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格局生变,光伏企业如何自救

2012-04-29陈述

新财经 2012年4期
关键词:电站太阳能企业

陈述

2月底,工信部发布了《太阳能光伏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规划提出,到2015年,多晶硅领先企业达到5万吨级,骨干企业达到万吨级水平;太阳能电池领先企业达到5GW级,骨干企业达到GW级水平。同时,还将进一步设立准入机制规划行业发展,避免之前资金一拥而上所带来的问题。

这一明显具有“扶优扶强”印迹的规划不禁让那些中小型光伏企业自感命运多舛,大有才过了蜜月期就遭情人抛弃的味道。在经历了产能过剩、技术空心化、美国“双反”调查等诸多问题之后,这个一度被认为的朝阳宠儿,似乎一下子变得老态龙钟。

国内光伏产能过剩

习惯于高歌猛进的光伏产业,在2011年摔了一个趔趄,这一跤似乎在提醒人们,光伏企业交“学费”的时候到了。

2009年3月,国家能源局组织的招投标“10兆瓦敦煌”光伏发电项目,缓缓拉开了大型光伏电站建设的序幕;两年之后,2011年8月发改委出台的光伏发电上网电价则直接刺激了光伏企业投身大型光伏电站的神经。继而,政府对光伏行业的巨额补贴如期而至,各地竞相上马光伏项目。

一时间,“光伏基地”遍地开花,众多地方政府、企业投资者不管地域是否合适,条件是否成熟,技术是否具备,纷纷一哄而上占地为王。有数据显示,短短两年时间里,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均把光伏产业列为优先扶持发展的新兴产业,600个城市中,有300个发展光伏太阳能产业,100多个建设了光伏产业基地;全球多晶硅产量20万吨,我国占近9万吨。

企业盲目跟风的恶果终于在2011年显现,光伏领域产能过剩,供需严重失衡,价格持续下降,利润不断减少。

据记者了解,从2011年5月开始,多晶硅价格急剧下降,从每吨70万元迅速下降到21万~25万元,跌幅近70%,而光伏行业产能与需求比也从2010年的41∶16.7下降到63∶21。

“2011年,全球太阳能光伏市场安装量达到27.4GW(吉瓦),光中国的安装量就达21GW(吉瓦),而且,我们监控156家组件企业发现,中国的光伏产能超过40GW(吉瓦)。”中国光伏产业联盟副秘书长高宏玲无奈地表示的,“如此巨大的产能,全球都消耗不了,而我们还在建。如此下去,我预计光伏组件的价格会进一步降低,现在是每瓦1美元左右,降低到每瓦0.8美元应该是极限了,如果是这样,必然会给生产企业经营造成极大压力,但对于大型企业而言或许是个机会,它们会凭借前期增加产能形成的规模化成本优势,趁机扩大市场份额,这本身就是一个洗牌的过程。”

其实,早在2009年,多晶硅就已被定位为十大产能过剩行业之一,但由于当时多晶硅价格高涨,大量投资者疯狂进入,仅2010年全国就有100多家中小企业上马,最终导致产能进一步过剩,而这些企业目前也大多处于亏损严重的状态。

记者从光伏产业联盟了解到,中国整个光伏产业估计有500多家企业,但全产业链上三分之一的中小企业产能利用率在20%~30%之间,大都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

更为严峻的是,高宏玲向记者透露,“国家几次内部工作会议均明确表明,光伏产能已扩张到这么大的程度,如果让中国政府补钱消化这部分产能基本是不可能的。发电成本还没有降低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规模已经上了这么大,这种发展本身就是畸形的。至于出台大规模的应用政策似乎也不太现实,据我所知,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提出相关内容,同时,温总理给风电和光电的定调是要谨防过剩。”

2011年光伏行业进入冰冻期的现实,已经直观反映到众多上市公司的全年业绩表现上。截至2012年2月7日,已有8家A股光伏公司发布2011年业绩预告及快报,全部预亏。

海外市场遇阻

“抱团取暖”,这个在2008年金融危机时期出现频率超高的词语,如今却出现在光伏领域。

近一时期,中国光伏海外市场“坏”消息频现。有消息称,欧盟将步美国后尘,向中国企业提出针对光伏产业的反倾销、反补贴调查,这将是继美国、印度后第三个针对中国光伏产品的贸易调查。

“什么事情都是市场导向,我国光伏企业对海外市场的依存度决定了“双反”对中国光伏企业的冲击程度。”江苏中能硅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吕锦标明确表示,“双反”对中国光伏企业有冲击,但对规模比较大的企业影响相对较小,从这一点来看,针对整个产业发展是一个淘汰和结构调整的过程。

不可否认,由于受惠于政府的大力支持,我国光伏产业近年来发展迅速,并已经成为世界光伏产业大国。但国内光伏产品海外依存度高,太阳能电池90%以上出口海外市场也是不争的事实,其中80%的海外市场来自于欧洲各国。

对于中国光伏企业,欧洲市场是绝对的饭碗,美国市场排在第二,面对海外市场设置的贸易壁垒,我国的光伏产业发展或将再一次陷入泥沼。

“针对中国的光伏产业,欧洲在降低补贴,美国搞‘双反,印度也在跟风,日本自己能生产电池,韩国根本不用你往那儿出口。”面对国外的光伏市场,高宏玲坦言,国际上整个经济形势都不好,即便其他国家针对光伏企业有补贴,人家也希望补贴自己国家的企业发展,而不是补助中国企业。

据记者了解,面对国外市场的贸易壁垒,国内光伏企业空前团结,并形成了“自卫反击”的战略联盟进行联合抗辩。抱团或许可以取暖,但过于依赖海外市场的格局势必降低自身的话语权。

到记者截稿时获悉,美国商务部将公布中国太阳能产品反补贴初步裁定结果,而这将会决定75家中国光伏企业的命运,如果输了,这些企业或将被征收高达100%的惩罚性关税,这样的结果势必会毁掉一批国内光伏制造企业。

国内市场如何拓展

坐着等死不如起来反抗,灾难似乎已经不可避免,求生的本能使得光伏企业开始寻找自我救赎的机会。

“2012年,我们将会把工作重点投向太阳能光伏电站建设这一块。”吕锦标告诉记者,光伏是个年轻的产业,在发展初期阶段就一下子冲到了很前面,因此遭到很多其他产业没有遇到过的问题。如今,全球光伏市场格局生变,光伏“上中游”制造竞争相对激烈,光伏发电成本不断降低,产业理性回归,因此,光伏终端电站势必会受到追捧。

从狂热回归到理性。据记者了解,随着光伏组件价格进入快速下行通道,下游的光伏电站开发商和投资商也迎来重大发展机遇,并掌握了话语权,不少光伏制造企业开始向下游布局,寄希望于通过产业垂直一体化发展、获取电站良好的投资回报率,同时也可以为自身的组件销售提供稳定的渠道和“出海口”,以此突破产能过剩的困局。

“光伏企业由国际市场转向国内市场是个不错的选择,但市场空间需要拓展。”高宏玲建议,首先,企业可以建设大型并网电站,但要避免只建设不并网的现象,否则就是浪费;其次,推广分布式光伏发电模式,就是即发即用型,存在的量比较小。

记者了解到,分布式光伏发电的推行相对容易,既可以获得良好的效益,也有利于实现“让老百姓都能用得起光伏”的目标。

除此之外,作为产业联盟,高宏玲认为在当前情况下,企业合并是个不错的途径,但令她困惑的是,这样的路径企业大都不太愿意走,“很多小型光伏企业拥有现成的生产线,价格也不高,我们建议那些想进行扩建的大企业将其纳入进来,但大企业大都不愿意这样做,它们会考虑到产品的品牌、质保,特别是很多企业面临着需要对自己的出口产品提供25年以上的质保服务,谁来保证分厂和合并小厂生产的产品还能够在这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

这些顾虑最终会导致大型光伏企业高成本扩建,小企业则是自生自灭、白给都无人问津。

高宏玲始终认为,光伏企业的洗牌在所难免,而这个过程同样促进了企业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技术研发上,这样的趋势无形中将整个光伏产业的规模化应用及走进平民百姓家的速度至少加快了五到十年。

光伏伤我千百遍,我待光伏如初恋,当光伏泡沫破裂之际,或许也正是光伏产业迎来第二春之时。

猜你喜欢

电站太阳能企业
应用广泛的太阳能无人机
企业
企业
企业
三峡电站再创新高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低影响开发(LID)在光伏电站中的应用
太阳能可以这样玩
太阳能虚拟窗
2016《太阳能》与您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