钢,不久发展成为亚洲第一家集“采铁、炼钢、开煤三事合而为一”的大型近代化钢铁联合企业。这根铁轨轨面平直,侧面所铸“民国四年”“1916”“汉阳铁厂造”等字样清晰可见,是中国矿业史、冶炼史和铁路史的有力见证,也是湖北民族工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另类藏品之六:大花轿
由汉绣传人、武汉市民间工艺家任本荣精心设计、绣制的汉绣大花轿,被工作人员抬进了武汉博物馆,成为武博收藏的一件特殊展品。
这乘八抬汉绣大花轿,共请了20名绣工,耗时3个月完成。大花轿骨架由武汉著名民间艺术家刘国瑞制作,选料做工考究。汉绣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也是汉派民间工艺的杰出代表。这件汉绣大花轿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有独特的文物价值,每个细节都体现出老武汉的婚庆习俗。
(责编:刘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