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台湾地区高校通识教育理念与模式

2012-04-29董宇艳陈杨荣文婷

高校教育管理 2012年5期
关键词:通识教育

董宇艳 陈杨 荣文婷

摘 要: 以我国台湾大学、台湾清华大学和台湾中山大学为例,重点探讨了台湾地区高校通识教育理念与运行模式。通识教育不是专业以外的补充教育,而是建构专业基础的教育;通识课程不是浅化的专业课程,而是具有整合性与贯穿性的课程;通识课程不是在教有趣的东西,而是以学习者为本位,建构其所需具备的“核心能力”。确立通识教育在大学基础与核心教育中的地位,统筹课程体系、课程建设与经营管理,培养基于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的跨领域整合能力的人才,将对大陆高校文化素质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带来影响。

关键词: 台湾地区高校;通识教育;大学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8381(2012)05-0025-04

一、 台湾地区高校关于通识教育的理念

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也称通才教育。自19世纪初美国博德学院的帕卡德教授第一次将其与大学教育联系起来之后,有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对其进行研究和讨论。台湾地区教育管理部门,近年来评鉴大学通识教育时,对通识教育所下的定义为:通达贯穿之知识,以使学生将来能具备在基础知识之间自我演绎的能力,进而扩展其知识视野,强化公民社会的“向心力”。台湾清华大学前校长刘炯朗院士以为,大学教育在培育有教育素养的人,一个有专业训练,积极参与社会事务,有文艺素养,而且关心政治的人[1]。大学教育是要培养学生能够独立地、深入地、有条理地批判思考的能力;能够清楚、确切、有效地表达自己;能够倾听别人说话,弄清楚人家说什么并分析与综合人家的意思;对道德伦理观,能做正确判断与选择;能接纳、欣赏与尊重不同族群与文化。

通识教育研究内容大致包括:理念目标→课程规划→课程开设→教师聘任→教学活动→监控机制→自我评鉴。

台湾地区各高等学校在通识教育理念方面基本达成以下共识。

1. 通识教育是素养教育。通识教育作为大学基础与核心教育,奠定学生学习的基础,并拓展学习的视野,是提升大学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对于发展国际一流大学理应扮演关键性角色。

2. 通识教育是一项跨学科、跨领域的教育活动,而非专门领域的教育活动。通识课教师必须在自身的学术专长上奠定更丰富的基础。

3. 通识教育提供另一个教育领域与平台,扩展教师学术生涯。通识课教师有机会发展出更多的研究课题,并可促进自身的学术专长发展。

4. 通识教育是一种精神,应该融入所有专业科目中,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应相互融合。如创新思考能力的培训,不可能以单独开设一门所谓“创新思考”的通识课程即可达成培养创新思考能力的目标,而是通过课程的设计与运作,包括专业或通识课程,并运用教学技巧的启发而分布在所有课程当中。

5. 整体的通识教育不仅在于建构学生的学术基础与核心能力,而且必须借由通识课程的博雅内涵,陶冶学生性情、构建博雅涵养、培养学生价值与道德判断、思维习惯、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进而改变体质与气质,达到全人的境界。

台湾清华大学前校长刘兆玄认为通识就是“五识”,即知识、常识、见识、胆识及赏识。他认为很多创新的能力不见得来自高深的知识,而是来自能触类旁通的常识。不只要“见”,还有“识”,也就是不但有“远见”,还要能“洞悉”;看得远,也看得深,才能称为“有见识”。胆识是敢于不人云亦云,敢于对既有的知识、制度、作法、想法,任何不理想的地方提出质疑,提出新的看法、作法;敢于尝试别人没有试过的创新事情。“赏识”,除了培养对世上美好的物、事、人的欣赏以及品味的提升外,它更是一种胸襟。那种把通识教育作为专门教育以外的补充教育的定位,显然偏离通识教育的精神,使通识教育丧失了主体性。因为,既然是“补充教育”,那么就没有了轴心,自然难以规范通识课程范畴,更难制订通识科目开设的准则[2]。

依据教育目标,台湾大学期待学生能具备下列10项核心能力,并借由通识教育及专业系所提供的教学活动,达成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独立思考与创新、专业技能、道德思辨与实践、履行公民责任、人文关怀、沟通表达、团队合作、国际视野、了解尊重多元文化、美感品味;台湾中山大学认为,学生基本素养与核心能力应包括9项:表达与沟通能力、探究与批判思考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创造力、合作与领导能力、伦理与社会责任、美感品味、全球视野、开阔胸襟与自然情怀。

二、 台湾地区高校通识教育模式

台湾地区高校通识教育,注重通识教育理念、课程体系、授课方法、授课效果,以台湾中山大学为例,如图1所示,其基本要点为:

1. 通识课程以基础与核心教育为定位,以培养人文精神的博雅教育为目标,以全人教育为境界。中山大学整体通识教育的实践以通识课程为轴心,并辅之以相关活动与环境,包括通识讲座、服务学习、文化艺术活动、生活智能与态度培育、校园景观营造等,已达到全人教育的终极目标。

通识教育三个面向:课程、环境、活动。许多大学院校由于师资的不均衡,难以在各学术领域开设足够数量与学术品质的通识课程。因此,通识教育讲座是台湾地区高校常常采用的开课方式。

图1 台湾中山大学通识教育模式

2. 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课程规划:台湾中山大学通识博雅课程,共12学分,6大向度,每一向度发展3—6个科目。6大向度为:美学(感)与文化诠释(涵盖文学、哲学、艺术等)、哲学与道德思维(涵盖哲学、历史、宗教等)、公民与全球视野(涵盖伦理、法治、全球化等)、科技与社会(涵盖信息社会、科技伦理、性别与科技等)、物质与生命世界本质(观念生物学、观念物理学等)、自然环境、生态及其永续(涵盖地球环境、海洋资源与环境、人文关怀等)。

3. 通识体验与实践性课程。① 大学之道(必修0学分,以P/F计)。从新生入学指导(3天)开始,引导学生探索大学之道,包括大学之理念(含本校教育理念)、各学院所属领域之发展现况与趋势(各学院)、国际趋势、当代重要议题(通识讲座)等。② 服务学习(必修1学分)。一般性

图2 台湾中山大学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服务学习课程、专业性服务学习。③ 体验与应用性课程(选修,至多1学分)。结合学务处(课外活动组)、艺文中心所举办活动,培育学生领导力、生活智能、艺文涵养等。读书会(经典研读)、宿舍教育、生命教育、生涯规划、生活美学、职场伦理等。

4. 实施研究生担任通识课程教师助理或课程助理制度。以协助授课教师课程管理、分组研讨和辅导学生学习。老师及助理共同协助选课学生将课程所学融汇吸收,进而转化为自我创造与实践的能力。

5. 建构全校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地图。让学生在选课时有所参考,避免其无所适从、随意乱选的现象。全校课程地图的建置,在经过正当程序之后,可以成为导师咨询或网络咨询的良好参考工具。

6. 倡导专业教育通识化:推动融渗式教学、增强专业课程的通识课程、更新人文课程、开设专业典范学习课程。

7. 倡导通识教育专业化:通识课程核心化、通识课程优质化、通识课程行动化、通识课程领域化、通识课程网络化。

8. 为鼓励教师积极参与通识教育,开展评选“绩优通识教师或杰出通识教师”。

三、 台湾地区高校通识课程建设管理之道

台湾地区通识教育的主要特色表现在:各主要大学都建立了通识教育的专门机构——通识教育中心,以负责推动、规划和执行各校通识教育的开展深入;引进美国大学的TA制度[3],提高大班授课的教学质量;根据现实状况以及未来社会发展趋势,设置优先考虑补助的教学重点;建立通识教育评鉴机制,负责协调、规划办理相关评鉴事宜等。这些举措,对于我们当前高等院校通识教育的纵深发展,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台湾地区高校一些通识授课教师认为,针对不同背景特质的学生,应有着不同的教学设计。讲授通识课,所遇到的最大的挑战是要解开同学心智的枷锁。一是让学生认识到,上通识课,不仅仅是为获取学分,而是丰厚自己的文化底蕴、提升人格魅力的过程;二是让学生了解到,上课的功能主要是启发学生的兴趣、增加知识广度与深度,最终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融会贯通后产生创新能力。

一般地讲,一名理工类教师讲授专业课较容易,但讲好通识课却相对困难,需要较强的知识眼界与素养。其学术纵向的深度毫无疑问,但横向跨领域的广度却不易掌握。因学问的追求并非一朝一夕之功,优秀通识教师要具有终身学习的态度,课程内容应与国际学术活动接轨。

在课程建设管理上,一些教授结合多年的经验,认为。

1. 通识课程要有学术根基,将课程建立在自己的专业基础上。课程的知识组织结构符合本门课程的内在逻辑体系和学生的认知规律;

2. 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或教学基本要求,细化到章节,有多种交互活动设计。提供练习,练习方式多样化。对学生的作业和练习提供及时的评价与反馈。均具独特性,深思熟虑编撰而成;

3. 教学过程中都以学生为主体中心,提供必要的自学建议或指导。并以同理心、换位思考与学生产生良好互动,不错过任何能教育学生的机会;

4. 教师本身应具有教学热忱及自信,能运用多种策略激发学习动机,对学生总是充满希望及期待,以无比的热忱投身于通识教育,具备崇高的敬业精神;

5. 善于应用课程网站、参考书籍、多媒体及相关教材,丰富课程内容,营造出有趣又不失专业的教学情境;

6. 不断寻求自我突破,以谦虚的态度学习他人长处。

综合上述,台湾地区高校通识教育开展较早,做得比较扎实和深入,一批高水平专家投身在通识教育事业上。相对来说,其教育理念、课程规划、课程建设、实践探索等比较成熟,值得我们研究和学习,加之台湾与大陆同根同祖,有着相通文化背景,必将对大陆的文化素质教育开展具有借鉴意义和推动作用。

让我们充分汲取他人之长,让大学真正成为人类文明传承之所,并通过现代通识教育,使大学生成为“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团队合作”有教养的人,培养基于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的跨领域整合能力的人才,为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而努力。

参考文献

[1] 杨叔卿.台湾清华大学通识教育中心成立二十周年暨百岁校庆特辑[EB/OL]. [2011-05-12].http://cge.gec.nthu.edu.tw/.

[2] 刘金源.大学通识教育现状、问题与对策[J].台湾地区通识学刊理念与实务,2006(6):9-11.

[3] 莫家豪.高等教育课程与全球化[J].高校教育管理,2012(4):1-6.

(责任编辑 东 彦)

猜你喜欢

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理念下的英国文学教学模式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的学生学业评价改革
通识教育实施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浅谈大学通识教育的内涵、发展与意义
浅谈独立院校的大学英语通识教育改革
关于光学与现代生活通识教育选修课的几点思考
通识教育背景下行政文秘专业建设的改革与实践
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在高校通识教育中的作用探析
通识教育与自由教育
工程教育认证模式T的人才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