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魔球:数字游戏Or金钱游戏?

2012-04-29罗东

21世纪商业评论 2012年5期
关键词:林书豪棒球球队

罗东

在烧钱揽明星的大环境中,依靠“被忽略和被浪费”的球员以及机关算尽的精明,效果有待商榷。

并非人人都觉得林书豪是个linsanity式的“意外”:美国51岁的送货员魏兰德曾在2010年5月于分析网站Hoops Analyst预测:林书豪必将成为“明日之星”。有趣的是,他没看过林的比赛,纯粹是从数据推导出林书豪的潜力。他被网友称为“魔球”传人。

“魔球”指的是美国作家迈克尔·刘易斯所著的《魔球:逆境中制胜的智慧》该书2003年出版,2011年再版,取材于美国职业棒球联盟奥克兰运动家队及其灵魂人物——球队经理比利·比恩的真实案例。

2002年赛季开始时,奥克兰运动家队是最穷酸的球队之一,预算只有4000万美元。按照“正常”的体育赛事规律,其预算只够雇佣二线球员。比恩决定冲击圈内惯性思维,采纳助手经济学硕士彼得·布兰德的分析模型,以数据分析为依托,计算球员对球队的贡献值,找出那些“被忽略和被浪费”的球员。当时,棒球界对球员数据最看重的指标是:全垒打、打击率和打点,但比恩只看重长打率和上垒率。换句话说,他寻找在传统评估方式中有明显缺陷、却能在运动家队发挥“挽狂澜于既倒”作用的角色球员。他们好用,而且,极其便宜。

他们选择了凯文,尤基里斯—一位在传统球探眼中“跑不快、投不准、接不好的肥胖三垒手”。加入运动家队后,尤基里斯的上垒成功率在大联盟排名第二。依赖这样一批角色球员,运动家队在2000-2002年赢得令人讶异的49场胜利,每多赢一场的成本全联盟最低,仅为大球会的1/6。

《魔球》一书更像一本剖析如何“以小博大”的企业管理案例,但比恩的理论是否能带来常胜战绩,甚至复制至其他球队,在当下烧钱揽大牌球星的大环境中,值得商榷。即便刘易斯本人也承认:“他们只能让有钱的球队在场上难堪,仅此而已。”

正如2003年NBA马刺队和篮网队的决赛。两队均具有符合篮球技艺最本质的团队型球星与铁血防守,但尼尔森数据显示,其收视率创下1982年以来最低记录。在残酷的竞技环境下,偶像球员所能带来的球票、转播、赞助、相关产品销售显然更被重视。正如该书改编电影的一句画外音评论:“没有人能彻底改变这场运动。”

NBA火箭队总经理莫雷曾被称为比恩传人,同样擅长以独特的数据计算从新秀和边缘球员中挖宝。但火箭队近几年并不如人意的战绩和市场不断发出信号:有时候一堆极品角色球员的价值都不如一个实力和人气兼备的偶像球员。同时,莫雷的极端精明和“小气”也颇受诟病,交易时从不肯吃亏,球员交易价值最大时会陂果断抛弃。然而在现实的交易里,除了机关算尽的精明,球队经理亟需人脉、口碑以及必要时刻敢于冒险出手甚至吃亏的“软实力”。正如美国棒球名宿摩根曾如评价比恩:“他比任何人都聪明,但我不认为他以后在圈内的人缘,会变得更确好。”

猜你喜欢

林书豪棒球球队
一道美国数学竞赛题的推广
打棒球
菜鸟球队菜鸟兵
棒球
这些球队为什么拿不到总冠军?
“大”一号棒球服
去打棒球喽
对“林书豪现象”的文化学剖析
林书豪绝杀取六连胜
一个城市和他的球队