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童艺术教育的发展现状与分析

2012-04-29王任梅边霞

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 2012年4期
关键词:南京市

王任梅 边霞

【摘要】本研究采取目的性抽样方法,对南京市14所省、市级示范园的60个艺术教育活动进行了现场观察与记录,以分析南京市省、市级示范园的儿童艺术教育发展现状。研究结果发现,南京市省、市级示范园的艺术教育打破了以往完全由艺术技能训练为主导的局面,渐渐重视幼儿的审美与体验,注重加强各艺术门类之间以及艺术与其他领域之间的有机融合,创设条件让幼儿感受、欣赏、参与、体验,启发幼儿探究、交往、表现、创造,为幼儿提供了较为丰富多样的材料。然而,当前儿童艺术教育在某种程度上还是存在诸如偏重艺术知识技能,强调教师权威,忽视幼儿探究体验,内容缺乏有机整合,环境相对封闭等问题。研究者认为,儿童艺术教育应确立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目标,选择有机融合的教育内容,采取支持幼儿探究、体验的教育方式,建构平等对话的师幼关系,创设宽容开放的教育环境。

【关键词】儿童艺术教育;南京市;省级示范园;市级示范园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2)04-0005-06

一、问题的提出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颁布已整整十年,其倡导的先进艺术教育理念在幼儿园艺术教育实践中是否已得到体现?十年来,儿童艺术教育实践取得了怎样的进展,还存在哪些问题?只有清楚地了解当前儿童艺术教育的现状,才能更好地总结经验,更好地推动儿童艺术教育的改革。通过文献检索我们发现,已有研究大多是分析儿童艺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对于当前已取得的成绩很少涉及;多数研究仅仅局限于某一艺术门类(如美术或音乐),而不是将儿童艺术教育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另外,已有研究大多是经验总结,量化或质化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采用质化和量化相结合的方法,对当前儿童艺术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以考察儿童艺术教育取得的进展,并试着分析存在的问题。

二、研究过程与方法

南京的幼儿教育质量包括幼儿艺术教育质量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而其中省、市级示范园的艺术教育水平更为突出。但即便如此,我们的研究仍然发现南京市的省、市级示范园的艺术教育还存在不少问题。考察这类幼儿园的艺术教育,有利于更好地总结近年来我们在艺术教育改革上取得的进展,也有利于发现其中仍然存在的问题,以推动儿童艺术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本研究采取目的性抽样方法,以南京市14所省、市级示范园的艺术教育活动为研究素材。研究者先后观察并记录了60个儿童艺术教育活动案例,在深入分析这些活动的基础上,归纳出这些活动所体现出来的儿童艺术教育目标、内容、过程、环境、师幼关系等方面的特点。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儿童艺术教育目标及其实现

教育目标决定着教学的方向。当前教师确立的儿童艺术教育目标涉及技能目标、情感目标和认知目标等。

通过分析教师撰写的活动方案,我们发现,所有的60个儿童艺术教育活动都有明确的技能目标,此外,有46个活动涉及情感目标,有39个活动涉及认知目标。从中可知,当前的儿童艺术教育已打破了以往单纯以艺术技能技巧训练为目标的局面,逐渐关注起幼儿的审美与体验来。然而,对活动过程的分析则显示,在46个确立了情感目标的活动中,正式实施时只有31个活动真正关注并基本达成了情感目标;而技能目标则大多(60个活动中的51个活动)较好地达成了。可见,尽管不少教师已意识到儿童艺术教育应重视幼儿的审美与体验,但仍把握不好情感目标的实现,有的教师对将观念转化为行为仍感到困难,这其中也有为数不少的教师仍将艺术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作为唯一的目标。如,一次“花瓶装饰与设计”活动,教学目标被设计为:(1)能在欣赏过陶瓷花瓶的基础上根据花瓶造型的基本特征画出自己喜欢的花瓶。(2)能用吉祥的图案装饰花瓶,并均匀涂色。很显然,在这个活动设计中,教师更为关注的是艺术知识和技能的获得,而并不关注幼儿的审美情感、人文素养等的培养。

(二)儿童艺术教育内容

确定艺术教育内容有学科本位和儿童本位两种思路。学科本位即以学科知识、技能技巧等为主要依据来选择内容设计活动。儿童本位则是围绕儿童的生活、经验、兴趣、需要、心理逻辑和发展特点等选择内容设计活动。在我们收集的60个艺术教育活动案例中,有12个活动内容选择完全是学科本位的,占20%;另外48个活动兼顾了学科本位和儿童本位,既考虑了学科知识技能,又考虑了儿童的经验、情感。可见,有关儿童艺术教育的内容,多数教师能够从儿童的年龄特点、经验、兴趣以及情感等方面出发,结合艺术学科本身的逻辑进行选择,从而设计出适合儿童的艺术教育活动。

通常而言,儿童艺术教育内容的组织方式可分为以欣赏为主、以操作为主以及艺术欣赏与操作相结合三种类型。统计表明,在60个艺术教育活动案例中,以艺术欣赏为主的活动案例有6个,占10%;以操作为主的活动案例有24个,占40%;艺术欣赏与操作相结合的活动案例有30个,占50%。可见,艺术欣赏已越来越受到教师的重视。

从内容的综合程度来看,儿童艺术教育活动又可分为分科教育活动和综合艺术教育活动两种类型,其中分科教育活动主要是单纯的音乐或美术教育活动,而综合艺术教育活动则有各艺术门类综合以及艺术和其他领域内容综合两种形式。统计表明(见表1),分科教育活动在当前儿童艺术教育活动中仍占主流,综合艺术教育活动也占有一定比例。观察发现,在21例综合艺术教育活动中,有9个活动虽然在设计时顾及各艺术门类的综合或艺术与其他领域内容的综合,但在实施时并没有处理好它们之间共生互补的内在联系,没有达到真正的融合。

(三)儿童艺术教育的实施过程

我们从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以及教师对活动的预设程度等方面对儿童艺术教育活动的实施过程进行分析。儿童艺术教育教学组织形式主要有集体教学,集体教学与小组教学相结合,集体教学与个别教学相结合,集体教学、小组教学、个别教学三者相结合四种(统计结果见表2)。当前幼儿园的艺术教育活动仍没有脱离以集体教学为主的教学组织形式,但也有部分教师开始关注小组教学、个别教学等组织形式,尝试将其与集体教学结合起来运用。

儿童艺术教育的教学方法可以归结为两种类型,即以启发、引导为主的方法和以传授为主的方法。在60例艺术教育活动中,教师采取启发、引导为主的教学方法的仅有16例,而采取传授为主的教学方法的有44例。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不少教师意识到单向灌输、外在给予、直接告诉、机械训练等方法存在各种弊端,意识到应为幼儿提供体验、探究、表现、创造的机会,鼓励幼儿大胆地表达、理解和想象。然而,仍有部分教师重视灌输训练,忽视幼儿的探究体验,重视模仿,忽视创造。例如,在美术教育活动中,当幼儿对教师说“我不会画”时,有的教师会直接替幼儿画好,或者扶着幼儿的手帮他画好,或者请其他幼儿帮他画等。

根据教师对活动的设计程度,我们将教学活动分为预成的活动和生成的活动两种类型。预成的活动是由教师事先预设好的;生成的活动则是随着活动的进行随机生成的,教师事先并无预设。理想的教学活动应是预设与生成相互结合、转换和渗透的。然而,在我们观察的60个艺术教育活动中,仅有7个活动是预设与生成相结合的,多数活动的实施都是完全按照教师的预设进行的,整个活动过程都以教师和教案为主导。可见,仅有少数教师能够考虑幼儿在艺术教育活动中的兴趣、需要,并顺应幼儿的兴趣、需要生成有意义、有价值的活动;不少教师已习惯于按部就班,习惯于对出现在幼儿身上的不符合预设方案要求的语言、行为、理解、想象视而不见,甚至加以制止,无视师幼之间的相互激发及幼儿的兴趣指向、创造性行为,从而错过了许多教育契机。

例如,小班美术活动“美美相框”,教师的设计是让幼儿利用不同颜色的纽扣探索如何便捷地用间隔式的图案来装饰相框。在活动前,教师在相框上贴了双面胶,活动中,幼儿只需把纽扣粘贴上去即可。教师一一请幼儿上来尝试,看看用什么方法可使装饰速度又快、又有规律。她一连请了4名幼儿却发现他们都是把纽扣一个一个贴上去的,都想不出其他“又快又有规律”的办法。教师于是提示:“这边有相同颜色的纽扣,可以一起怎么样?”但没有幼儿能回答上来,教师只好自己回答:“可以先把一种颜色的纽扣找出来一起摆上去,然后再摆另一种颜色的纽扣。如果是二二间隔,就先空出两个纽扣的距离……”教师边说边示范操作起来。在这一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显然是严格按照活动设计方案组织活动的,在出现意料之外的困境时,她并没有反思自己的设计是否合理或适宜,也没有运用教育机智及时调整策略,以启发幼儿继续思考和尝试,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由于教师恪守活动设计方案,坚持原先的设计思路,使教学活动陷入了“死胡同”,也使原本的探索和发现演变成了模仿和练习。

(四)儿童艺术教育中的人际关系

师幼关系是幼儿园人际关系的核心。我们根据教师对幼儿的控制程度,将师幼关系分为三种类型:教师控制程度很高,教师有一定的控制,教师与幼儿平等对话。由表3可见,在儿童艺术教育活动中,多数教师采取高控制的手段,以全面掌控整个活动过程;少数教师对幼儿有一定程度的控制,但同时能为幼儿提供一些自由表现的机会;只有极少数教师能真正做到与幼儿平等对话。

下面是音乐活动“玛丽摘香蕉”的一个片段。

教师:(带着小老虎手偶,向幼儿挥手。)看看是谁来了?

幼儿:小老虎!

(教师给幼儿讲“玛丽摘香蕉”的故事。)

教师:今天老师带来一段音乐,描绘的也是“玛丽摘香蕉”的故事。

(教师播放音乐,在音乐伴随下用手偶做动作。)

教师:有没有听不懂的地方?

幼儿:(摇头,不明白教师所问是什么。)

教师:等下我们听到“Hailaidei”(歌词中重复的一部分)就一起拍手为小老虎加油。

这一活动片段内容看起来很丰富,既有故事,又有音乐,师幼之间也有互动,可是,仔细推敲后,我们不难发现,基本上整个活动过程是教师的独白,见不到幼儿对音乐的感受与体验,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更无从谈起。教师即使有提问,但要么所提问题太容易,要么问得幼儿不知所云,这种问答自然谈不上是“平等对话”。

在师幼关系中,教师如何对自己的角色进行定位是关键。在教师控制程度很高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一般更多地会将自己定位为教育者、管理者、组织者、领导者、控制者;在教师控制程度稍低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育者、领导者等角色意识有所弱化,而引导者、合作者、支持者、帮助者、研究者、记录者、观察者和倾听者等角色意识会有所显现;在师幼平等对话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的引导者、合作者等角色意识更加凸显。当前,“非对称相倚型”〔1〕仍是师幼互动行为的主导型态,在艺术教育活动中亦是如此,教师更多地将自己定位为教育者、管理者、组织者等。尽管许多教师在观念上有所改变,但要将观念转变为自觉的行为仍有待于进一步的努力。

(五)儿童艺术教育环境

儿童艺术教育环境既指精神环境也指物质环境,本研究主要考察儿童艺术教育的物质环境,即教师为幼儿所提供或创设的艺术教育材料、设备及活动空间等。基于对60个艺术教育活动案例的现场观察与分析,我们发现,美术教育活动提供的材料主要有各式各样的图片、纸(如卡纸、蜡光纸、皱纹纸)、笔(如油画棒、水彩笔、勾线笔、毛笔)、油泥、颜料以及各种自然材料(如石头、树叶、木头、竹筒)和废旧材料(如玻璃瓶、纸盒);音乐教育活动的材料主要有各种音乐磁带或光盘、头饰、玩偶、图片以及乐器(如铃鼓、铃铛、教师自制的乐器)。在60个艺术教育活动案例中,有26个运用了多媒体,占总数的43.3%。多媒体主要用于展示图片、美术作品,播放音乐、视频以及演示文稿等。在60个艺术教育活动案例中,只有6个活动提供的材料不甚充分。

活动室是幼儿园重要的教育环境。在我们所观察的60个活动案例中,有12个活动提供的场地较小,空间比较拥挤,9个活动提供的材料或设备不太适宜,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幼儿的自由发挥。有研究表明,师幼之间的空间关系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幼儿园的人际关系。例如,座位编排方式就暗含着教师的教育观念或价值取向,暗含着教师所期待的与幼儿的交往方式。根据我们的观察,艺术教育活动的座位编排方式多数是“月牙形”或“马蹄形”,少数是圆形。在多数情况下,采用“月牙形”或“马蹄形”的座位编排方式时,幼儿必须面向教师,将注意力集中在教师身上,因此从根本上来说,它体现的仍是“教师中心”思想,它暗示的是幼儿必须“坐着静静地听讲”。相比之下,“圆桌型”和自由组合方式所体现出来的师幼关系更有利于幼儿的主动学习和交往。

我们所观察的60个艺术教育活动都是在室内进行的,可以说当前儿童艺术教育活动空间基本局限于室内。此外,在艺术教育活动中,班级之间很少有相互学习与交流的机会,更不用说让幼儿走出幼儿园,去园外交流学习了。可以说,幼儿的艺术活动空间相对封闭,社区、家庭资源等也远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与利用。

综上所述,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南京市的省、市级示范园的儿童艺术教育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打破了以往完全由艺术技能训练为主导的局面,教师渐渐重视幼儿的审美与体验,关注幼儿的经验、兴趣和需要,注重加强艺术学科内部各艺术门类之间以及艺术领域与其他领域之间的有机融合,创设条件让幼儿感受、欣赏、参与、体验,启发幼儿探究、交往、表现、创造,尽量为幼儿提供丰富多样的材料等。然而,当前儿童艺术教育还是存在不少问题的,具体表现为教育目标仍在一定程度上偏重知识技能,教育内容缺乏有机整合,教育过程忽视幼儿的探究体验,师幼关系尚不够民主平等,环境相对单一封闭等。

四、讨论与建议

(一)确立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目标

在传统艺术教育中,艺术方法和技巧的学习经常被认为是主要目标,然而,儿童艺术教育虽说并不排斥技能技巧的学习,但不应将其作为首要或主要目标。〔2〕儿童艺术教育有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儿童发展取向与艺术知识和技能取向,若能将两者有机整合,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幼儿阶段的艺术教育侧重点应放在充分地保护幼儿的艺术天性,保持其艺术兴趣,激发其创作欲望,鼓励幼儿能够按照自己的愿望充分、大胆地进行自我表达上,不以技能学习为主要目的。〔3〕当前,许多教师在确立儿童艺术教育目标时已能够考虑到情感目标,但实现效果并不理想。例如,有的教师急于要求幼儿掌握艺术知识和技能,因而忽略了幼儿在艺术活动中的审美愉悦;有的教师所确立的情感目标不合适,无法通过相应的教育内容加以实现;也有的教师由于对先进的儿童艺术教育理念理解不够深入,在实施时仍然不自觉地受传统的儿童艺术教育观念支配。当然,教育体制、社会舆论等因素也制约着教师的教育行为。然而,儿童艺术教育重在对儿童进行情感和审美教育,只重视艺术知识和技能传授的儿童艺术教育是“短视”的教育,只有知识和技能与审美情感并重的儿童艺术教育才是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才能促进幼儿的可持续发展。

(二)选择有机融合的教育内容

人类最初的艺术其实是综合性的,后来才逐渐分化出各种艺术门类。根据人类艺术发生发展以及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早期儿童艺术教育宜更多地以综合的方式进行。20世纪下半叶以来,综合的儿童艺术教育思想逐渐为人们所接受,它反映的不只是课程组织方式的变化,更重要的是教育价值观的变革。它体现的是一种以儿童的整体发展为目标的价值取向,旨在促使儿童各种艺术感觉、经验、知识、智能的相互衔接、融会贯通,并据此形成积极探索、表现和创造的能力。〔4〕综合艺术教育主张各艺术门类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不仅要实现艺术学科内部各艺术门类的综合,而且要实现艺术与其他学科的综合。我国的儿童艺术教育思想也因此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些教师在选择教育内容时已能够考虑各艺术门类的综合或者艺术与其他领域的综合,但在实践中存在着将各艺术门类或各领域生硬相加、简单拼凑的现象。有的教师并没有真正理解什么是综合,以为在一个艺术教育活动中既有美术活动内容又有音乐活动内容,或者既有艺术活动又有科学活动等就是综合;有的教师虽然了解综合的涵义,可是由于缺乏相应的实践智慧而无法实现真正的综合;有的教师则处于传统观念与先进理念的矛盾和冲突之中,因过分强调艺术学科本身的逻辑性和系统性,在实践中又回到传统观念去了。

(三)采取支持幼儿探究、体验的教育方式

在儿童艺术教育中,教师应鼓励和引导幼儿探究、体验,支持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表面看来,教师采取单向灌输、外在给予、直接告诉、机械训练的方式,可以获得显而易见的“效果”,如能让幼儿较好地掌握艺术的知识和技能,幼儿的作品也更符合成人的评价标准等;而引导幼儿探究、体验相对来说花费的时间要长,且幼儿的作品不一定符合成人的评价标准。然而,引导幼儿探究、体验具有更深远的意义。幼儿在探究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各种艺术表现手法、各种材料的性质及使用方法时,可以是独立探索,也可以是与同伴或教师的共同探索。探究、体验使幼儿的主体性得到凸显,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得到发展。探究、体验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有意义的学习,因为幼儿正是在思考、行动中,在亲身经历中获得了生命自然而然的成长。与教师的直接告诉相比,幼儿通过自己的探索解决问题所获得的体验更加丰富而深刻,原有经验也更易得到提升。

(四)建构平等对话的师幼关系

幼儿与教师一样是有着独立人格的主体,因此在艺术教育活动中,教师与幼儿之间应是平等对话的关系。这种关系可“用瑞吉欧人喜欢的一种隐喻:‘接住孩子抛过来的球来形容,其含义即是指教师对幼儿的倾听、关注,并且教师要以真诚的态度与幼儿对话”。〔5〕教师与幼儿彼此是作为独特的个体而相遇的,师幼之间没有地位高低之别。虽然教师与幼儿的社会角色不同,年龄不同,但彼此的人格是平等的。“对话不仅仅是指二者之间的狭隘的语言的谈话,而且是指双方的‘敞开和‘接纳,是对‘双方的倾听,是指双方共同在场、互相吸引、互相包容、共同参与的关系。”〔6〕对话是双方致力于相互理解、相互接纳、共同分享、共同创造的过程,从而使得双方精神得到提升,生命得到丰润。“真正的对话,是那种建立在平等关系基础上的自由交流,是扫除了一切正规性和严肃性之后的随意性和不拘一格的交谈。”〔7〕如果教师仍然是活动室里的权威,主要扮演教育者、组织者、控制者、管理者等角色,那么教师与幼儿之间进行平等对话是不可能的;教师只有创设了宽松、自由、良好、和谐的心理氛围,善于观察、倾听、支持、帮助幼儿,平等对话才有可能。在当前的艺术教育活动中,师幼互动很多是教师“隐性控制”之下的互动,这样的“互动”看似平等,然而却在无形中影响到了幼儿主体性的发挥,不利于幼儿健全人格的发展。对话应是一条流淌于人们之间的意义溪流,它使所有对话者都能够参与和分享这一意义之溪,并因此能够在群体中萌生新的理解和共识。〔8〕如果教师与幼儿平等对话,那么将会生发出更加丰富的意义,更好地促进教师和幼儿的共同成长。

(五)创设宽容开放的教育环境

环境是一种隐性课程,教师应努力为幼儿创设宽容开放的艺术教育环境。儿童艺术教育应该充分利用各种可资利用的教育资源,如幼儿园、家庭、社区的资源。活动室应是开放的,应提供便于幼儿自由操作或灵活取用的设施和材料,活动室的每一个角落和每一面墙壁都可以充分利用。而且,儿童艺术教育应走出活动室,与其他班级充分互动或充分利用其他班级的人力、物力资源;同时,应走出幼儿园,以充分利用各种家庭、社区的资源。儿童艺术教育可以利用的资源应是丰富多样的,应为更好地推动儿童艺术教育活动的开展、更好地促进儿童的整体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刘晶波.师幼互动行为研究:我在幼儿园里看到了什么〔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234-235.

〔2〕STEVE SEIDEL,SHARI TISHMAN,ELLEN WINNER,et al.The qualities of quality: Understanding excellence in arts education〔M〕.Boston: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9:20-21.

〔3〕边霞.幼儿园美术教育与活动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55-58.

〔4〕易晓明.对综合艺术教育的反思〔J〕.幼儿教育,2003,255(3):8-9.

〔5〕屠美如.向瑞吉欧学什么:《儿童的一百种语言》解读〔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31.

〔6〕金生 .理解与教育:走向哲学解释学的教育哲学导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130.

〔7〕滕守尧.文化的边缘〔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7:181.

〔8〕戴维·伯姆,李·尼科.论对话〔M〕.王松涛,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6.

猜你喜欢

南京市
南京市集中“检视”三方评议
What I Get From Dancing
A Special Trip
最美市场监管人——记台盟南京市“抗疫先进个人”、南京市三八红旗手李珏
刘辉
南京市江宁区老年大学校歌
南京市江宁科学园小学
南京市水土保持规划(2016~2030)编制与思考
南京市鼓楼区黑臭河道的治理
南京市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