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市缓拥堵加快微循环道路建设
2012-04-29谭蕊
谭蕊
交通拥堵问题是困扰北京城市发展的重要一环。从2010年底,本市不断加快微循环道路建设工作力度,在保通行,促民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缓解中心城区交通拥堵,改善城市环境,2010年底,本市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首都交通科学发展加大力度缓解交通拥堵工作的意见》,提出六个方面28项具体措施。其中,第5项措施提出“加快建设中心城道路微循环系统。发挥市区两级积极性,对中心城次干路及以下等级道路建设,市级给予项目总投资(含征地拆迁费用)30%的资金补助。打通一批中心城的断头路,实现一批次干路、支路畅通道路微循环系统。”
2011年微循环道路工程项目
总投资16亿元
微循环道路工程是指在中心城(重点是四环路以内)及重要功能区范围内,原则上对城市次干路及以下等级道路进行局部改造,缓解局部区域交通拥堵的道路建设项目。主要包括:打通断头路(一般在500米以内);拓宽瓶颈路段(一般在1000米以内);道路局部改造拓宽等。
微循环道路具有以下特征:一是连通性和可达性高,微循环道路可直接服务于居住区、学校、医院等关系百姓民生的路段,改善交通出行条件;二是形成区域路网,分流骨干路交通压力,缓解交通拥堵效果明显;三是分布散、规模小,能够迅速开工、迅速投入使用。加快中心城区,特别是东、西城核心区微循环道路建设,打通断头路,拓宽瓶颈路,提高路网通达性,是缓解本市中心城区交通拥堵的重要举措。
2011年年初以来,市发改委会同市交通委、市财政局等有关部门就推进微循环道路实施的长效机制进行系统研究,提出加快实施中心城微循环道路建设的意见,进一步理顺微循环道路建设管理机制、审批流程和资金保障机制。重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划定项目支持范围。综合考虑全市交通建设需求,在市区共商、共建基础上,本着“突出重点,控制规模,先中心后外围”的原则,优先安排切实关乎民生、改善交通作用明显的道路,打通断头路,拓宽瓶颈路。
二是明确投资支持政策。微循环道路建设项目投资由原来的区政府全部承担,调整为市政府给予项目总投资(含征地拆迁费用)30%的资金补助,缓解区政府投资压力。
三是简化项目审批程序。项目立项等前期手续全部由区发改委、规划、国土、环保等部门负责审批,采取并联审批机制,参照市政府“绿通”机制加快办理。市级部门只负责项目资金申请报告的审批。简化后,审批周期大大缩短。
据此,2011年,围绕东城区、西城区2个核心城区,市发改委重点支持了西直门南小街、正义路南延南段等12项微循环道路。项目总投资16亿元,其中,市政府固定资产投资给予项目总投资30%的资金补助4.8亿元。
目前,12项微循环道路已陆续开工建设,其中西直门南小街于2011年底建成投入使用,北新华街等6项工程预计今年6月底前建成,正义路南延南段等5项工程预计年底全部建成。届时,核心区天坛公园、马连道茶文化商圈、西二环官园桥、北二环德胜门等地区交通拥堵状况将明显缓解。
2012年微循环道路项目安排
2012年是巩固和深化缓解交通拥堵实施效果的关键一年,充分发挥市区共商、共建工作机制,进一步加大了微循环道路建设支持力度。重点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时间节奏提前。本着“当年谋划、当年开工、当年见效”的原则,今年较去年提前半年启动微循环项目梳理工作,3月底前完成全部项目审批,为全面开工建设创造有利条件。
二是项目选择更加贴近民生。今年初,城六区政府共提出微循环道路项目71项,总投资达151亿元。经反复筛选,按轻重缓急原则,确定一批围绕学校及老旧小区等重点地区对缓拥堵、改善居民出行环境作用明显的微循环道路,共计24项,总投资28.4亿元。
三是支持范围进一步扩大。由2011年的东、西城核心区,扩大到城六区,涉及天坛公园、天桥演艺园区、朝阳管庄、海淀高校区、丰台南苑棚户区等多个重点区域。
四是项目数量及规模大幅提升。由2011年的12项增加到24项,翻了一番;项目总里程14公里,是2011年4.7公里的三倍。
五是进一步加大市级投资支持力度。将市政府固定资产投资由4.8亿元提高到8.5亿元,提高了近八成,并在3月底前下達近3亿元。
2012年,本市共安排城六区微循环道路工程总长14公里,其中,主干路1项共0.2公里,次干路10项,共6.8公里,支路13项,共7公里。项目总投资28.4亿元中,安排市政府固定资产投资8.5亿元。
目前,该24项微循环道路工程已完成立项等相关前期手续,并批复项目资金申请报告。在建5项工程,预计年内全部建成投入使用,其余项目年内陆续开工建设。
(作者单位:市发改委基础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