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解完小体育器材紧缺的三个途径
2012-04-29周建光
周建光
农村完小普遍存在运动场地偏小、体育器材缺乏的现象,学校所拥有的场地器材远不能满足体育工作的需要。尽管客观因素实实在在地存在,但作为一名体育老师,应努力让农村孩子真正热爱体育,并能在体育活动中得到快乐,得到锻炼,得到发展。
一、自强一点,争取领导的重视
要得到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体育工作者自己必须高度重视。如果体育教师面对体育教学都显出无所谓的样子,时时“放羊”或改成“自修”、甚至被文化课“占用”都坐视不管。试问能得到领导的重视吗?更何况“完小虽小五脏俱全”,全校投入涉及方方面面,如果领导看不到体育方面亮点,在有限的学校资金情况下哪还会加大投入呢?如果在困境下我们还能力尽所能,想方设法地去开展体育工作,并能取得小小的成绩,相信领导一定会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的,必然会在学校争一点,向上级争一点,向社会筹集一点,多渠道来加大体育设施投入。正所谓“有为才有位”,有了在领导心目中的位置才能争取更多的条件。
二、自备一点,为学校分解压力
1.自带“三小件”
“三小件”是指比较廉价的体育器材,三件加起来也不会超过10元的体育器材。如:毽子1元、绳子1元、皮筋2元、垒球5元……对每个学生、每个家庭来说这都是能轻松拥有的廉价器材,但对于学校集体购买来说却是一笔很大的支出。优点:玩法随心所欲,可以一个人玩也可以几个人玩,而且不受时间、场地限止;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寻求家长的支持与配合;不占用体育室摆放空间,小件器材随身携带方便;让学生懂得爱护和维护器材;分解学校购买体育器材所带来的经济压力。
2.自备“一大件”
“一大件”指较贵重的体育器材,单件10元以上的,甚至几十元的体育器材。这对学生个人来说是一件大投资,因此要根据学校特色方向选择带哪种器材。例如,排球特色学校让学生备一个排球;篮球特色学校让学生备一个篮球;抖空竹特色可以让学生自备一副空竹……对于资金紧缺的学校来说发展体育特色必然是一条有效途径。优点:(1)大大节省了学校经费投入;(2)满足了每个孩子器材的拥有;(3)丰富了大课间、体育课、课外活动以及学生课余文化生活。
3. 自制一点,为活动添油加彩
(1)“路是靠人走出来的”
完小体育教师要懂得因陋就简、因地制宜地为孩子们创造体育条件。只要有心,身边有很多资源都可以开发,如:用废弃矿泉水瓶装沙子后,做成“简易保龄球”“哑铃”“接力棒”等;用废纸做“毽球”“投掷物”“拼图”等;发动家长制作高跷、陀螺、沙包等等。在此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参与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使学生在“快乐” 中锻炼,在“娱乐” 中增强体质,在“玩练” 中受到教育。经过长期积累,体育室里的“接力棒”、“套圈”“高跷”“沙包”“陀螺”“跳绳”等应有尽有。这样不仅缓解了器材紧缺的矛盾,又丰富了教学内容,给完小体育带来无限生机。
(2)“移花接木再生器材”
虽然完小体育器材不是很多,但总有一些不被使用扔在一边的废旧器材。由于这些器材有缺陷,弃之可惜,用之无奈,既然如此,我们何不来个“变废为宝”,让它们再现昔日的风采。这样不仅达到了废物再利用的目的,还能展现孩子们聪明才智,何乐而不为呢?如:坏掉的乒乓球拍,改制成篮球记录台犯规次数牌;跳高架坏了,可以把它改装成标志杆;破了的球,可以吊起来做摸高标志物,制作操场标志点,也可以灌进沙子当作实心球练习;体操棒断了,可以把它改装成接力棒等等。
熟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话虽如此,情理却不见得如此。真正的“巧妇”不单单擅于“加工米”,更擅于“找米”,她绝不会因“无米”而不“为炊”,眼看待哺的孩子饥肠辘辘而被动等待有人“送米”来。所以,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必须发挥自己的钻劲、巧劲,通过争取经费、自带器材、自制器材三个途径来弥补因体育器材短缺造成的教学缺憾,真正能让农村完小的孩子们享受到体育带来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