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央行资产扩张要靠人民币国际化
2012-04-29
中国央行扩张流动性与美联储发行美元的效果完全不同。美元超发“受灾”的是全球其他国家,而人民币超发带来的通胀压力完全由国内市场来承受
渣打银行前不久发布的一份报告称,在过去五年,中国央行的总资产增长了119%,并于2011年末达到28万亿人民币(约合4.5万亿美元)。而美联储、欧洲央行在2011年末资产规模分别为3万亿美元和3.5万亿美元。央行自己的数据亦显示,央行已经是世界上资产规模最大的中央银行,而且它的扩张期就是最近5年,央行持有大量的美元资产转化成人民币,导致国内广义货币(M2)也增长了146%,2011年末余额已达到85.2万亿元。根据渣打银行的测算,在刚刚过去的2011年,中国新增M2的规模全球占比达52%。渣打报告称,全球流动性的主要提供者已变身为中国央行,并非美联储或者欧洲央行。
中国央行资产规模全球第一的帽子让国内市场为之侧目。实际上,中国央行并非现在才获此“殊荣”,央行数据显示,中国央行分别于2004年6月、2005年9月和2006年1月先后超过美、欧和日央行,成为资产规模最大的中央银行。2006-2010年間,央行的资产再度扩张2.4倍,2010年资产总额高达3.9万亿美元,占同年GDP的67%。
对于中国央行的资产规模,多家机构和学者从不同方面进行了分析。
一种看法认为,中国央行资产负债表的扩张和结构变化,反映了中国出口导向增长模式、人民币升值预期和外汇储备的积累,外汇储备增加的过程就是人民银行资产增加和基础货币上升的过程。
另一种看法认为,中国央行资产规模是被动增加的,而非主动增加,真正主动的还是以美联储为首的发达国家的央行。这主要是由于在强制结售汇制度下,中国长期以来的国际收支顺差使得中国央行被动投放了大量的货币。
还有看法认为,中国央行大量发行货币的过程,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阶段。根据央行副行长易纲的研究,由于中国经济市场化和商品化进程的逐步深入,与此相应,中国经济需要一个特定的货币超发。以此来看,中国央行过去五年的货币超发就不难理解。
在我们看来,中国央行资产规模全球第一,实在是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只要中国央行基于各种原因而不断扩张流动性,央行的资产规模也就会相应地持续扩张。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央行扩张流动性与美联储发行美元的效果完全不同。美元是国际储备和支付货币,其流动范围是全球市场。美国拼命发行美元,“受灾”的是全球其他国家,也就是说,世界各国承担了美元扩张带来的通胀压力。而中国的情况则完全不同,由于人民币不可自由兑换,基本是在境内流动而非给全球提供流动性,带来的通胀压力完全由国内市场来承受。因此,与所谓中国央行资产规模全球第一相比,扩张流动性带来的长期影响更值得我们关注。
如何缓解中国央行扩张货币带来的压力?在我们看来,最终还是要从人民币国际化来找办法。说白了,中国要寻求类似美元的世界货币的地位,如果人民币也能成为世界市场上的储备货币和支付货币,现在担心的问题就不存在了,中国央行也才能真正把流动性扩张到世界。
具体如何来做呢?在安邦研究团队看来,中国还是要强调对外投资,强调把人民币推向国际市场。我们过去曾经提出过名为“非洲马歇尔计划”的系统构想,通过国家出面来建立十年4000亿美元规模的对非洲投资援助计划,在这个计划中,将对非洲投资、商品输出、人民币输出等要素结合起来,在非洲创造出一个人民币流通市场,这不仅能解决国内产业结构升级强化的制造能力过剩问题,还能以人民币发钞就能交换非洲的资源和能源。
最终分析结论:应对央行资产规模扩张和货币扩张的过程,中国应该从人民币国际化的思路来想办法。我们的建议是,“非洲马歇尔计划”不仅尽快推动,还要扩大规模。
(供稿:安邦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