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学科制的高校教学基层组织形式的探索与思考

2012-04-29梁泽华葛松松李范珠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2年4期
关键词:探索与思考教学组织高校

梁泽华 葛松松 李范珠

【摘 要】长期以来,在我国大多高校,进行教学和科研的基础组织是专业教研室,在当前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教研室体制在某些方面制约了专业的发展及学科的系统化,暴露出一些问题,现在一些高校已经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并且正在逐渐改变传统的教研室组织,在学院下设置系别,系下按学科设置学科带头人,实行学科制。事实证明,学科制与岗位测评及聘任相结合,使学术权威和行政权力合而为一,有机结合,对于学科发展及建设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校;学科制;教学组织;探索与思考

高校基层教学组织,是在高校能够承担教学科研以及社会服务的最基本的学术组织,其基本构成条件是由多位成员共同组成,有明确的目标、任务和职权的团体,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学校基础学术组织”。

一、高校现行教学基层组织的设置与存在问题

目前国内许多高校仍沿用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教研室,教研室的存在曾在一定程度上对维护正常的教学制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教研室通常是以专业方向来划分的,随着各级教学改革的深入,教研室发展成为具有一定科研能力的组织机构,其主要功能是进行专业教学,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教学大纲并及时加以修订,对于教学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估,同时对于任课老师进行管理。教研室是教学工作的最基本的组织结构,负责组织各项教研活动的开展,同时还具备基层管理作用,在高校中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近几年,随着高校内部管理体制的变化和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的需求,传统的教研室已不能满足高校的发展。一些高校进行了改革,如将教研室分解,成立学科组作为基层教学组织,建立学科负责人制等等,以此来强化基层组织的研究职能等。传统教研室体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传统的教研室不是以学科进行划分的,不利于学科的横向扩展,对于学科之间的融合起不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导致了教学资源的孤立分割和学科壁垒,不利于学科交叉融合,对于新兴学科的发展起不到应有的推动作用,最终使得学科水平得不到提高,制约了学科的长足发展。

(2)教研室的存在,不利于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随着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专业调整的力度和频率也在不断加大,专业教学内容的整体优化迫在眉睫,传统的教研室体制已以不能适应当前这种形势。

(3)在传统教研室体制下不利于现代社会人才的培养,教研室体质下拓宽专业培养方向有很大的难度,但现代社会恰恰需要高校培养高技能、多样化的、复合型人才,这使得高校人才培养遇到体制性障碍。

(4)另外,教研室的小环境,缺乏一定学术背景和环境,不利于教师开展学术拓展和交流,对于教师学术水平的提高有一定的限制。

二、基于学科制的高校教学基层组织形式的实践

目前,在高校体制改革中,由于在一定程度上过分强调学校在管理中的作用,忽视了系部的管理作用,使得基层无法高效开展学科建设及教学,致使教学基层组织在无形中被弱化,体现不出系部在教学科研中的作用。在学校体制改革过程中,要重视教学基层组织的建设,发挥其业务职能。特别是在学科制背景下进行基层组织建设,在每一学科大类中,挑选出业务能力强、懂管理的专业人员作为学科、学术带头人,实行学科带头人负责制,对本学科人员进行全面管理。

这样的设置,可以充分发挥系部在教学组织方面的重要作用,对专业课程或课程群的设置相对更加灵活。一般来说,可以把内容相近的一些课程规划或设置成一个相对独立的课程群,同时,那些和理论课程密切相关的实验、实习等环节也可要归属到一起,根据专业方向划分的课程模块,在原则上也要规划成课程群。

对于学科的负责人,可以按岗位进行设置,人选上应该通过公开招聘,在校内外聘任学术能力强、师德品行好的学科带头人来担任。在学科带头人遴选条件中,应该强调其专职性,如规定申报者应是工作在教学、科研、医疗工作一线的专职教师。同时,对国内外优秀人才也要积极引进,可以考虑实行特殊津贴和科研启动基金的政策激励。从跨世纪的新老交替来看,应侧重于招聘中青年学术带头人,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条件。还要有计划地遴选优秀中青年教师到国内外进修、交流和跟踪科技的新发展。

三、基于学科制的高校教学基层组织形式的思考

针对以上问题,我院目前的改革主要是根据实际情况,在进行学科有效融合、拓展的基础上,本着有利于课程建设和专业建设、有利于教学管理和教学实施的原则,重新进行教学基层学科组织的构建。

高校改革的原因有多个方面: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招生人数的增加,使学校管理困难;而高校改革要求高校权利进行调整,即将管理下放,实现管理重心下移;行业的发展,导致现有的专业不能适应专业发展要求等。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高校教学体制改革是对学科关系的一次重新组织,调整了高校权力,优化了高校管理环境,形成了新的教学基层组织形式,适应了人才培养的改革要求,为培养高质量、高素质的高等教育人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本院将立足于校情,构建有利于学科交叉、融合,有利于专业、课程的建设和提高,有利于教学运行和管理,有利于师资的培养和提高的新型教学基层组织。逐步完成教学团队的建设,建成若干优秀教学、学术创新团队;完成课程群负责人体制的建立,包括课程群负责人的遴选、聘任及相关的考核评估体系;对相近学科进行科学的课程群整合,发挥学院重点扶持学科在科研、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等方面的示范作用,带动薄弱学科的发展;逐步完成跨学科研究中心的建立,结合我院具体情况,要求教学科研人员必须进行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学科之间必须相互交叉、融合、渗透,以此逐渐建立一些实体性跨学科研究中心。以进一步强化学校教学组织改革方案,深化教学体制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贾让成,俞建伟.高等学校教学质量责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6(5).

[2]李晚景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教学基层组织设置的若干设想[J].咸宁学院学报 2010(2)

[3]陈利华 地方高校教学基层组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探索 2009(12)

猜你喜欢

探索与思考教学组织高校
谈教师课堂教学的组织技巧
如何提高女生上体育课的兴趣
浅谈烟草行业基层党组织融入安全管理的探索与思考
高中生物新课程学习的探索与思考
征文辅导的探索与实践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唱响教学三部曲,打造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