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之我见
2012-04-29张赟
张赟
【摘要】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等综合素质。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创新;鼓励学生质疑,激发创新;提供学生动手机会,促进创新;还可以通过练习的精心设计,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教学;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培养;方法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培养人才的需要,现代数学教育越来越重视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创造性思维是一种有创见的思维,它是人类的高级思维活动,其实质就是求新、求异、求变,结果往往会发现新的方法、新的规律或新的科学。《新课标》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那么,如何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是我们教育工作者需要共同探讨的问题。下面是笔者根据中学数学学科的教学规律和特点结合自己的教学谈几点做法和体会。
一、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首先应克服对创新认识上的偏差,一提到创新教育,往往想到的是脱离教材的活动,如小制作、小发明等等,或者是借助问题,让学生任意去想去说,说得离奇,便是创新,走入另一个极端。其实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等等都是创新。一个人对某一个问题的解决是否有创新性,不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是否别人提过,而关键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对于这个人来说是否新颖。教师完全能够通过挖掘教材,高效地驾驭教材,把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再去主动探究。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方法,了解更多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其次教师应当充分地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质疑、解疑、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能力。教师运用有深度的语言,创设情境,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质疑。让学生敢于对教材上的讲解质疑。
二、正视现状,重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有广义与狭义之分。一般认为人们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一切对创新成果起作用的思维活动,均可视为广义的创新思维。而狭义的创新思维则是指人们在创新活动中直接形成创新成果的思维活动,诸如灵感、直觉、顿悟等非逻辑思维形式。因而,我们通常所谓的创新思维的能力,即体现为个体在同等条件下所充分显示的与群体思维有所不同的具有创造性意义的思维活动的水平与特征。
尽管某些脑功能遗传因素也为创新思维的发生发展奠定了优劣不同的基础,但总的来说,个体的创新思维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通过后天的社会实践、日常的思维训练,才逐步形成的。而且人的创新能力一般是以潜能的方式存在着的,需要通过人的自觉开发和积极运用才可能发挥出来。因此假如缺乏有目的、有计划并且有一定科学依据的技术手段的培养和训练,那么任何个体的思维遗传优势,也只能是作为一种原始的潜能而湮灭;而并无此种优势者,则有可能在受过创新思维方法的开发训练后,最大程度地发挥其思维潜力。
三、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1.做好课前反馈,选择好学习起点
教学过程是教与学之间的信息和反馈的控制过程,为了优化课堂教学,科学地、合理地设计教学过程,教师在备课时要注意运用前反馈信息,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应用即时反馈信息。运用前反馈信息,是指在备课时要根据学生以往学习的情况,即学生已具备哪些基础知识,学习新知识时可能会遇到什么困难,来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学策略,尤其是选择好学习起点,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果子,在上课之始就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在情感领域方面,则要求学生能合理安排时间,制定时间,制定出自己的一天作息时间。结果,学生在上课时积极性很高,他们在制定一天作息时间时,都有课外活动和业余爱好的内容,有的做科技小制作,有的阅读课外书,有的练写字……充分表现了自我,体现了创新精神。
2.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创新
情绪心理学表明:创新需要一定的知识、技能为基础,但情感对学生的思维活动的影响不容忽视。拥有快乐、宽松的积极情绪和良好的师生关系,对认知和创造具有激励作用,在这种情绪状态下,学生的思维能最大限度地活跃起来,容易诱发创新思维,产生新异的独到见解,充分发挥出创造才能。试想,学生若总是怕说错,怕老师批评,怕同学嘲笑,问题惴惴不安,怎能变成敢想、敢说、敢做的创造性价值规律?其实每个人都蕴藏着无限的潜在创造能力。在教学时,教师应尊重、信任、善待每一个学生,以引导者、服务者的角色面对学生。
3.鼓励质疑,激发学生创新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一个问题更重要。”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都源于“疑问”。由此可见,问题是创新之源,是创新之舟。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就是要让学生在认知上感到困惑,产生认知冲突,引起定向探究性反射,有了这种反射,思维就应运而生。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鼓励学生质疑,大胆提出经思考之后得出的不同意见,学生自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才能有效地训练学生良好的研究能力,培养学生喜欢问为什么的科学品质,并渗透质疑方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敢问”到“善问”,让学生在质疑,解疑的过程中形成创新意识。
教学实践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多方位的,既需要教师的主导,也需要学生的主体,只有在师生共同的配合下,才能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何玉平.创新思维训练的主要策略[J].中小学教学·小学版,2003(1—2):34转64.
[2]张绣花.培养学生数学创新意识的几点做法[J].小学数学参考,2003(9):42—43.
[3]陈玉芳.我的“创新教育”案例与分析[J].中小学教材教学,2003(4):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